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汇组织假说的科学性

词汇组织假说的科学性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5 词汇组织假说的科学性词义与概念有密切联系,但词义并不等于概念。以上学者对克鲁斯词汇组织假说的置疑有其理论基础。尽管克鲁斯的“词汇组织”假说不能令人满意,有把词语义与概念张冠李戴之嫌疑,但是从认知理论上讲,假说是有理论依据的,是有独创性的。

6.5 词汇组织假说的科学

词义与概念有密切联系,但词义并不等于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它反映事物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提高,概念的内容在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但作为语言要素的词义却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一定反映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它只求反映同类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足以区别其他事物,以便达到交际的目的。从内容看,词义也不等于概念。词义除了以日常概念作为它的基础之外,还包含外思维意识的内容,如感情、意志、美感等等。确定词义的因素除了非语言现象的事物与概念之外,语言现象,具体地说,某一词义与其他词义关系,也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

以上学者对克鲁斯词汇组织假说的置疑有其理论基础。形式语义学认为词的意义有七种,第一种是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这种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交际,这种概念意义是其他六种意义代替不了的。概念意义是在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第二种是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内涵意义。例如,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到不公正对待,在汉英两种语言中woman(妇女)这个词就取得了一些附加的内涵意义:frail(脆弱),emotional(易动感情的)等等。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不同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第三种是“风格意义”,由于词语的使用场合不同,语言的实际运用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即formal、literary、colloquial、familiar和slang。正是由于使用的场合不同,词语在交际中才会有不同的“风格意义”。第四种是“情感意义”,它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这种“情感意义”不是一种独立的意义,它要通过“概念意义”或“风格意义”,或借助“语调”、“音色”或“感叹词”等手段才能表现出来。第五种是“联想意义”,“联想意义”是一种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也就是说,有些词具有这样的特点,当人们听到或谈到它们时,会马上联想起别的事情来。有一些多义词,其中某一个意义会引起不好的“联想”,因而成为“禁忌语”。有些人喜欢用“委婉词语”,这往往与“联想意义”有关,人们用委婉的说法代替能够引起不好联想的词语。第六种是“搭配意义”,这是适合用在某一个上下文中的意义。有些词,特别是同义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搭配能力不同,因而意义也有所不同。英语中pretty和handsome是同义词,但它们的搭配能力不同。最后一种是“主题意义”,“主题意义”一般是通过“词序”和各种“强调”方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两个句子,一个用主动结构,另一个用被动结构,尽管所指的“事实”或所谈的“内容”相同,但句子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一些学者以利奇的语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克鲁斯的“词汇组织”理论,认为克鲁斯的理论没有理由,与客观事实不符,显得稀奇古怪。笔者认为用一家理论来否定另一家理论不一定科学,得出的结论一定会偏离科学的轨道,同样有点荒诞。尽管克鲁斯的“词汇组织”假说不能令人满意,有把词语义与概念张冠李戴之嫌疑,但是从认知理论上讲,假说是有理论依据的,是有独创性的。对于促进词汇组织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富有启发意义,给后来从事词汇组织研究者指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90年代向占统治地位的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提出了一整套原则和假设。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和结构与非语言技能和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因此,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创造物,以及为人类认知服务的工具,很可能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反映了较为普遍的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能力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划分范畴的能力,即异中见同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本身的结构范畴跟人类认识周围的非语言世界是类似的。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型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的某些成员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参加实验的对象判断一个范畴的某个成员作为原型时,不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经典理论的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桌子”作为“家具”这个范畴的原型要比“电视机”好;“小轿车”作为“交通工具”这个范畴的原型比“手扶拖拉机”好;“皮鞋”作为“服饰”这个范畴的原型比“滑冰鞋”要好。我们可以说,“手扶拖拉机”作为“交通工具”这一范畴的原型比“滑冰鞋”好。通过以上“滑冰鞋”和“手扶拖拉机”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范畴与范畴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原型理论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强调“核心”与“边缘”,“核心”与“边缘”并非一目了然,它们涉及中心地位、成员地位的正式程度、范畴边界,以及复杂范畴等。

划分范畴时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原型”(prototype),它用于指一个范畴中的一个中心成员,也可以指一批中心成员。人们不说某个实体就是原型,而说这个实体是原型的例子。经典的成分分析法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最终分析成若干二元原始特征。一些学者对克鲁斯的词汇组织假说提出批评,就是以成分分析法做基础,认为每一个范畴都跟一整套成员标准或者限定性质相关,两者都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符合所有条件的每个实体都是该范畴的成员,并且跟其他成员地位相同,不符合任何标准的实体都排斥在这个范畴以外。现代原型理论与上述经典原型理论有极大区别,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认知结构不应理解为一系列属性,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尤其是当人们涉及基本层次的范畴时,整体要比部分容易理解,部分是作为整体来理解的,不是把整体分成部分来理解的。大多数的范畴不可能制定出一整套必要的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不是充分的标准。其次,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地位并不相同,某些成员,如原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原型理论对于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克鲁斯在《原型理论与词汇语义学》一文中提出了决定原型中心地位的三个方面:范畴的正常性、典型性和合格性。一个完整的自然范畴不仅跟原型的意象相关,而且跟边缘例子的意象相关,边缘例子有助于测定范畴的概念空间。两个不同范畴可能事实上具有同一个原型,具有相同边界的范畴可能在原则上具有不同的原型。从这种理论出发,笔者认为克鲁斯的“词汇组织”假说不但合理,而且极具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