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用菌的分类及生态类型

食用菌的分类及生态类型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食用菌的分类主要是以食用菌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孢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特性等为主要依据进行的。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关系,对于识别采集、驯化鉴别、菌种选育和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食用菌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食用菌、利用和研究食用菌的基础。食用菌的生态是指食用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并非所有的鹅膏属的真菌都有毒,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可食用的。

项目一 食用菌的分类及生态类型

一、食用菌的分类

食用菌的分类主要是以食用菌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孢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特性等为主要依据进行的。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关系,对于识别采集、驯化鉴别、菌种选育和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食用菌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食用菌、利用和研究食用菌的基础。

在分类学上常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分类等级,其中种是食用菌基本的分类单位。

现代很多学者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菌物界。食用菌划归为菌物界,属于真菌门中的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如图3-1所示。

img19

图3-1 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地球上真菌约有150万种,其中14万种可以认为是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已知的有14000种左右,其中可直接食用或药用的约有3000种,但只有200种可以试验性栽培,100种可以经济性种植,大概60种已进行商业化栽培,10多种在许多国家实现工厂化规模栽培。

二、食用菌的生态类型

食用菌的生态是指食用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食用菌都能产生大量有性孢子,可借助气流、水流、昆虫等传播、繁殖后代。因此,食用菌的分布极广,凡是有生物残体存在的地方(高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都有它们的踪迹。按大型真菌的生态环境,可将其分为林地真菌、草原真菌、土壤真菌、菌根真菌、粪生真菌、木材腐生菌等。

1.林地真菌

植被种类和成分是森林真菌生态的首要影响因素。林地植物群落不仅为林地真菌提供营养基质,而且为林地真菌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林地真菌的种类与分布与林地植被有关。在不同的树种下,产生不同的真菌。例如,在针叶林中,经常产生松乳菇、灰口蘑、红柳钉菇;混交林地常产生蜜环菌、豹斑鹅膏、银耳、木耳等;在山毛榉和栎属林地,常有美味牛肝菌、鸡油菌、毒鹅膏等;在阔叶林内,通常出现皂味口蘑、褐黑口蘑、硫色口蘑等。

除此之外,林地落叶层由于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形成的腐殖层具有保温、蓄水能力,可为食用菌生长繁殖创造优越的生态环境;林地内地形及林地土壤类型等也会影响林地中食用菌的种类及分布。

总之,林地一年内,落叶树树冠的覆盖程度是从发芽至枯黄凋落有节奏地循序变化的。树冠覆盖的密度显然影响到雨水渗透到落叶层的程度、荫蔽程度、空气流动的速度、温度的保持。这些因素又和真菌菌丝蔓延、子实体的形成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真菌都具有多年生菌丝体,这样在一年当中除了较干燥、寒冷季节之外,菌丝体在大部分时间都能在较适宜的环境中蔓延、积累营养物质,一旦条件适宜就能顺利形成子实体。

2.草原真菌

草原上的真菌大致可分为两个类群:一类是草本植物的地下部寄生菌,这类菌往往能够形成蘑菇圈;另一类是以草原动物的粪便为主要营养物质的腐生性粪生真菌。

一般草原牧场上可能出现的大型真菌有杯伞、斜盖伞、粉褶菌、蜡伞、高环柄菇、马勃、蘑菇、口蘑等。在粪草较多较肥的草场中,则常出现下列种属:毛头鬼伞、粗柄白鬼伞、脆伞、硬柄斑褶伞、小脆柄菇、半球盖菇等。

我国北方的草原盛产口蘑,以张家口口蘑最为著名。口蘑盛产于富含腐殖质的草原牧场,形成美丽的“仙人环”,即蘑菇圈。蘑菇圈是由于菌丝体向四周辐射扩散,一旦生态条件适宜,形成圈状分布的子实体,子实体腐烂后,菌丝仍在草地下蔓延,向处扩展,来年又重新在外形成一圈子实体。大约有50种大型真菌可以形成蘑菇圈,分类上包括伞菌、牛肝菌和马勃菌等某些种。

3.毒菌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及植被类型多样,有利于各类菌类繁殖生长,是世界上食用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中有一小部分是有毒的,不能食用。目前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并非所有的鹅膏属的真菌都有毒,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可食用的。鹅膏菌属真菌子实体的特点是菌柄中生,易与菌盖分离,有菌托与菌环,但有些种菌环早期消失,菌托因埋没土中而不易被发现,菌褶离生,孢子印白色。其中可食用菌的菌类有橙盖鹅膏菌(见图3-2),又名鸡蛋黄伞、黄蜡伞,国外称为恺撒蘑菇,生于林地,菌盖宽4~13㎝,初时球形、卵形至钟形,后渐平展,中部稍凸,鲜橙黄色至橘红色,湿时光滑稍黏,菌褶黄色,离生;菌环大,黄色,生于菌柄上部,膜质下垂;菌托白色。

img20

图3-2 橙盖鹅膏菌

img21

图3-3 毒鹅膏菌

具有剧毒的种类如下。

(1)毒鹅膏菌(见图3-3):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在国外还被称为“死亡帽”。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菌盖初期近卵圆形至钟形,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的毒性会更大)。

(2)白毒伞(见图3-4):白毒伞又名春生鹅膏、致命鹅膏菌。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菌盖直径4~7cm,凸面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cm,粗0.5~1cm,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肥厚,呈苞状。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真菌,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3)鳞柄白毒鹅膏菌(见图3-5):鳞柄白毒鹅膏菌也称为“毁灭的天使”。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边缘无条纹,中部凸起略带黄色,直径6~15cm。菌肉白色,遇KOH变金黄色。菌褶白色,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有显著的纤毛状鳞片,细长圆柱形,长8~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较厚,呈苞叶状。菌环生柄之上部或顶部。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直径7~10μm。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单生或散生。

img22

图3-4 白毒伞

img23

图3-5 鳞柄白毒鹅膏菌

img24

图3-6 残托斑毒伞

(4)残托斑毒伞: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可达3~9.5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菌盖表面浅褐色至棕褐色,中央色更深,散布有白色至污白色角锥状鳞片,边缘稍有内卷而具有较明显的条纹,甚至开裂(见图3-6)。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较密,不等长。菌柄白色,表面光滑,长3~11cm,粗1~1.7 cm,圆柱形,内部实心,基部膨大,菌托只残留痕迹或小数角形颗粒。菌环膜质,生于柄的中下部。孢子印白色。光滑,近球形,含一油滴,(6.2~7.5)μm×(7.5~8.8)μm。夏季在马尾松林地上成群生长。此菌首次发现于广西平乐地区,后来在贵州、云南、福建等地也有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