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超显性假说

超显性假说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Shull和East提出超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的基因型异质结合体引起的等位基因间互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相互刺激,使杂合有机个体在生活和适应性上都具有优势。单一因子突变试验和多型性生化试验都为超显性假说提供了证据。没有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显性和部分显性基因互斥相连锁产生的假超显性现象。由此说明上位性和超显性不是显性,而是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Shull(1908)和East(1936)提出超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的基因型异质结合体引起的等位基因间互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相互刺激,使杂合有机个体在生活和适应性上都具有优势。单一因子突变试验和多型性生化试验都为超显性假说提供了证据。

Stuber等(1992)发现超显性效应是玉米杂种优势的重要基础。庄杰云等(2001)提出超显性效应是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基础之一。Li等(2001)用特青/Lemont的F10重组自交系群体与双亲回交及与2个恢复系构建测交群体研究水稻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现象,发现大多数与生物产量和稻谷产量杂种优势自交衰退相关的QTL表现为上位性效应,贡献杂种优势的90%的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的QTL多表现为多位点的上位性互作效应,单株穗数、单穗粒数等杂种优势性状表现为超显性效应。两组单独的基因影响千粒重,其中一组表现为非加性效应,解释杂种优势变异的62%;另一组为加性基因,解释测交F1代群体总变异的28%。没有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显性和部分显性基因互斥相连锁产生的假超显性现象。由此说明上位性和超显性不是显性,而是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但是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都是基于单个基因位点的假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