首页 百科知识 全省内涝蝗区

全省内涝蝗区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内涝洼淀蝗区多处于黑龙港流域下游,冀中平原腹部,燕山准地槽的南部,自北部的燕山丘陵,经山麓平原冲积平原的洼地逐渐倾斜。内涝洼淀蝗区是因受地形、降水以及不同的水系影响而构成的。廊坊北部的香河县境内的渠口、钱旺、钳屯等乡镇位于潮白河北堤一侧,飞蝗发生程度受河水流量及气候影响较大,属突发性洼淀内涝河泛型蝗区。多年来,由河泛蝗区逐渐演变成内涝蝗区。

河北省内涝洼淀蝗区多处于黑龙港流域下游,冀中平原腹部,燕山准地槽的南部,自北部的燕山丘陵,经山麓平原冲积平原的洼地逐渐倾斜。地处东经115°50′~117°14′,北纬38°22′~40°15′之间。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光照充足。全年1月份平均气温-5.2℃,7月份平均气温27.5℃,年平均温度12.1℃。年日照时数2657.0~2874.8h,全年平均为2759.7h,年太阳总辐射量539.32~564.31k J/cm2,年平均546.60k J/cm2。无霜期在200天左右,早霜期始于10月中旬,晚霜期终于4月中旬,80%年份在17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为570.3mm,雨量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6%左右,丰雨年1088.1mm,枯雨年为239.1mm,常形成春旱、夏涝、秋吊的现象。北部最高的大灵山,海拔521m,相对高度150m。山麓平原海拔100m以下。冲积平原海拔26m,南部洼淀最低海拔高程只有2m。土壤类型共有5个土纲、7个土类、14个亚类、51个土属、167个土种。绝大部分为潮土类,占89.17%,其次是褐土类、石质土类、砂姜黑土类、盐土类、沼泽土类、风沙土类。水中p H值为7~7.2,含盐量一般在0.02%~0.06%,低者为0.01%~0.03%,最高为0.12%。

全省有300多条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这些来自燕山和太行山脉的水系,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型水系网络。遍布于海拔在100m以下,最低海拔只有2m的地势低平苇草荒滩区域,全省18.77万km2的境内,海河流域占12.46万km2,有泃河、鲍丘河、潮白河、北运河、天堂河、青龙湾河、永定河、龙河、大清河、子牙河、北排河、中亭河、任文干渠、赵王干渠等水系贯穿保定廊坊、沧州汇流海河入海。

内涝洼淀蝗区是因受地形、降水以及不同的水系影响而构成的。多年来,由于上游支流众多,下游汇集为一条宽度不大的入海河道。在雨季来临时,上游来水过盛,下游泄水不畅,造成这些地区洪水泛滥,形成各类大小不同的积水洼淀,使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加之旱、涝交替发生,使得地势低洼地块常年春旱、夏涝、秋吊,荒地面积较大。好的农田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大多数废弃撂荒,形成了蝗虫的适生环境,有利于多种蝗虫繁殖栖息,特别是东亚飞蝗的繁衍生存,形成了内涝洼淀蝗区。内涝区在大雨年份散居型飞蝗集中脱水地产卵,如来年条件适合即可大发生。廊坊北部的香河县境内的渠口、钱旺、钳屯等乡镇位于潮白河北堤一侧,飞蝗发生程度受河水流量及气候影响较大,属突发性洼淀内涝河泛型蝗区。南部的文安、大城、霸州等3县地势低洼,文安县的马武营最低海拔高度在2m。大城县贾口洼2号、3号排灌渠,文安县的滩里、马武营、新镇的洼淀,霸州市的老堤、苏桥、王庄子、胜芳、辛章、杨芬港、东淀和溢流洼及献县的滏阳河、滏阳新河、滹沱河等河流纵穿蝗区。多年来,由河泛蝗区逐渐演变成内涝蝗区。这些河流主要是可以行洪排涝和遇水灌溉,汛期分洪滞洪接容上游客水流入低洼区域造成洼淀沥涝,使得洼淀出现积水状况,积水面积成方连片达30~80hm2,深度达1~3m,积水由于不能及时排除,积水时间长达10天以上。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撂荒地连片,杂草丛生。从历史上就形成泄洪和蓄水大洼淀蝗虫窝,是典型的内涝洼淀蝗区。

内涝洼淀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平原海拔100m以下,冲积平原海拔26m,南部洼淀最低海拔高度只有2m的地区,地面坡降较平缓,均在1/200~1/2000之间。这些地区属于传统的泄洪道和滞洪区,由于连年干旱缺水,河道水面缩小,水位下降,低洼地带河滩河床裸露,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而且繁殖力较高。干旱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多为茅草、芦草、狗尾草、苍耳、马齿苋、苘麻以及连片的芦苇,这些植物也为飞蝗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和适合产卵的场所,使飞蝗大量繁殖,迅速生长,出现群居型的高密度飞蝗。同时河道淤积、河流改道冲击地面,切断现象严重,造成了准缓岗、二坡地、碟形洼、封闭洼等。由河泛河道淤积致使永定河、子牙河古道形成地上河道十年九旱,这些农田生态环境被破坏,草木被蝗虫啃咬,树叶被吞噬,触目惊心。据 《廊坊志》记载,自西晋时期至1949年对蝗灾的记载中,共有105年次,133县次,曾发生过161次蝗灾,民间俗传:“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乾隆十六年 “献县、河间夏蝗集境,扑不能尽”。道光四年 “东光、献县蝗,林木皆食”。1943年 “蝗食禾尽,寸草皆无,穿堼头街而过窗纸皆食”。《文安县志》记载:明朝 “景泰39年,蝗蝻遍野禾秸尽食无遗”。《霸州市志》记载:“自元年世祖23年至民国17年,蝗害大发生有25次之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及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和蝗区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东亚飞蝗生物学、生态学的蝗区改造,对蝗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兴修水利,清淤河道,改造了潮白河、子牙河、北运河、永定河故道、龙河、大清河,清淤了泃河、鲍丘河、天堂河、青龙湾河、北排河、中亭河、滏阳河、滹沱河等,兴修了永定新河、任文干渠、赵王干渠等水系,随着海河根本的治理,修建防洪大堤、栽树护坡,人工挖渠输导泄洪渠道,建造扬水站,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活性。种植制度也由一年一作变成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合理进行了作物布局,增加了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30%提高到60%~70%,蝗区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蝗区面积一降再降,且变为密度较低的农田蝗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开展生态治蝗,在继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荒种地改造蝗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如廊坊对蝗区改造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抓蝗区改造工程,市、县、乡、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几十年人工挖渠、调整河道、修堤筑坡、修筑涵闸、建立扬水站等方法兴修水利以及建设农场、垦荒种田、铲除杂草、翻耕芦苇、平整土地、精耕细作,种植飞蝗不喜食的棉花、豆类、麻类、紫穗槐枸杞、枣树等作物,采取了多种举措改造了13.3万hm2宜蝗区。经2005~2007年勘查,目前宜蝗区主要分布在:大城、文安两县的泄洪大洼、霸州市的分洪道及香河县的潮白河大堤两侧的苇塘、季节性的河流、河床草荒地和农田的夹荒地等特殊环境;二是坚持 “改治并举”的治蝗指导方针。蝗区乡镇群众通过乡村道路硬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打井灌溉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开展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发展蔬菜种植、枣粮间作和以速生杨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蝗区改造,大大压低了宜蝗面积,基本消除了河泛蝗区,减少了洼淀面积,使得内涝蝗区农田的沟渠和作业路周边虫口密度显著降低,成为一般监视区;三是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东亚飞蝗在内涝洼淀蝗区频繁暴发,1994年、1998年分别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群居型夏蝗,同时土蝗为害也逐年加重。近年来,对蝗虫的防治采取的策略是:基本农田实行 “四统一分”的治蝗方法 (即统一监测、统一购药、统一时间和方法、统一检查防治效果,分户防治);国有荒地实行政府出资,统一防治。防治药剂上推广苦参碱、BT、绿僵菌、微孢子虫等生物、植物源农药品种。目前在蝗区应用生物、植物制剂农药防治面积已达60%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按照生态控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生态控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治蝗新思路,在蝗虫治理中,以东亚飞蝗为重点,兼治土蝗。在防治技术上采取综防措施,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实现 “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的目标,基本遏制了蝗害。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河北省内涝洼淀蝗区面积大大缩小。目前廊坊蝗区面积降为6.67万hm2,沧州献县蝗区由解放初期的5万hm2降到1万h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