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社会应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

农村社会应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是农村社会低代价发展的最高追求,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损害农村社会主体的发展行为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人为性代价。
农村社会应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_农村社会学新论

三、农村社会应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

低代价发展是我们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高成本低收效的建设教训提出的一个农村社会发展原则。这个发展原则是实现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可以保证农村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农村社会低代价发展的定义与特点

代价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中。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哲学将代价解释为人类在实现社会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特别是所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后果。[14]按发生根源分,代价可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完成某种活动必定要付出的代价,它可分为积极的必然性代价和消极的必然性代价。前者是社会活动能带来回报的应然成本;后者是行为主体不希望发生但必然发生的损失。人为性代价是行为主体自身造成的代价,它可分为中性人为性代价和恶性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合理的代价,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人为性代价是一种不合理代价,对社会发展具有破坏作用。

农村社会低代价发展就是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杜绝人为性代价发生、尽量降低消极的必然性代价、只付出积极的必然性代价的发展机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成本的社会发展是不可能的,一般是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我们习惯将与之相反的做法嘲笑为“想马儿跑得好,不想马儿吃草”。我们认为只有取得对等回报的代价才是值得付出的。我们讲农村要实现低代价发展,就是指愿意支付取得对等回报的发展代价,避免出现没有回报的甚至产生消极作用的发展代价。

农村社会低代价发展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是农村社会低代价发展的最高追求,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农民群体在农村社会中生产生活,不断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只有做到利于农民群体自我创造、自我发展、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农村社会发展方式才是低代价的发展。损害农村社会主体的发展行为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人为性代价。第二,是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发展。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单纯追求其中某一方面最终都会付出高额代价。因为单纯追求效率意味着只能照顾代表效率的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利益;单纯追求公平意味着失去积累财富的机会。只有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关注农村发展进程中的公平问题,才能实现发展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获得最高回报。第三,是全面的发展。由于农村社会是由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方面、任一领域、任一主体都要有发展机会,都应拥有发展资源,才能使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过去在短缺经济时代执行的重点建设思路是严重缺乏建设资金情况下的权宜之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今天经济发展了,建设资金充足了,就应该走全面建设的道路。因为农村社会系统发展是多维的、综合的、协同的,重点建设容易制造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无法提高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水准。

2.农村社会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的理由

为什么农村社会必须要选择低代价发展模式,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呢?第一,农业占用生产资源能力日益减弱,无法承受“走弯路”之重。在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非农产业比农业在经济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非农产业在要素、资源和其他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过程中,比农业取得了优先权,能优先获得可满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使非农产业得到快速增长,进而使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要素占有率和产出份额迅速上升。相反农业部门的要素占有率和产出份额则迅速下降,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很小的部门。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产值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其次,农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再次,农业用地不断减少;最后,由于农业资本投入边际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因此通过投资性外流、储蓄性外流、价格性外流、迁移性外流等形式引发农村地区的生产资金大量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因而,农村只能选择低代价发展道路。第二,需要用低代价发展机制克服现在的农业生产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问题就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不能按市场价格进行买卖来消除的不利的外部影响。农业作为有助于生物运动的产业,只要顺应自然进行生产,只会产生正外部性(正外部经济效应),不会出现负外部性现象。可是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为了解决人口增长与食物短缺的矛盾,农业生产进入了掠夺式经营轨道,尤其是大肆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农业进入化学化生产时代,全球大多数地方使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化学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农业生产,如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中使用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在农产品加工中使用防腐剂、增色剂;在农产品运输中使用保鲜剂,等等。农业生产的这种逆自然性经营行为不仅直接产生了代内负外部经济效应,而且也产生了代际负外部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就是动植物减少、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活空间缩小,既给本代人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损害到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利。更为可怕的负外部经济效应是农业生产化学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及当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危及人种的繁衍。为了消除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性问题,人类必须改变这些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采取低代价发展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第三,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需要保护的产业。首先,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农业既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产业,所以农业生产一般面临双重风险。一方面,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生产中可能会遭遇洪涝、干旱、沙尘暴病虫害和瘟疫等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在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情形下,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其次,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当期的生产计划基本上是根据上期的价格走势确定,供给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无法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所以,农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相比工业、服务业而言,竞争能力较弱,有时还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15]再次,农业生产投资回报率低。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普遍存在资金周转缓慢、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的情形。因而,对逐利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最后,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不像非农产业具有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高度同一性,使农业劳动报酬无法通过劳动时间来体现。

就中国而言,农业的弱质性还有更为复杂的具体原因: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差,许多地方不适宜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地方农业产量很低。第二,农业生产者素质较低,中国农民大多没有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缺乏科学技术的理解、使用素质。第三,中国一直采用小农经济模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封闭性、自给自足性强,农村缺乏市场经济管理和经营的传统文化;农户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熏陶,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第四,中国到目前为止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城乡市场脱节、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达。第五,中国自古以来国家对农业实行高税赋政策,农户要承受农业生产以外的多种社会责任,使农户生产积累率很低,无法进行规模经营。所以,在中国,农业一直就是瓜分社会资源能力较弱的经济部门。农业的弱质性是学者提出国家应该支持农业或保护农业的理论依据,也是世界各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16]所以,农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只能处处小心,自始至终采取低代价发展策略。

3.农村社会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的措施

(1)树立低代价发展观。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把GDP指标与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结合起来;把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树立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的思想;树立关注人与关注自然、满足人的需要与维护自然的平衡的高度统一的观念。只有树立起这些思想观念才能真正自觉地走上低代价发展道路。(2)优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虽然周期长,但必将是一项高产出、高效益的投入,更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入。所以,要改变不愿在开发人力资源上花钱的做法。首先,真正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使农民掌握几项简便易行的致富本领。再次,扎实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科普之冬”、“科技下乡”等继续教育的有效载体,帮助农民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由国家支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发现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与筑巢引凤,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广大农村地区有了大量人才,就能持续地、快速地把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起来。(3)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发展低代价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首先,全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最后,把分散的农业小家经营转变为股份制的大规模的农业企业经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