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鱼类珍稀濒危种

鱼类珍稀濒危种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雪山的鱼类目前都没有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名录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但通过这次考察和访谈,发现一些物种其实是非常稀有的,新记录2种,我国特有种8种,其中新种4种,现分述如下。须2对,吻须伸达鼻孔后缘,口角须隐藏在口角内。大雪山分布于勐底河,24° 13' 22.4″ N,99° 25' 25.5″ E,Alt,718m。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

三、鱼类珍稀濒危种、特有种分述

大雪山的鱼类目前都没有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名录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但通过这次考察和访谈,发现一些物种其实是非常稀有的,新记录2种,我国特有种8种,其中新种4种,现分述如下。

1.保山四须鲃Barbodes baoshanensis

Barbodes baoshanensis Chen,Yang et Chen(陈小勇、杨君兴、陈银瑞),1999:82~88(怒江及龙川江)。

Barbodes(Barbodes)wynaadinsis:伍献文等,1977:238~239(云南保山怒江主流)。

Barbodes wynaadensis:褚新洛、陈银瑞,1989:183~184(保山道街);乐佩琦,2000:16~17(保山道街)。

鉴别特征:背鳍条4,9;臀鳍条3,5;胸鳍条1,14-17;腹鳍条1,8。侧线鳞23-28;侧线上鳞3.5;侧线下鳞2.5。背鳍前鳞10。围尾柄鳞11-12。下咽齿2.3.5-5.3.2,2.2.5.5.2.2,1.3.5-5.3.1。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3-14。

吻钝圆。口次下位,深弧形。眼位于头部的上半部。吻侧具3~5行珠星。须2对,较发达。鳞片大。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后缘光滑,上1/3~1/2柔软分节。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体侧沿侧线上方具一灰色纵带。眼前后缘橘红色。各鳍沾橘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灰黑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怒江及龙川江水系。大雪山仅见于南汀河支流白石头河下游,24°04' 00.5″N,99°47'46.7″E,Alt,786m。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溪流水流和缓处,特别是形成小水潭的河段。常成对出现。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大,数量稀少。中国特有种,珍稀种。

2.墨脱华鲮Sinilabeo dero

Cyprinus dero Hamilton,1822:277(布拉马普特拉河)。

Labeo diplostomus:Day,1878:540.

Labeo dero:Hora and Mukerji,1936:142(沿喜马拉雅山直至印度、缅甸)。

Sinilabeo dero:伍献文等,1977:345(西藏墨脱);褚新洛、陈银瑞,1989:257(腾冲、盈江、旧城、芒允、潞西);武云飞等,1992:290(西藏墨脱的背崩、地东);张春光等,见西藏自治区水产局,1995:72(墨脱的背崩、地东);乐佩琦,2000:184~186(西藏墨脱)。

鉴别特征:背鳍条3,10;臀鳍条3,5;胸鳍条1,16-18;腹鳍条1,8。侧线鳞41-43;侧线上鳞9-10;侧线下鳞6-7-v;背鳍前鳞约18;围尾柄鳞20。下咽齿2.4.5-5.4.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33-40。

吻钝圆,向前突出。吻皮边缘光滑。吻侧沟深。口下位,略呈半圆形。两侧唇后沟和中部唇后沟之间有一隔膜。下颌发达,边缘具角质薄锋。无须。眼略小,侧上位。背鳍无硬刺,外缘深内凹。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尾柄基部有一黑斑。鳞片边缘色浅,在体侧下半部粉红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他各鳍粉红色或沾粉红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龙川江和大盈江。大雪山见于南汀河主流和嘎那河,23°58'22.3″N,99°40'06.1″E, Alt,706m,为怒江水系分布的新纪录。

生境及生态习性:喜居流水环境。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大,数量稀少。为东喜马拉雅地区特有鱼类。

3.多耙穗唇鲃Crossocheilus multirastellus

Crossocheilus multirastellus Su et Yang,2000:215~221(龙川江、南定河、怒江)。

彩花穗唇鲃Crossocheilus latius:褚新洛、陈银瑞,1989:243~245(腾冲)。

鉴别特征:背鳍条2,8;臀鳍条2.5;胸鳍条1,12-14;腹鳍条1,8。尾鳍分支鳍条20。侧线鳞36-39。围尾柄鳞14-16。背鳍前鳞9-12。下咽齿3行,2.4.5-5.4.2。脊椎骨33。

体长。吻端宽圆。吻皮前缘分裂为17~19根小穗,其上密布乳突。下唇前缘密布乳突,与下颌间有一深沟相隔。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须2对,吻须伸达鼻孔后缘,口角须隐藏在口角内。侧线完全,平直。腹鳍起点在背鳍第4~5根分支鳍条下方。腹鳍覆盖肛门但不达臀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体背灰黑色,体侧及腹侧银白色。体侧具不规则的色素斑。背鳍和尾鳍外缘灰色,其余部分及胸鳍、腹鳍和臀鳍浅橙黄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水系。在大雪山分布于南汀河主流,23°58'22.3″N,99°40'06.1″E,Alt,706m。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大河主流,基底为砾石,水中含砂量较大。伴生的种类有巨img186、长嘴img187、纹胸img188等。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数量少。中国特有种,珍稀种。

4.沟额墨头鱼Garra gravelyi

Discognathus gravelyi:Annandale,1919:133.

Garra gravelyi:Hora,1921:654;Menon,1964:241;褚新洛、崔桂华,1987:96(云南大盈江);乐佩琦,2000:243~244(云南盈江旧城)。

鉴别特征:背鳍条2,8;臀鳍条2,5;胸鳍条1,14-16;腹鳍条1,8。侧线鳞35-37;侧线上鳞4;侧线下鳞3.5-4-v;背鳍前鳞12-13;围尾柄鳞12。下咽齿2.4.5-5.4.2。

体略侧扁,腹部圆。头小。吻略尖,无吻突,两鼻孔前有一弧形额沟;吻端背面及鼻孔前有少数珠星。口下位,弧形。上下颌角质缘发达,吻皮向腹面扩展而覆盖上颌,边缘分裂成流苏状,表面布满角质乳突,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上唇消失,下唇形成一圆形吸盘。须2对,均短小。眼下,侧上位。体背及体侧上半部深灰色,腹面浅灰色,各鳍也呈灰色。

地理分布:分布于大盈江。大雪山分布于勐底河,24° 13' 22.4″ N,99° 25' 25.5″ E,Alt,718m。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河流中。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数量稀少。珍稀种。

5.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

Schizothorax(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 Tsao(曹文宣),1964:149(云南下关、瓦窑、维西、岩瓦)。

Schizothorax(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褚新洛、陈银瑞,1989:296~297(双江勐库、云县、保山瓦窑、漾濞、维西、德钦、富源、宜良、罗平、蒙自、新平、景东)。

鉴别特征:背鳍条3,7-9;臀鳍条2,5;胸鳍条1,17-20;腹鳍条1,8-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1-12。下咽齿3行,2.3.5-5.3.2或2.3.4-4.3.2。侧线鳞95-113。脊椎骨46-49。

口下位,下颌前缘具锐利角质。下唇不发达,表面光滑无乳突,唇后沟中断。须2对。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身体背面及侧面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侧线完全。体背黄绿色,带金属光泽,侧面及腹面银白色,各鳍红色。

地理分布:广布于怒江、澜沧江、元江和南盘江水系,在大雪山保护区分布于乌木龙芦蒿岭河24°10'27.4″N, 90°40'31.8″E,Alt,2011m至24°10'45.3″N,99°41'35.4″E,Alt,1974m和大雪山白石头河24°04'16.6″N,99°44'33.1″E,Alt,1098m。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海拔较高的溪流之中,基底为砾石,水质清澈,含氧量高,水温较低。用下颌锐利的角质前缘刮取砾石上的藻类为食。伴生的种类有异齿img189、拟鳗副鳅、横纹南鳅等。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大,有一定数量,是当地重要的食用鱼,但其卵有毒,不可食用。中国特有种。

6.拟鳗副鳅Paracobitis anguillioides

Paracobitis anguillioides Zhu et Wang,1985:210(洱源右所龙潭)。

Paracobitis anguillioides:褚新洛、陈银瑞,1990:28~29(漾濞、保山瓦窑)。

鉴别特征: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0;腹鳍条1,7;尾鳍分支鳍条1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10。

体很延长,前躯略近圆筒形,向后逐渐侧扁。头中等大,平扁。吻钝圆。眼小。颊部鼓起。口下位,上下唇厚,表面有皱褶,中央均有一缺刻。上颌中央具发达的齿状突,下颌中面具一“V”字形缺刻。须3对,较短。尾柄上下缘有膜状的软鳍褶。除头部外,其余体部均被细密鳞片。侧线完全。体深褐色,体侧具多条不显著的深色横斑。胸鳍和背鳍外缘沾红色,尾鳍和软鳍褶红色。

分类讨论:秧琅河及南汀河水系标本的尾鳍均为平截或微凹,而模式产地洱源右所龙潭和漾濞江的标本为圆形;体色较洱源和漾濞的为深,有些标本的横斑很不显著。但这些差异不够稳定,可能为地理变异,不能作为分种的依据。因此,仍将南汀河水系的副鳅归入拟鳗副鳅。

地理分布:分布于洱海地区、漾濞江、澜沧江,在大雪山分布于扎模村的芦蒿岭河24°10' 27.4″N,90°40'31.8″E,Alt,2011m;秧琅河,24°12'51.4″N,90°44'17.9″E,Alt,1722m至24°12'27.0″N,99°44'19.1″E,Alt,1728m;南景河,24°01'38.1″N,99°41'47.3″E,Alt,950~1000m和白石头河24°04'16.6″N,99°44'33.1″E,Alt,1098m。该种在怒江水系为分布新记录。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山涧溪流之中,基底为砾石。伴生的种类有光唇裂腹鱼、秧琅异齿img190、无斑异齿img191、横纹南鳅、横斑原缨口鳅、泥鳅、三线纹胸img192等。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大,有一定数量,是产地重要的食用鱼。中国特有种。

7.隐斑南鳅,新种Schistura cryptofasciata sp.nov.

Schistura cryptofasciata sp.nov.Chen,Kong et yang(陈小勇、孔德平、杨君兴)(云南临沧永德的南汀河、白石头河)。

鉴别特征:背鳍条3,img193;臀鳍条1,img194;胸鳍条1,10;腹鳍条1,7;尾鳍分支鳍条9+8。

侧线完全;无性二性;8~11条模糊的斑块,宽于其间距;尾柄长为体长的14.1%~16.5%,背面头长的68.1%~90.4%;前躯无鳞;鳔完全包于骨质鳔囊中;侧面头长为背面头长的104%~122%;下颌中央具一缺刻;下唇中部完全中断;眼间距为眼径的1.9~2.2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下方;肛门距臀鳍起点1.0~1.5个眼径;尾基黑斑中部较宽,上下端次之。

分类讨论:本种明显与同域分布的其他南鳅不同,而与Schistura similes、Schistura sexcauda、Schistura waltoni和湄公南鳅Schistura kengtungensis相似,但又有多处不同(详见鉴别特征),而且分布区不相重叠,拟订为新种,并将另文发表。

地理分布:分布于大雪山南汀河,23°58'N,99°39'E,Alt,690m和白石头河24°04'10″N,99°47'37″E,Alt,792m。

生境及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溪流中,水质清澈,水流较急,基底为砾石。伴生种类有斑尾真马口波鱼、保山四须鲃、多耙穗唇鲃、穴形纹胸img195、扎那纹胸img196、亮背纹胸img197、三线纹胸img198和无斑异齿img199等。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数量不多。中国特有种,新种。

8.伊洛瓦底沙鳅Botia(Botia)histrionica

Botia histrionica Blyth,1860:166.

Botia(Botia)histrionica:陈景星,1980:7(腾冲县团田,盈江县那邦);褚新洛、陈银瑞,1990:70~71(潞西芒市)。

鉴别特征:背鳍条3,8;臀鳍条3,5;胸鳍条1,12-13;腹鳍条1,6。

体较短,侧扁。背缘和腹缘呈浅弧形。头部侧扁。吻端略尖。眼较大,眼缘游离,侧上位。眼下刺分叉,后端不达眼后缘。口下位。须4对,颏须1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体被细鳞,颊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体基色浅黄,具4~5条黑色宽横斑,头背黑色,自口角至眼前具一斜向黑斑。背鳍具2条黑斑,尾鳍上下叶各具2条黑斑。

地理分布:分布于伊洛瓦底江水系,大雪山分布于南汀河主流、嘎那河、大勐统河,为怒江水系分布的新记录。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主支流中,基底为砾石。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数量稀少。为珍稀种。

9.南汀爬鳅(新种)Balitora nantingensis sp.nov.

Balitora nantingensis sp.nov.Chen,Cui et yang(陈小勇、崔桂华、杨君兴)(云南临沧永德的南汀河、白石头河)。

鉴别特征:背鳍条3,8;臀鳍条2,5;胸鳍条8-9,10-12;腹鳍条2,9。侧线鳞59-64。

腹鳍中部至肛门覆有鳞片;胸鳍第一鳍条加粗;腹鳍起点位于自胸鳍起点至肛门和臀鳍起点之间的中点;腹鳍后缘平直;腹鳍末端超过自腹鳍基后缘至臀鳍起点之中点;头略长,体长为头长的4.2~5.1(4.6)倍;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0~6.4(5.1)倍;体长为体高的5.9~8.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8倍,为体长的14.3%~15.6%。

分类讨论:本种明显与分布于怒江上游的怒江爬鳅不同,而与分布于澜沧江的澜沧爬鳅和主要分布于缅甸和泰国的缅甸爬鳅相似,但又有多处不同(详见鉴别特征),而且分布区不相重叠,拟定为新种,并将另文发表。

地理分布:分布于大雪山南汀河水系支流芒旧河,23°58'55″N,99°41'17″E,Alt,730m和白石头河24°04'10″N,99°47'37″E,Alt,792m。

生境及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溪流中,水质清澈,水流较急,基底为砾石。伴生种类有斑尾真马口波鱼、保山四须鲃、多耙穗唇鲃、穴形纹胸img200、扎那纹胸img201、亮背纹胸img202、三线纹胸img203、南鳅和无斑异齿img204等。它通过平坦的腹部、平展的胸鳍和腹鳍吸附在砾石背面,并刮食藻类。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有一定数量。中国特有种,新种。

10.巨img205Bagarius yarrelli

Bagrus yarrelli Sykes,1841:370(Mota Mola at Poona,India).

Bagarius yarrelli:Roberts,1983:438~442(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褚新洛、陈银瑞,1990:194~195(河口、元江、景洪勐罕、耿马孟定)。

鉴别特征:背鳍条1,6;臀鳍条2,9;胸鳍条1,11;腹鳍条1,5。鳃耙8-11。

头部纵扁,其背面粗糙或裸露骨质。口大,呈弧形。鳃盖膜游离,不与鳃峡相连。胸部无吸着器。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上颌齿带宽,两侧向后延伸;下颌齿带较狭,齿的排列较上颌齿为稀,外侧齿较大,约呈一行。腭骨无齿。背鳍、胸鳍具硬刺;胸鳍第一鳍条的腹面无羽状皱褶。须4对。鳃盖条12。鳔分左右两室,很小,包于骨囊。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

地理分布:分布于怒江、澜沧江、元江等水系,大雪山分布于南汀河主流。

生境及生态习性:栖息于主河道,常伏卧流水滩觅食。食物以小鱼为主,性迟钝而贪食。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很大,可超过50kg。肉呈黄色,俗称面瓜鱼,是产地的主要食用鱼。据我们此次在南汀河考察,巨img206虽然是当地的主要食用鱼,经常可捕到,但是在当地人的酷鱼滥捕下,数量一定会急剧下降。建议对其进行保护,就南汀河永德段来说,每年最好有一段时间的禁捕期。

11.秧琅异齿img207(新种)Oreoglanis yanglangensis sp.nov.

Oreoglanis yanglangensis sp.nov.Kong,Chen & Yang(孔德平、陈小勇、杨君兴)(云南临沧永德澜沧江水系秧琅河支流黄皮箐河)。

鉴别特征:背鳍条1,5-6;臀鳍条1,3;胸鳍条1,19;腹鳍条1,5。

头胸及前腹平扁,连同口部、颌须、胸鳍、腹鳍形成一个吸着面。口小、下位。上颌齿均为尖锥形,密生,埋于皮中,只露尖端。下颌外侧主列齿呈铲形,可明显区分为齿冠和齿柄两部分,内侧齿仍为尖锥形,与上颌齿同。上颌齿带分为左右两块,紧靠一起。下唇发达,外翻,平贴颏部,唇后沟连续。下唇有一明显的中裂,裂片后缘光滑。尾鳍微凹,下叶长于上叶。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5.0倍。鳃孔小。各鳍无硬刺,无胸吸着器。

分类讨论:本种与分布于澜沧江的穗缘异齿img208Oreoglanis setiger和分布于伊洛瓦底江的斑块异齿img209Oreoglanis insignis(Ng & Rainboth,2001)相似,但又有多处不同(详见鉴别特征),而且分布区不重叠,拟定为新种,并将另文发表。

地理分布:分布于秧琅河(澜沧江水系)的支流黄皮箐河,23° 12' N,99° 40' E,Alt,2089m。

生境及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溪流中,水质混浊,水流较急,基底为砾石。卵黄色。解剖了两只怀卵雌体,怀卵量分别为30枚和65枚。无伴生种。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有一定数量。中国特有种,新种。

12.无斑异齿img210(新种)Oreoglanis immaculatus sp.nov.

Oreoglanis immaculatus sp.nov.Kong,Chen & Yang(孔德平、陈小勇、杨君兴)(南汀河水系)。

Oreoglanis delacouri:褚新洛、陈银瑞,1990:217~218(沧源斑洪)。

鉴别特征:背鳍条1,6;臀鳍条1,3;胸鳍条1,18-19;腹鳍条1,5。

头胸及前腹平扁,连同口部、颌须、胸鳍、腹鳍形成一个吸着面。口小,下位。上颌齿均为尖锥形,密生,埋于皮中,只露尖端。下颌外侧主列齿呈铲形,可明显区分为齿冠和齿柄两部分,内侧齿仍为尖锥形,与上颌齿同。上颌齿带分为左右两块,紧靠一起。下唇发达,外翻,平贴颏部,唇后沟连续。鳃孔小。各鳍无硬刺,无胸吸着器。脂鳍下方的身体两侧无黄斑,尾鳍微凹,下叶略长于上叶。

分类讨论:本种与分布于国内的其他异齿img211明显不同(详见鉴别特征),而且分布区不重叠,拟定为新种,并将另文发表。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汀河的支流白石头河,24°04'10″N,99°47'37″E,Alt,792m与南景河,24°01'N,99°4'E,Alt,928m;水温21℃。

生境及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溪流中,水质清澈,水流较急,基底为砾石。伴生种类有斑尾真马口波鱼、保山四须鲃、多耙穗唇鲃、穴形纹胸img212、扎那纹胸img213、亮背纹胸img214、三线纹胸img215、南汀爬鳅、隐斑南鳅等。

资源状况及保护:个体较小,数量不多。中国特有种,新种。

13.云纹鳗鲡Anguilla nebulosa

Anguilla nebulosa McClelland:Ege,1939:1~256(印度、缅甸、苏门答腊北部)。

Anguilla nebulosa:褚新洛、陈银瑞,1990:7~9(南汀河)。

鉴别特征:体延长,蛇形,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颇远。口上位,下颌突出。口裂远伸过眼后缘。上下颌、犁骨均具尖细的圆锥齿,排列成齿带。背鳍起点在鳃孔下方,距鳃孔较距肛门为远。无腹鳍。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体被细长小鳞。侧线孔。体被和体侧侧线上方具不规则花纹,尾部后部具花纹。

地理分布:分布于怒江。大雪山仅见于南汀河主流。

生境及生态习性:为降河性洄游鱼类。性凶猛。食性颇杂,主要摄食鱼、虾、蟹、水生昆虫、蛙、蛇等。

资源状况:个体大,数量稀少,为偶见种。怒江水系特有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