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词语的分类及用法

汉语词语的分类及用法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1 形合与意合6.1.1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组织法特点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学者开始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成果。形合与意合相对性在程度上的不同往往反映出某种语言的民族文化及思维特征。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6.1 形合与意合

6.1.1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组织法特点

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学者开始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成果。如英语重主语,汉语重主题;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静态,汉语重动态;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英语重替代,汉语重重复等。但其中被多数人认为最重要的区别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如奈达认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差别。(Nida,1982:16)刘宓庆(1992:18)指出,意合与形合是汉英语段间的“异质特征”。贾玉新(1997:266)将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精练地概括为:“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各位名家学者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普遍认为汉英有别,而且,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

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语言组织法,是语言连词成句的内在依据,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互相排斥的途径,是汉英对比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合”就是组合(syntaɡma),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手段,即组织手段。它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1)依附语言符号形式(如词的屈折变化、词缀、加词),此为形合;2)依赖语言符号所蕴涵的意义(即内在逻辑关系),此为意合。形合与意合两种手段通常都并存于一种语言中,可以称之为“相对性”(relativity)。形合与意合相对性在程度上的不同往往反映出某种语言的民族文化及思维特征。

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形合包括显性的语法形态标志和词汇两种形式手段,指一切依借语言形式和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体式等)、句法项标记(主语、谓语、宾语等)、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而狭义上的形合仅指词汇手段,即语言中词与词、句与句的结合主要凭借关系词和连接词等显性手段(宋志平,2008:104)。American Heritaɡe 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对形合作如下定义:

Hypotaxis:The dependent of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用连接词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或从属关系的结构,如我会很失望,如果你不来。)

广义上的意合指不借助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而狭义上的意合只指句子层次上的语义或逻辑关系。(宋志平,2008:105)TheWorld Book Dictionary(《世界图书词典》)对意合作如下定义:

Parataxis: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Example:The rain fell;the river flooded;the house was washed away.(分句之间不靠关联词而依仗次序来体现相互关系,如:下雨了,河水泛滥,冲毁了房屋。)

可见,意合与形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指语言中词与词、句与句的结合主要依靠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这种结合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交际双方根据语境和语感对语句作出正确的解码。

6.1.2 形合与意合的表现形式

英美等西方国家沿袭了古希腊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古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相一致,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杂乱无章,而杂乱无章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正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诗没有一个谓语动词,词与词之间和句与句之间也没有用连接词,但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包含的意蕴却回味无穷。

汉语重意合,即注重隐性连贯,其特点是重了悟、以神统形、抵制关联词语的摄合。这是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汉语的词语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词语就像是能自由活动的基本粒子可以相对随意地碰撞组合。”(伍雅清,1994)中国人对语句的理解常常是凭着他们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和语境才达成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K.W.V.Humboldt,1997)指出:“在汉语里,上下文的意思是理解的基础”,词的语法意义“只有我们知道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意思后才能有所了解”,“在汉语中跟隐藏的语法相比,明示的语法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王力先生(1984)也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制的,中国的语言是人制的。”这里所说的“法制”即指英语有一整套显性连接手段,而汉语的“人制”则指汉语要靠人的了悟。在言语交际中,说汉语的人能够依靠汉语对上下文的强烈继承性来进行交际,而一旦这种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就可以不求话语语句的形式完备,说出一些言简意赅、“残缺不全”的句子来。这些独特的“汉语精神”与英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英凯,1994)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以显性接应为特点。与汉语相比,英语有着较丰富的形态标志,有较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以限定动词为中心,各种语法范畴在英语中都有全面的体现。(毕继万,1994)英语话语交际中句法形式要求较严格。下面我们就英汉形合和意合差异在句法结构上的表现特征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严谨与洒脱。

英语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英语严谨,汉语洒脱。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子中各个成分(词、词组、分句)的结合都用相适应的连接词语(connective)表达其相互的关系,所以结构形式上比较严谨。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则往往用意合的方法,句子中各个成分用意思贯穿起来,没有一定的显性连接词语,因此结构形式上显得较洒脱,而词句则比较简洁。(徐启华,1995)。例如,1)“他来了,我就走。”(I'll go as soon as he comes here.)汉语句子中,结构形式上两个分句之间没有连接词语来表时间状语从句与主句间的从属关系;而相应的英语句子则须用连接词语“as soon as”,否则两个分句就不能连接成一个复合句。2)“一个英国人,不会讲汉语,有一次在中国旅行。”(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汉语句子没有用显性的连接词语,显得松散、简洁;英语句子则须用关系代词“who”,显得严密完整。3)Even if you go there,there won't be any result.(“你去也白去。”)汉语译文中,连接词“even if”找不到对应的词语了。(刘英凯,1994)

第二,缺乏灵活与富于弹性。

这主要表现在汉语的关联词语可以显隐自如,而英语则不能。汉语句子逻辑关系的表现常常既可借助于关联词语也可以隐去关联词语。英语句子逻辑关系的表现则较多地依赖于关联词语,不能随便隐去。(朱理瑞、张全,1996)例如:“他不去,我去。”可以根据上下文定为多种逻辑关系:1)假设关系——“如果他不去,我就去。”(If he doesn't go,I'll go.) 2)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去,我也去。”(Even if he doesn't go,I will still go.)3)转折关系——“他不去,但是我去。”(He won't go,but I will.)4)因果关系——“因为他不去,所以我去。”(Because he won't go,I'll go.)(刘英凯,1994)可见,用英语来表达“他不去,我去”这句汉语,则须明确其中分句间为何种逻辑关系,并使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来表达清楚。再如,“下雨,我不出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意会为: 1)“要是下雨的话,我就不去。”(假设)2)“因为下雨,所以我不出去。”(因果)3)“既然下雨,我就不去。”(推论)汉语的“人制”精神在类似的这类句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力先生(1984)因此有这样的归纳:“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地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

英语句子结构忌松散,表现法上注重组织性、逻辑性。即使是省略的句子结构,形式(形态)上也要求分毫不差,所以显得缺乏灵活性。例如:“An Englishman thinks seated;a Frenchman standing;an American pacing;an Irishman afterward.”(F.O'Malley)该句中各类分词的形态分明,含意精确。

第三,语序的规范与顺适。

汉语是一种形式制约比较弱的语言,因为汉语在表达思想时采取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是像英语这样的屈折语那样,采用间接的方式。汉语的句法关系缺乏形态标记,主要依靠直接对接,以顺线性绝对优势,表现为语序的顺适,所以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色。“汉语的语义结构,通常采用一种直接反映思维程序的对接式直接组合,十分简约。”(刘宓庆,1992)例如,1)“小王应该告诉他。”(XiaoWang should be told about that.这里的“小王”等于“他”)2)“下半场中锋换了人”。(In the second half,the center forward was replaced.)例1)中的“小王”既不是动词“告诉”的施事也不是它的受事对象,只是一个言谈的话题。全句的底层结构为:某某人应该告诉小王某事。例2)中的“中锋”也是一个话题,不是动词“换”的施事,“人”也不是“换”的受事对象,“换”的受事对象是“中锋”。这两个汉语例句的语义结构采用了直接反映思维程序的对接式直接组合。

汉语的主谓提挈功能较弱,语法结构常常是隐性的,寓于语义结构之中。例如:1)“这件事我现在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I do not have the slightest idea about this matter at the moment.2)“会议经费张主任已经打了报告。”(Director Zhang has already submitted a report demanding the outlay of the meeting.)(伍雅清,1994)汉语句子的这种隐性的语法结构同汉语句子格局的本质有关,汉语句子思维采取的是散点透视法,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常常是句子后半段所涉及的对象,但这一类句子却不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采用逻辑铺排的方式,有头有尾,夹叙夹议,前因后果地表达思想。与之相反,英语的句子组织则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来确定各句子成分彼此的关系,表现为语序的规范。例如:上例1)和2)中英语译文则须用“about”和“demanding”来体现所涉及的对象“这件事”和“会议经费”及“打报告”的逻辑关系。对此,刘宓庆先生(1991)指出:“英语则无论如何要求将概念组织到相应的语法结构中,经过间接投射以生成言语。没有语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

6.1.3 英汉句法结构的形合和意合的差异与翻译

汉语语法特征是“意合对接”(paratactic linkage)。(刘宓庆,2001:169)在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则重意合。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就应遵循英汉句法结构上各自的规律和表达习惯,尊重各自的句法结构特点,以避免“翻译腔”过浓,保护语言的健康环境。

第一,英译汉时由显变隐。

英译汉时,我们要切忌“兵对兵、将对将”地搞“对号入座”。也就是说,不能把英语中的各种句法连接手段都纤芥不遗地照录下来;而要注意以神统形、以意统形,甚至“得意忘形”。在不致造成误解的前提下,将其连接手段则由显变隐,让人们思而得之。例如,1)“How can you persuade him when his own wife cannot?”译成汉语就不能“公式化”地一见到“when”就机械地用“当……的时候”译作:“当他自己的妻子都劝不动他的时候,你怎么能劝得动他呢?”高明的译者了解汉语句法结构意合的特征,就不会拘守原文“when...”结构,他会抛弃纤毫必肖的形似译法,以神统形,而译作:“连他妻子都劝不了,你怎么劝得动他呢?”2)“The roomwas so dark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e it clearly.”该句也不能“对号入座”地译成“屋子是如此地黑暗,以致他感到看不清楚。”相应地道的汉语应当是“屋子太暗,他觉得看不清楚。”虽然后一译文略去了连接词语“如此……以致”,似乎并非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却相反,这可谓是得“意”忘“形”。3)“You try to persuade himnow,I talked to himlast night,therefore,I've done my Part.”按照汉语句法的意合传统可译作:“你去说服他吧,我昨晚与他谈了一整夜,尽力了。”

第二,汉译英时由隐变显。

与英译汉相反,在汉译英时我们就应该把汉语句法结构中隐性接应的靠意会才能理解的连接手段在译文中显性地表现出来,以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注重以形表意的表达习惯。例如,1)“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此句中隐性的连接词语是“可是”或“然而”,所以译成英文时在两个分句之间可加上“but”一词:“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该句实际上由两个分句组成,其间的隐性连接词语显然是“然而”或“但是”,所以英译时应在两个分句之间加上表示对照关系的连接词“while”而译作:“Magistrates a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s,while the common people are forbidden even to light lamps.”例3)“练习答案可在正文中找到。”这里“练习”与“答案”之间没有任何显性的连接手段,它们的连接靠的是“意念”。译成英语时,应在二者之间加上必要的显性连接手段,即介词“to”,而译成:“The key to the exercise can be found in the text.”

虽然英语句法结构上重形合,汉语句法结构上重意合,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在句法结构上英语不讲意合,汉语也不讲形合。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国语言、文化间的相互影响、趋同甚至同化也日趋明显。文化的互化是双向的,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是如此。现代汉语逐渐采用了英语等西方语言的一些形合方法,引进了一些必要的显性连接手段,在形式上更加显得严谨。同时,当代英语也朝着简约的方向发展,一些连接手段也只能靠人们意会而得之,如“whom”的逐渐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例如:“Let the situation be so gloomy,we should go further to the end.”(省略了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连接词语,译作“不管局势多么令人担忧,我们还是要坚持到底。”)然而,无论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时,译入语都应遵循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表达习惯,并根据语篇的不同文体、语貌及作者的风格、追求等方面的要求,恰当地运用显性和隐性的连接手段,使译文符合跨文化交际语境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