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款冬花栽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款冬花栽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巫溪县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与淮阳“山”字形构造两翼反射弧的结合部位。全县地形呈东、西、北高而中南部低态势。全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竟达2 657.4 m,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全县地貌总体表现为强烈切割,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悬岩峡谷到处可见。其地形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该土壤风化度浅,矿质养分较丰富,自然肥力高,微酸性至微碱性,宜种植作物范围广,作物产量高。山地棕壤多在海拔2 100~2 700 m的高山地段,

巫溪县位于四川盆周东北、大巴山东段南侧,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08°44′~109°58′、北纬31°14′~31°44′。东邻湖北竹溪、竹山、房县,南接巫山、奉节、云阳,西依开县,北傍城口和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东西长122.25 km,南北宽54.7 km,区域呈“菱”形轮廓,辖区面积603.83万亩,折合为4 025.53 km2

4.1.1.1 地形地貌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与淮阳“山”字形构造两翼反射弧的结合部位。全县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弧形褶皱和冲断裂群所组成,主要有20条向背斜和30条断层,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西部龙台、高楼、中鹿等地,褶皱紧密,岭谷紧窄相间分布;东部通城、双阳等地,褶皱开阔,地形破碎;咸山至前河以北,褶皱紧密倒转,成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咸山至前河以南,褶皱渐缓,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全县地形呈东、西、北高而中南部低态势。东部的界梁子山脉主峰、西部的猪大路顶峰和北部的金鸡岭主峰海拔分别为2 796.8 m、2 422.9 m、2 169 m,而南部的松涛山顶峰为1 488 m,大宁河最低侵蚀基准面祝家河仅139.4 m。全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竟达2 657.4 m,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形。全县地貌总体表现为强烈切割,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悬岩峡谷到处可见。其地形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天子城、大官山、猫儿背地处海拔2 400~2 500 m的一级夷平面;红池坝、西流溪、三根树位于海拔1 800 m左右的二级夷平面;文峰坝、尖山坝、上磺坝、通城坝散布于海拔700~1 000 m的三级夷平面;鸡头坝、马镇坝、赵家坝则在海拔240 m上下的河谷阶地,即四级夷平面。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分类原则和山丘地形的全国分类标准,全县地貌可分为八类,其中,河谷浅丘坝、向斜浅丘槽坝两类地形一般较平缓,土层较深厚,是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峰丛中山、中切割单斜低山、中切割中山、向斜峰脊中山四类一般多为坡陡土薄,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深切割中山,为火山碎屑岩地貌的山体,较适合药材等经济林木的发展;台原状中山,为苔原槽洼地带,分布在海拔1 800~2 500 m的一、二级夷平面上,因土层深厚肥沃,自然养分含量高,而宜种农作物少,为名优药材、经济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1.1.2 气候与土壤

1. 气 候

巫溪县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暖、春早秋凉。以代表全县中山地区、海拔720 m的古路为例,23年的年均气温14.8 °C,一月份平均气温3.4 °C,七月份平均气温25.6 °C,≥10 °C的年积温为4 162 °C,年日照1 568.7 h,无霜期达255 d,年均降雨量1 349.3 mm。

从立体地貌看,气候呈“一山四季”垂直变化特征,即随海拔的升高,热量减少,雨量增多,形成了由亚热带过渡到寒温带的气候特征。海拔800 m以下属亚热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有238~260 d,年积温为4 500~5 700 °C;800~1 300 m为暖温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有200~238 d,年积温为3 400~4 500 °C;1 300~1 800 m为中温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有150~200 d,年积温为2 200~3 400 °C,适宜党参等药材生长;1 800~2 300 m为温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有115~150 d,年积温为1 600~2 200 °C;2 300 m以上为寒温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只有115 d左右,年积温在1 600 °C以下。

巫溪县位于盆地东北降雨中心,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022~1 728 mm。降雨季节分布:春季占总量的27.7%,夏季占41.8%,秋季占26%,冬季占4.5%。其地域分布与全县的地形地貌格局相对应,基本上是以红池坝为中心,从西北山区的1 700 mm向中南腹部大宁河一线递减至1 050 mm;越过大宁河,又沿东增加至1 400 mm。在相同的纬度上,降雨量则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且多集中于夏季。

2. 土 壤

土壤是地质、地形、母岩、气候、植被、水文等众多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综合产物。由于巫溪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又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因此,全县土壤可分为七个土类: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山地棕壤。其中:

(1)水稻土6.88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400~800 m的槽坝、丘陵有水资源灌溉地带。

(2)潮土1.26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的坝、槽和溪河两岸地段及柏杨河下段宽缓地带。

(3)紫色土是一种稳域性的土壤,全县约14.59万亩,主要分布在向斜浅丘槽坝、中切割单斜低山地带,红岩、青庄、蒲莲、龙王、峰灵、上磺、古路、得胜、塘坊、文峰、大同、菱角、镇泉、花台等14个乡镇均有分布。该土壤风化度浅,矿质养分较丰富,自然肥力高,微酸性至微碱性,宜种植作物范围广,作物产量高。

(4)黄壤是巫溪县主要土类之一,共有313.44万亩,分布于海拔200~1 300 m的地区,成土母质多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新、老地层中的沙、泥页岩发育而成,是在亚热带气候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土条件和土壤性状,为松、杉、药材、茶叶的最佳生态环境。

(5)黄棕壤是巫溪县主要土类之一,共有108.07万亩,位于海拔1 300~2 100 m的中、高山地区,且呈垂直带谱状。主要分布于青龙、西安、双阳、白果林场、猫儿背林场、大官山林场、鸟龙、高竹、咸水、建楼、尖山等乡镇。黄棕壤由嘉陵江、大冶组二迭系、寒武系、震旦系、志留系地层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页岩及泥灰岩母质风化发育而成,多为残坡积物,故土体棕色,表层疏松多孔,有机质丰富,自然肥力高,且所处环境:年平均温度15 °C左右,年降雨量900~1 800 mm,湿度大、云雾多,宜种作物少,是发展党参等药材的良好土壤。

(6)石灰岩土也是巫溪县主要土壤之一,有118.73万亩。此类土壤主要在嘉陵江组、巴东组、大冶组的石灰岩风化壳上发育而成,分布在海拔250~1 000 m的地区,与黄壤呈复区分布。由于该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肥力水平高,宜种作物广,粮食产量高而稳定,为全县粮食主产土壤。

(7)山地棕壤多在海拔2 100~2 700 m的高山地段,多为森林草地,主要分布在猫儿背、白果林场、红池坝西部一、二级夷平面上,辖区面积100多万亩。该地区气温低、日照少、湿度大,年平均气温4~10 °C,年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下。夏热多雨利于植物生长,冬春干冷利于有机质积累,生物积累过程大于地质淋溶过程,故该类土壤中粗有机质层与腐殖质层均厚,吸收性能良好,自然肥力高。但该区由于气温低、海拔高,又地处全县主要河流发源地,不宜粮食生产发展,却是发展杜仲、厚朴、黄柏、天麻、贝母、黄连、党参等木本和草木药材的良好土壤。

4.1.1.3 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养分总体为少氮、缺磷、富钾。据土壤理化测试统计,全县土壤速效氮在90×10-6以下的占总量的46.49%,速效磷低于5×10-6的占总量的73.87%(低于3×10-6的占总量的35.26%),速效钾大于100×10-6的占总量的77.41%。但位于海拔1 300~2 700 m,适合党参、黄连、杜仲、黄柏等草木、木本药材生长的高山地区的黄棕壤,其养分含量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表4.1)。

表4.1 黄棕壤养分等级表

4.1.1.4 环境与水质

通过检测,巫溪县环境空气质量、土地的水质根据评价标准和依据,按照国家大气标准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所测项目结果均在评价标准范围内(详见表4.2、表4.3)。

4.1.1.5 结 论

综上所述,巫溪县地处四川盆周东北、大巴山东段南侧,地处东经108°44′~109°58′、北纬31°14′~31°44′。全县地形呈东、西、北高而中南低态势。东、西、北山脉主峰海拔分别为2 796.8 m、2 422 m、2 169 m,南部最高山峰为1 488 m,而最低海拔仅为139.4 m。全县地貌总体表现为强烈切割,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悬岩峡谷到处可见,坡陡土薄,大于25°的退耕面积大。全县地形呈明显垂直地带性:一级夷平面在海拔2 400~2 500 m,二级夷平面在海拔1 800 m左右,两者均土层深厚肥沃,自然养分含量高,宜种农作物少,适合名优药材、经济林木生长,三级夷平面在海拔700~1 000 m,四级夷平面在海拔240 m左右的河谷地带,均适合玉米、洋芋和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全县气候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暖,春早秋凉,并呈现“一山四季”垂直变化特征,即随海拔升高,热量减少、雨量增多,形成由亚热带过渡到寒温带的气候特征。海拔在800 m以下属亚热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有238~260 d,年积温为4 500~5 700 °C,年降雨量在1 000 mm左右;海拔在2 300 m以上的西北山区属寒温带,日平均气温≥10 °C的只有115 d,年积温在1 600 °C以下,年降雨量在1 700 mm左右。

全县土壤主要分为7个土类,其中水稻土、潮土、紫色土三个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槽坝低山地带,自然肥力高,宜种植范围广,作物产量高。黄壤和石灰岩土是巫溪县的主要土类之一,两者在海拔200~1 300 m呈复区分布,为全县粮食主产土壤。黄棕壤也是巫溪县主要土类之一,共有108万亩,位于海拔1 300~2 100 m的地区,该类土壤多为残坡积物,表层疏松多孔,有机质丰富,但所在地区气温低、湿度大,宜种作物少,是党参等药材生长的良好土壤。山地棕壤也称棕壤草甸土,多分布在海拔2 300 m以上的地区,为寒温带区域,有机质层厚,自然肥力高,吸收性能好,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均高于其他土壤(表4.1)。但所在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粮食生产,却是杜仲、天麻、贝母、党参等名优药材生长的良好土壤,且空气质量及水质也符合种植要求(详见表4.2、表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