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机农产品种植技术

有机农产品种植技术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环境影响有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机生产基地是有机食品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畜禽饲料的生长地,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影响有机产品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产地的选择,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产地周围的环境质量状况,为建立有机食品产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条件。有机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有机生产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的相关要求。

(一)产地环境与选择

1.环境条件

有机农业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农业环境影响有机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机生产基地是有机食品初级产品、加工产品、畜禽饲料的生长地,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影响有机产品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开发有机食品,必须合理选择有机食品产地。 通过产地的选择,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产地周围的环境质量状况,为建立有机食品产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子,虽然有机农业不像绿色食品有一整套完整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环境因子的质量评价指标,但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生产基地应避开繁华的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的中心,在周围不得有污染源,特别是上游或上风口不得有有害物质或有害气体排放;农田灌溉水、渔业水、畜禽饮用水和加工用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在水源或水源周围不得有污染源或潜在的污染源;土壤重金属的背景值位于正常值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没有严重的农药残留、化肥、重金属的污染,同时要求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有机肥源;有充足的劳动力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

2.生态条件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除了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外,基地的生态条件也是保证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植被的种类、分布、面积、生物群落的组成;建立与基地一体化的生态调控系统,增加天敌等自然因子对病虫害的控制与预防作用,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和生产投入。

基地内的生态环境:地势、镶嵌植被、水土流失情况和保措护施。 若存在水土流失,在实施水土保护措施时,选择对天敌有利,对害虫有害的植物,这样既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又提高了基地的生物多样性。

隔离带和农田林网建立:应明确隔离带的作用,建立隔离带并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需要,一方面,隔离带能起到与常规农业隔离的作用,避免在常规农田种植管理中施用的化肥和喷洒的农药渗入或飘移至有机田块。 所以,隔离带的宽度与周边作物的种类和作物生长季节的风向有关。 隔离带树种和类型(多年生还是一年生,乔木还是灌木,诱虫植物还是驱虫植物等)根据情况而定。 另一方面,隔离带是有机田块的标志,起到示范、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二)种子、种苗的选择和处理

有机生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 虽然在栽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但作物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制订生产计划时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地选择种植一些抗逆性强的品种。 另外,所选品种必须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同时在品种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避免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

有机生产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 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如化学包衣种子)的常规种子或种苗。 种子质量应符合GB16715的相关要求。

应采用有机方式育苗,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的不同选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阳畦、温床等育苗设施,夏秋季育苗还需配备防虫及遮阳设施。 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创造适合幼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育苗基质应符合土壤培肥的肥料要求,因地制宜地选用无病虫源的田土、腐熟农家肥、草炭、砻糠灰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良好的育苗基质要求孔隙度约为60%,p H6~7,速效磷100mg/kg以上,速效钾100mg/kg以上,速效氮150mg/kg,疏松、保肥、保水、营养全面。

有机生产提倡培育健苗、壮苗和无病虫苗。

下面以蔬菜栽培为例,介绍一些种子、种苗的处理方法。

1.种子处理

健康、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苗、提高抗性的基础。 根据蔬菜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物理性状,通过各种处理方式,促进后熟、打破休眠、杀灭所带病菌,能够使种子快速、整齐萌发,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通常有如下方式:

(1)选种、晒种。 通过风选、水选、粒选等方法,精选饱满、整齐度一致的种子,增加种子千粒重,提高发芽率。 就蔬菜种子而言,其成熟可分为种熟和后熟两个阶段,形态上的成熟为种熟,生理上的成熟为后熟。 播前日光晒种能够促进种子后熟,增强种子的发芽势

(2)打破休眠。 种子休眠有各种原因,对于因种皮障碍引起休眠的蔬菜种子(如瓜菜类种子),可以设法破坏种皮,促进种子膨胀、萌发。 常用方法是将沙子掺入种子中进行搓种,磨破种皮。 番茄、茄子等茄果类蔬菜的种子其表面的黏液层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 用1%的小苏打水溶液浸种12~24h,反复搓洗几遍,漂流干净种子表面的黏液,能使种子发芽快速而整齐。 夏秋播种芹菜、生菜、莴苣、菠菜等喜凉蔬菜的种子,可利用适当的低温处理打破休眠状态:将洗净及浸种后的种子沥干水分,置于5℃低温下处理2~4d,取出置于常温下催芽播种。

(3)浸种、催芽。 浸种能使种子在短期内吸足水分,迅速萌动,浸种结束后要用清水冲洗,将种子表面黏附的杂质洗净,防止霉烂。 催芽可缩短种子在田间出苗的时间,减少虫、鸟、鼠等对种子的危害。 方法是将浸好的种子用布包好,放在温箱内或室内高温处进行催芽,保持25~30℃,每天用温水淋洗一次,隔4~5h松包换气一次,直到种子大部分露白,催芽后要马上播种。

(4)种子消毒。

①干热消毒。 此法适用于番茄、茄子等蔬菜,使种子含水量降至7%以下,置于67~73℃的烘箱中,烤3h后取出浸种催芽,可杀死种子内外的病原菌。

②温汤浸种。 种子的胚芽在休眠时期可以耐受一定的高温。 温汤浸种是先将种子在室温下浸泡3~6h,然后加入种子体积3~5倍的热水,保持50~55℃水温15~30min,取出冷却后再催芽播种。 温汤浸种既能保证种子正常发芽,又能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其效果好坏决定于浸种处理时的温度及处理时间。 温汤浸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传统消毒方法,适用于多种蔬菜。

③热水浸种。 烫种可快速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及虫卵。 烫种要求水温在70~75℃,水量为种子量的3~5倍,种子需充分干燥,边浸边搅,直到种子充分吸水膨胀为止。此法适合于种皮硬而厚、透水困难的种子,如韭菜、丝瓜、冬瓜等。

④药剂浸种。 药剂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一定浓度的药液中,经过5~30min后取出,洗净、晾干或催芽的一种消毒方法。 浸种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否则会引起药害。 药液用量通常为种子量的一倍。 常用药剂有1.0%的硫酸铜溶液,0.2%的高锰酸钾溶液及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 如防治辣椒炭疽病和细菌性斑点病,先用清水浸4~5h,然后用1.0%的硫酸铜溶液浸泡5~10min,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催芽。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min可以有效预防蔬菜苗期的立枯病、猝倒病等。 氢氧化钠浸种能杀灭菜种内外大部分病毒和真菌,可以有效预防蔬菜病毒病、炭疽病、角斑病和早疫病等。 方法是先用清水浸种4h,然后置于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种15min,最后用清水冲洗,晾18h,播种。

2.培育壮苗

有机蔬菜提倡使用育苗钵育苗,育苗基质应使用无病大田的新土。 育苗时可以结合使用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遮阳、防虫。 培育壮苗的主要技术包括苗床消毒、嫁接和基质添加物等。

(1)苗床消毒。 为使用无毒的苗床基质育苗,可以在播种前进行苗床消毒:播种前3~5 d,苗床喷施50倍竹醋液,覆盖地膜密闭;硫磺粉(0.5kg/m2)与育苗土(基质)混合后覆盖地膜密闭。

(2)嫁接。 嫁接技术广泛应用于设施黄瓜、茄子等蔬菜的生产,对于防治根结线虫、枯、黄萎等毁灭性土传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优质砧木应与接穗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和良好的共生亲和力,并具有较强的耐病虫、耐寒、耐热、耐湿和较强的吸水肥能力。 就茄子而言,目前常用的砧木有原产于美洲波多黎各地的托鲁巴姆,该砧木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对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4种土传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且植株生长势极强。 另外,赤茄、刚果茄、水茄、超托鲁巴姆、托托斯加等也是抗病效果较好的砧木。 嫁接适宜期主要取决于砧木的生长状况:过早嫁接,砧木细弱、节间短,操作困难;过晚嫁接砧木木质化程度高,不易成活,茄子砧木茎粗在0.4~0.5cm时为嫁接适宜期。 嫁接方法以劈接、靠接较为常用。

(3)基质添加物。 在育苗基质中添加某些物质,可以抑制病害的发生。 将牛粪、食用菌下脚料、草炭、蛭石按体积比分别为2∶2∶3∶3配制成育苗基质,对番茄、黄瓜苗期猝倒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盆栽条件下,通过人工接种发病,相对于菜园土基质而言,其番茄发病率仅为25.7%,黄瓜发病率仅为34.3%。 蚯蚓粪也具有类似功效。 蚯蚓粪是蚯蚓对有机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的产物,不但本身具有放线菌等大量有益微生物,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有效改善微生物区系,从而间接地控制病菌的生长、繁殖。 盆栽试验表明,在土壤中加入20%的蚯蚓粪对黄瓜苗期立枯病和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高达96.1%。

有机蔬菜育苗需注意,苗床浇水应以根部为主,避免子叶与嫩叶长时间带有水珠。

(三)土壤管理和施肥

1.土壤培肥理论

有机农业理论认为,土壤是个有生命的系统,施肥首先是培育土壤,土壤肥沃了,会增殖大量的微生物,再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供给作物养分。

一般人认为,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靠施肥,物理性质的改善靠深耕和施用有机肥,生物性质的改善靠有机物及微生物。 常规农业则是以大量的化肥来维持高产量。 而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是以“根—微生物—土壤”的关系为基础,进行综合考虑后再采取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使“根系—微生物—土壤”的关系协调化。

(1)土壤肥料培植了大量微生物。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以土壤肥料作为食物,得以大量增殖,所以,土壤的肥力不同,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呼吸熵、土壤酶活性、原生动物和线虫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不相同。

(2)根系自身可培养微生物,并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目前,根际微生物备受关注。 所谓根际微生物,就是生活在根际表面及其周围的微生物。 作物根从土壤吸收养分的同时,也将叶片制造的养分及一部分根的分泌物排放到土壤中,虽然其分泌物的量还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占光合产物的10%~20%,这些根的分泌物包括糖类和富含营养的物质。 土壤微生物以这些分泌物为营养大量聚集到根的周围,并在那里生存、繁殖。 此外,根系的分泌物中还包含果胶类黏性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可将土壤粒子黏在一起,以促进土壤的团粒化。

(3)微生物可以制造和提供根系生长的养分。 微生物不仅仅接收根系的分泌物,还以分泌物为食物进行繁殖,同时制造氨基酸、核酸、维生素、生物激素等物质,供根系吸收。 根际微生物把根的分泌物转变成别的形态,将肥料的养分变成根系可吸收的形态供给作物根系吸收,因此根系与根际微生物是共生的关系。

(4)微生物将土壤养分送至根系。 根际微生物具有使作物稳定吸收土壤养分的作用,假如在根的周围可被根吸收的养分(可利用态)很少,微生物靠根的分泌物繁殖,并将土壤中难以被作物吸收的养分(不可利用态)变成容易被作物吸收的养分,或把根系不能到达的位置的养分送至根部。 所以,微生物具有帮助作物吸收养分的作用。

其主要代表是AV菌根菌。 AV菌根菌除了可帮助植物吸收磷元素外,还可帮助作物吸收镁、钙及微量元素,甚至可以防治作物缺铜和缺锌症。

(5)微生物可以调节肥效。 当肥料不足时,微生物能促进肥效。 在肥料养分过多时,具有缓和肥效的作用,在根的周围具有丰富的有效养分(常规农业的施肥),微生物吸收丰富的无机养分储藏到菌丝体内,使根周围的养分浓度逐渐降低,具有缓和肥效的作用。 当肥料不足时,随着微生物的死亡,被菌丝吸收的养分,又逐渐释放出来,被作物吸收,具有促进肥效的作用。 这是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而适应环境的结果。 但需注意:当微生物急剧增加时,存在与根系争肥的问题,所以有机农业要求肥料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入土壤,微生物也就没有剧增的现象了。

(6)微生物制造的养分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产品的品质。 微生物在活动中或死亡后所排出的东西,不仅仅是N、P2O5、K2O等无机养分,还能产生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还有细胞分裂素、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刺激根系生长(根系酶活性提高),叶芽和花芽形成,果实肥大,固形物增加,作物的生命力增强,抵抗病虫害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2.有机农业培肥技术

(1)肥料种类。 肥料种类的选择要求:有机化、多元化、无害化和低成本化。

肥料的种类包括:农家肥、矿物肥料、绿肥和生物菌肥。

农家肥是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适合小规模生产和分散经营模式,是综合利用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有机农业低成本投入的有效形式。 可促进有机农业生产种植与养殖的有效结合,可实现低成本的良性物质循环。 例如,以种植业为主的有机基地,将种植与养殖结合,既可为作物和牧草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又可使秸秆等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

(2)土壤培肥技术。 合理轮作,用地与养地结合是不断培肥土壤,实现有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机农业土壤的综合培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水。 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土壤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合理的排灌才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调节土壤的肥力情况。 以水控肥是提高土壤水和灌溉水利用率很有效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和渗灌(地下灌溉)等。

②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仅靠土壤自身的养分是不可能满足作物需要的,因此广辟肥源、增施肥料,是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矛盾以及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增施有机肥,加速土壤熟化。 一般来说,土壤的高度熟化是作物高产稳产的根本保证,而土壤的熟化主要是有机肥和活土层加厚的作用。 有机肥是培肥熟化土壤的物质基础,有机、无机矿物源肥料相结合,既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是用养结合的有效途径。

③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用养结合,并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的提高并不是越高越好,关键是要合理。 合理地安排作物布局,能充分有效地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用养结合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手段,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如:与豆科作物轮作,利用豆科的生物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氮素积累,为下茬或当茬作物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

④土地耕作。 平整土地、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是获取持续产量的必要条件。土地平整是高产土壤的重要条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发挥水肥作用。 地面平整还能保证排灌质量,协调土壤水气矛盾,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土壤耕作则是指对土壤进行耕地、耙地等农事操作,通过耕作可以改善土壤耕层和地面状况,为作物播种、出苗和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同时,耕层的疏松还有利于根系发育以及保墒、保温、通气以及有机质和养料的转化。

总之,有机农业的土壤培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做到土壤水、肥、气、热等因子之间的相互协调,还要使这种协调关系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才能达到持续稳产的目的。

(四)病虫草害控制

1.防治的基本原理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体系。 它要求在最大的范围内尽可能依靠作物轮作,选择抗性品种,综合应用各种非化学手段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要求每个有机农业生产者从作物病虫草等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应用各种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和有利于各类自然天敌繁衍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逐步提高土地再利用能力,最终达到持续、稳定增产的目的。 所以,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根本区别是土壤培肥不同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不同。 这样,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既可保护环境,减少各种人为造成的环境及食品污染,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常规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策略是治理重于预防(对症下药,合理用药),着眼点是“作物—害虫”,以害虫为核心,以药剂为主要手段。 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策略是以预防为主,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条件下,依靠作物自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自然抵御能力提高抗病虫能力,人类的工作是如何培育健康的植物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根部、树冠和周围的环境条件),对害虫采取调控而不是消灭的“容忍哲学”,有机农业允许使用的药物也只有在应急条件下可以使用,而不是作为常规的预防措施。 因此,建立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增殖的环境条件是有机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核心。

2.植物病害防治技术

(1)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植物病害的诊断包括田间(宏观)诊断和室内(微观)诊断,田间诊断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株的分布特点,仔细观察病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各个器官,找出发病部位,必要时借助放大镜全面观察记载病状和病症,找准典型症状。 在观察症状的同时,观察和了解立地土壤的质地和性质、地形地势、周边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等,综合观察和了解情况。 根据发生特点,判断是传染性病害还是非传染性病害,当田间诊断不足以判断时,要结合室内的检查和分析来鉴定。

(2)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①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就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人为传播,这是强制性和预防性的措施,是植物病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和措施。 人为传播即随人类的生产和贸易活动而传播,其主要载体是被有害生物侵染或污染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等,其中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尤为突出。

②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措施,就是在分析“植物—病原—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繁殖的环境条件,降低病原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

建立无病种子繁育基地或脱毒快繁基地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无性繁殖材料或苗木,对于种子传播的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合理的种植制度可以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和物理性质,从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的繁衍,还可以降低病原物的存活率;嫁接和胚轴切断法可诱导植物提高抗性;改善立地条件,优化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管理等均是有效的防病农业措施;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保持田间卫生可以有效地减少越冬或越夏有害微生物数量。

③生物防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除了人以外的各种生物因素控制植物病害;狭义的生物防治仅指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 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的生物防治措施是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降低病原物致病性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生物防治对于土传病害防治效果较好,也可用于防治叶部病害和采后病害。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直接施用外源生物菌;二是调节环境条件使已有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长并表现拮抗活性。 抗根癌菌剂(放射土壤杆菌)防治园艺植物根癌病是生物防治最典型的例子,其效果及稳定性均好。 拮抗性木霉制剂处理作物种子或苗床,能有效控制由腐霉菌、疫霉菌、核盘菌、立枯丝核菌和小菌核菌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和茎腐病。 含酵母菌的2%氯化钙水溶液浸渍果实可以抑制苹果果实灰霉病、青霉病、柑橘果实绿霉病和桃果实褐腐病。 另外,也可利用耕作和栽培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和土壤物理性状来提高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害。 例如:酸性土壤有利于土霉菌的孢子萌发,增强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而碱性土壤有利于荧光假单胞菌抑制病害的作用。

④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方法多用于处理种子、苗木、其他无性繁殖材料和土壤,核辐射也可用于处理食品和储藏期农产品,处理食品时须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干热处理法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例如, 70℃干热处理2~3d黄瓜种子可防治绿斑花叶病毒。 不同植物的种子其耐热性有差异,处理不当会降低发芽率。 如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易干热处理。 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应预先干燥,否则会受害。

用热水处理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称为“温汤浸种”,利用植物材料与病原物耐热性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水温和处理时间来杀死种子表面和内部传带的病原物而不损害植物。 大粒豆类种子水浸后容易吸胀脱皮,不宜于热水处理,可以用植物油、矿物油等代替水进行处理。

冷冻处理可以控制采后病害,虽然冷冻本身不能杀死病原物,但可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一些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料薄膜也可用于防治蔬菜病害,例如,蚜虫忌避银灰色和白色膜,因此用银灰色或白色尼龙纱覆盖苗床可以减少传毒介体蚜虫的数量,减轻病毒病害;夏季高温期铺设黑色地膜,吸收日光能,使土壤升温,可杀死土壤中多种病原物。

3.植物虫害防治技术

(1)种群数量监测技术。 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并不是见到害虫就喷药,而是当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才采取直接的控制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理论依据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应用正确的检测方法,对害虫的种群动态作出准确的预测。 包括利用害虫的趋性和直接取样调查法。 利用害虫的趋性监测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化性(信息素和食物)和趋光性。 用昆虫信息素监测和防治害虫:昆虫的信息素是由昆虫本身或其他有机体释放出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刺激、诱导和调节接收者的行为,最终的行为反应可有益于释放者或接收者。

(2)植物害虫的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

a.消灭虫源。 虫源系指害虫在侵入农田以前或虽已侵入农田但未扩散严重危害时的集中栖息场所。 根据不同害虫的生活习性,可把害虫迁入农田危害的过程,分为四种情况:第一,害虫由越冬场所直接侵入农田(或在原农田内越冬)危害。 采用越冬防治是消灭虫源的好办法。 第二,是当害虫已进入越冬期,可开展越冬期防治。 第三,越冬害虫开始活动时先集中在某些寄主上取食或繁殖,然后再侵入农田危害,应把它们消灭在春季繁殖“基地”。 第四,害虫虽在农田内发生,但初期非常集中,且危害轻微,把它们消灭在初发期。

b.恶化害虫营养和繁殖条件。 因危害虫取食不同品种的植物且对于同种植物的不同生育期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常常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作物品种的形态结构不同直接影响着害虫取食、产卵和成活。 研究害虫的口器和取食习性、产卵管和产卵习性及幼虫活动等,参照作物的形态结构,选育抗虫品种,从而为恶化害虫取食条件提供依据。

c.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的物候关系。 许多农作物害虫严重危害农作物时,对作物的生育期都有一定的选择。 改变物候关系的目的是使农作物易遭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发生盛期错开,从而减轻农作物受害程度。

d.环境因素的调控。 害虫的发生与大气条件和农田小气候有很大关系。 在稀植或作物生长较差的情况下,农田内温度增高而湿度相应下降,这对适合在高温低湿条件下繁殖的蚜虫和红蜘蛛等是十分有利的。 而作物生长旺盛,则农田郁蔽、温湿度偏高的情况下,这对一些适于在高湿条件下繁殖的棉铃虫和夜蛾等是有利的。

e.切断食物链索。 害虫在不同季节、不同种类或不同生育期的植物上辗转危害,形成一条食物链。 如果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得很好,食料供应充沛,害虫就可能猖獗。 如果采取人为措施,使其食物链某一个环节脱节,害虫的发生就会受到抑制。

f.控制害虫蔓延。 害虫的蔓延危害与其迁移扩散能力有关。 对于迁飞能力很弱的害虫,则可通过农田合理布局、间作和套作等措施控制害虫的扩散蔓延。

②生物防治:

a.天敌昆虫的保护技术。 主要包括栖境、食物和庇护场所。

天敌昆虫栖境包括越冬、产卵和躲避不良环境条件等生活场所。

捕食性昆虫可以随着环境变化选择它们的捕食对象。 它们在产卵前只需很少食物,因为幼虫(若虫)期已为其生长发育积累足够的营养。

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不仅有利于天敌的栖息、取食和繁殖,同时也有利于躲避不良的环境条件,如人类的田间的活动、喷洒农药等。

b.天敌昆虫的自然增殖技术。 通过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化种植为天敌昆虫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丰富食物和种内种间的化学信息联系,天敌昆虫在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下,使自身的种群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繁衍。

c.生态系统内的植被多样性化技术。 植被多样化是指在农田生态系统内或其周围种植与主栽作物有直接或间接依存关系的植物,通过利用这些植物对环境中生物因素进行综合调节,达到保护目标植物的目的,同时又不对另外的生物及周围环境造成伤害的技术。 它强调植物有害生物的治理措施由直接面对害虫转向通过伴生植物,达到对目标植物与其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动态平衡,强调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平衡中生物间的依存关系,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

d.天地昆虫的释放技术。 天敌昆虫的释放是在害虫生活的关键时期,有计划地释放适当数量饲养的昆虫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的作用,从而限制害虫种群的发展。 如赤眼蜂的释放技术。 赤眼蜂的田间增强释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必须根据柞蚕和赤眼蜂的发育生物学和田间生态学原理,赤眼蜂在田间的扩散、分布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害虫的发生规律等来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时间、释放次数、释放点和释放量,做到适期放蜂,使释放后的赤眼蜂和害虫卵期相遇概率达90%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e.天敌的招引和诱集技术。 如招引和助迁瓢虫技术:在自然情况下越冬的瓢虫,由于天敌和气候的影响会造成大量死亡。 因此,在瓢虫越冬前进行人工招引是保护瓢虫安全越冬,积累大量虫源的积极措施。 此外,可利用天敌在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的特性,通过蜂源植物、伴生植物、替代寄主和利他素等诱集手段达到保护和增殖天敌的目的。

③害虫行为控制技术。 昆虫对某些刺激(如光波、气味灯)的定向(趋向或躲避)运动,称之为趋性。 按照刺激源的性质又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等。

a.趋光性。 昆虫易于感受可见光的短波部分,对紫外光中的一部分特别敏感。 趋光性的原理就是利用昆虫的这种感光本能,设计制造出各种能发出昆虫喜好光波的灯具,配加一定的捕杀装置而达到诱杀或利用的目的。 如:频振式杀虫灯能够发出多数害虫较敏感的光波,诱虫效果良好;黄板(黄盘)诱杀可以诱杀蚜虫、温室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

b.趋化性。 很多夜蛾类(特别是地老虎与黏虫)、叩头虫等对一些含有酸酒气味的物质有着特别的喜好,技术人员据此设计出诱虫液来预防这些害虫,如糖醋液诱杀。 随着有机农业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诱虫液的成分和使用技术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成为防治某些害虫的有力工具。

c.嗜食性。 如:杨树枝条等由于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用某些害虫嗜食的有毒植物作为伴生植物,诱杀害虫等。

d.陷阱诱捕法。 调查夜间在地面活动的害虫(如蝼蛄)或益虫(如步行虫)时,可以利用陷阱法。

e.性诱剂诱杀。 昆虫性诱剂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性信息素,通过释放器释放到田间来诱杀异性害虫的仿生高科技产品。 该技术诱杀害虫不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之忧,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 利用性诱剂诱杀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性诱剂对雄蛾强烈的引诱作用捕杀雄蛾,这种方法称诱捕法;另一种是利用性诱剂挥发的气体弥漫于棉田来迷惑雄蛾,使它不能正确找到田间雌蛾的位置,雄蛾的迷向或死亡,都会减少雌蛾交配率,抑制下代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干扰交配法或迷向防治法。

f.害虫驱避技术。 植物受害不完全是被动的,它可利用自身某些成分的变异性,对害虫产生自然抵御性,表现为:杀死、忌避、拒食或抑制害虫正常生长发育。 种类繁多的植物次生性代谢产物,如挥发油、生物碱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害虫不但不取食,反而避而远之,这就是忌避的作用。 例如:除虫菊、烟草、薄荷、大蒜等对蚜虫都有较强的忌避作用,在菜粉蝶羽化盛期,采用挥发薄荷气味来驱避菜粉蝶在甘蓝上产卵有较好的效果;苦楝油和印楝油对多种害虫有拒避、拒食和抑制发育作用;在甘蓝田行间种植莳萝,可成功地防治甘蓝蚜虫;三叶草是甘蓝田中最有效的除虫植物,与三叶草相邻的花椰菜和卷心菜植株上的害虫数量少而天敌昆虫(肉食性步行虫、隐翅虫、草蛉和瓢虫等)数量多。 利用菜青虫寡食性的弱点,在生产上避免大面积连片连茬种植甘蓝类作物,特别是夏季避免栽种甘蓝,切断菜青虫的食物链,使其不能在全年世代接替。 番茄与甘蓝连作,番茄散发拒避菜粉蝶产卵的番茄素,从而使菜蜂蝶的产卵量降低。

④物理防护技术。 通过物理方法,隔离害虫,切断害虫迁入途径,从而达到保护植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如夏秋高温多雨季节生产有机蔬菜,多采用防虫网栽培蔬菜,不但能保证蔬菜产品的安全卫生,还能促进蔬菜生长。 研究表明,防虫网覆盖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侵入和危害,采用防虫网覆盖,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相对防效达80.9%~100%。 如水果套袋可用最少的农药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又因果实外有拒水袋的保护,农药无法与果实接触,可大大减少果实中的农药残留。 有机农药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在有机水果生产中大力推广和使用水果套袋无疑是生产中最实用、最简单易操作的措施。

⑤药剂防治:

a.植物源杀虫剂。 我国植物源农药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植物源农药制剂有着极为优越的条件。 在我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已查明有近千种植物含有杀虫活性物质。 目前常用的植物源杀虫剂包括:2.5%鱼藤乳油(鱼藤精),100%苦楝油原油,1%和5%除虫菊素乳剂或3%除虫菊微囊悬浮剂,0.36%苦参碱醇制剂,0.6%的苦参碱水剂等。

b.微生物源杀虫剂。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目前已经了解到自然界中有1500种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物具有杀虫的活性。 真正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微生物很多,它们是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昆虫病原微生物依病原的不同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其致病机理、杀虫范围也各不相同。 如:细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对磷、鞘、直、双、膜翅目均有作用,特别是鳞翅目幼虫,具有短期、速效、高效的特点;真菌寄主广泛,杀虫谱广,病毒制剂杀虫范围广,对棉铃虫、松毛虫、美国白蛾、舞毒蛾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持久;原生动物中的线虫可防治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主要用于土壤处理,如用斯氏线虫防治桃小食心虫和树洞注射如防治行道树上的天牛;微孢子虫可防治多种农业害虫,用麦麸做成毒饵或直接超低量喷雾于植物上,对草原蝗虫及东亚蝗虫的防治已取得显著效果,其累计面积达33.3万hm2以上。

c.矿物源杀虫剂。 主要有矿物油乳剂及无机硫制剂(硫磺粉、硫磺可湿性粉剂、硫悬浮剂和石硫和剂)。

4.杂草的防治技术

杂草是组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链的重要环节,是食草动物、鸟类即昆虫的重要食物来源。 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有些杂草是栽培植物病虫害的寄主和发源地,它们的存在会间接加重病虫对栽培植物的危害,还有些杂草则是害虫天敌的寄主,它们的存在可促进天敌生育,间接地减轻病虫对栽培植物的危害。 因此,杂草防治实践上应尽可能保护和利用益草,消除害草。

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除草剂。 所以,杂草的防除应根据杂草与栽培植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采取人工锄草、栽培措施和生物防治的方法。

(1)人工锄草。 人工锄草是最传统、最实用的方法。

(2)栽培措施。 根据杂草与作物间的竞争和化感关系,调控植株行距、播种量、具体空间排列和不同措施的组合,建立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平衡。 缩小作物种植行距,可促使作物田埂早遮阴,推迟播种期,作物轮作,混作和覆盖等措施,抑制杂草的生长。

(3)生物防治。 主要包括以虫治草、以菌治草、以草食动物等治草及以草治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