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南自然地理概况

河南自然地理概况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河南自然地理概况从河南省在中国宏观地貌格局中的位置,可以概略地看出其地貌的基本特征。因此,河南省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类型多种多样,形态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极为显著。可以说,河南地貌不仅具有中国地貌自西向东突变的特点,而且具有由北向南明显过渡的性质。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黄河自陕西潼关以下进入河南省,横贯省境北部,在台前县流入山东省。
河南自然地理概况_实用纸张技术指南

2 河南自然地理概况

从河南省在中国宏观地貌格局中的位置,可以概略地看出其地貌的基本特征。位于第二级地貌台阶的西部和西北部,以高峻雄伟的中山(根据海拔高度,河南境内的山地可划分为中山和低山两大类型:海拔800 m以上者为中山,海拔800 m以下者为低山)为骨架,低山丘陵连绵起伏,分别由秦岭东段各支脉及太行山脉西南段组成;处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东部广大地区则为坦荡的大平原;东南部是桐柏-大别山脉北坡的山地丘陵;西南部为广阔的南阳盆地。由此形成了特殊的“X”形的基本地貌格局,即西部大半部和东南部为山地丘陵,东北大半部和西南部为广阔的大型平原。伏牛山和桐柏-大别山地构成了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河流域。因此,河南省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类型多种多样,形态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极为显著。可以说,河南地貌不仅具有中国地貌自西向东突变的特点,而且具有由北向南明显过渡的性质。

河南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系统齐全,构造形态多样,是我国地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省份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属于第二级地貌台阶,东部的平原、南阳盆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则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河南地势的总体特征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从西到东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从丘陵过渡到平原。河南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2 390.6 m。正是这种地势特点,使河南境内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山区。其二,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齐全。河南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境内不仅有绵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荡广袤的平原,既有波状起伏的丘陵,还有山丘环抱的盆地。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农、林、牧和工矿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河南的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数是低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的石质丘陵,有些是黄土高原经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黄土丘陵。丘陵与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数地区、豫西山地东缘和豫南东部边缘地带。河南省平原广布,辽阔坦荡。省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平原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亦称黄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麓,南至大别山北麓,东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具有明显的环状和阶梯状地貌特征,面积约2.6万km2,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均可在此区域生长发育。

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其特点为:其一,过渡性明显,地区差异性显著。河南处于中纬度地带,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干流。此线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此线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0%,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上南北所处的纬度不同,东西地形的差异,使河南南部和东部的热量资源多,而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东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气候的地区差异性明显。其二,温暖适中,兼有南北之长。河南气候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12.8~15.5℃,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冬季气温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多偏北风;春季4月气温上升较快,且气压波动较为剧烈,风沙出现频率较大;夏季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27~28℃,多偏南风。河南省年均降水量600~1 200 mm,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45%~60%。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作物旺盛生长期,自北向南为210~230 d,稳定≥10℃活动积温为4 500~4 900℃。河南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南北两个气候带的优点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其三,季风性显著,灾害性天气频繁,河南西靠广阔的欧亚大陆,东近浩瀚的太平洋,因冬夏海陆温差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对农业以有利的方面为主,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它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

河南境内河流众多,有一定的径流资源,全省径流总量约313×109 m3。省内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465条,其中大于1 000 km2的有42条,超过5 000 km2的有16条。这些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山,经安徽至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 000 km。淮河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为8.83×104 km2,占全省总土面积的52.8%,是河南省最大的水系。黄河是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万里巨川。黄河自陕西潼关以下进入河南省,横贯省境北部,在台前县流入山东省。黄河在河南省境内长约700 km,流域面积为3.62×104 km2,占全省总土面积的21.7%。唐河、白河和丹江在省境西南部,是汉水的重要支流,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约2.72×104 km2,占全省总土面积的16.3%。卫河发源于太行山,是海河的主要支流,在河南省境内长约400 km,流域面积约1.53×104 km2,占全省总土面积的9.3%。

由于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以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使得河南省土壤类型繁多。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积平原,是河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河南的潮土可分为沙土、淤土、两合土3个土属。沙土主要见于黄河上游和主河道附近,淤土在下游或河间地带的静水沉积区,两合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地区因耕垦历史久,土壤有机质缺乏,天然肥力不高;因为漏水漏肥,灌溉指标和施肥水平标准均较高;沙、颍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唐、白河两岸的南阳、唐河、新野、邓州等是砂礓黑土分布区,这些地区土质黏重,水分物理性差,排水不良,下部常有砂礓阻隔,但有机质较高,有较大的潜在肥力;黄河两岸的新乡、商丘、开封、濮阳等4地区的部分县为盐碱土的分布区。由于含盐量过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重度盐碱土则寸草不生,成为盐碱荒地。新中国建立初期盐碱地面积约600多万亩(约4 000 km2),后因灌溉不当,1961年发展到1 300多万亩(约8 667 km2),20世纪70年代后大力推行挖沟排水等措施,目前已降到约400万亩(约2 666 km2);淮河以南的洪积倾斜平原较多,淮河北岸的淮滨、息县、正阳及省境内的唐、白河下段河流两侧等地区有水稻土的分布。总的来说,河南省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耕作层欠疏松,其肥力水平不及长江下游的水稻土,但仍是河南的高产土壤之一;豫西的黄土丘陵的白土阶地和缓丘上中部的立黄土、低山丘陵区位置较高处的红黏土、太行山及伏牛山东侧向潮土过渡地区的油黄土等,都是褐土类的土属。这些地区有些肥力尚好,有些则属瘠旱薄地,水土流失较严重,是需要采取水保措施的主要土类;自秦岭入河南段(灵宝南部)起,东到嵩山、东南到方城北,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等中山山地,太行山的中山山地均分布着棕壤。这些地区土壤厚度变化大,一般土层较薄,是林业用地,宜控制开垦,合理利用;豫西低山与丘陵的南坡和大别山北坡,或称坡积侵蚀缓岗坡地,发育有黄棕壤,是河南亚热带林木,特别是茶叶、油桐等经济林木的适宜土壤。但这种低山丘陵风化严重,水土流失较严重。此外在南阳盆地和信阳地区的低丘岗地上,由黄棕壤或黄褐土经耕种熟化而来的黄刚土亚类,是旱地土壤,土质黏重,干时坚硬易于龟裂,通气性能不良,有机质含量偏少,易旱易涝,是河南低产土壤之一。总之,河南的土壤大类型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盐碱土和水稻土7种。若以质地划分,则可分为黏质、沙质、壤质、沙壤质底层加胶泥、砾质,上述类型占总耕地的百分比分别为47.1%、19.9%、15.1%、14.0%、3.9%。

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的植被表现出南北不同的过渡性特点和由高山到平原不同环境的复杂性。由于植被生境条件的不同,构成了多样化的植被类型,蕴藏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南部桐柏-大别山区植被的建群树种是落叶阔叶栎类,针叶林马尾松和杉树林;伏牛山区植被的建群树种是栓皮栎和华山松;太行山区植被的建群树种以落叶类的栎属为主。河南省的主要植被类型可分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

根据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和气候上的显著的共同性,可以将河南省划分为豫西黄土台地丘陵、豫西伏牛山地丘陵、南阳盆地、豫南桐柏-大别山地丘陵、豫东豫北平原、豫西北太行山地等六大地区类别。各地区的地貌、气候、土壤及植被可概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