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壤侵蚀现状

土壤侵蚀现状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棕壤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它们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均较差,一旦植被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大岩房一带保护区内仍有部分坡耕地、森林火灾、偷猎盗伐的现象。

四、土壤侵蚀现状

(一)土壤侵蚀原因

1.自然因素

(1)母质母岩及地形:母质母岩及地形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为砂岩、砂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玄武岩、泥岩等,此外还有少量的花岗岩和大理岩。这些母岩易崩解风化,岩体不稳定,形成的土壤母质松碎、抗冲刷力弱、水分易渗入,加上保护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17541hm2范围内相对高差就有2544m。一旦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或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土壤: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土壤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棕壤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它们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均较差,一旦植被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3)植被:植被盖度的降低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森林面积减少,偷猎盗伐的现象增多,将使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威胁,也使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失去了生存条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加速了土壤侵蚀的过程。另一方面,森林的减少降低了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加速了土壤的搬运过程。

(4)气候:保护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集中,雨季多雾雨,空气湿度大,冬春遇雨即降雪,连续积雪最长可达半年,年均温17.4℃,年积温(≥10℃)6313.6℃,年均降雨1655mm。其中降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径流是土壤流失的载体,降水使雨滴击溅地表,地表水冲刷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2.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上,包括生境丧失与片断化、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大岩房一带保护区内仍有部分坡耕地、森林火灾、偷猎盗伐的现象。群众采挖当归、贝母、草乌、细辛、重楼、升麻、雪山一枝蒿、五加科植物等药材,都将直接影响保护区的土壤侵蚀。保护区外围人类活动频繁,群众的耕作地也较多,这种保护区外围生物生境的破坏也将间接地影响保护区的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土壤侵蚀现状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盖度在75%以上,植被类型有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等,土壤侵蚀大部分属微度侵蚀(也称作无土壤侵蚀或不明显侵蚀),平均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但有些沟边或陡坡地带随处可见大树倒地以后连根拔起的现象。其次,海拔3000m以上的少部分亚高山地区,大岩房一带的旱作地、荒草地、灌木林林下、次生林林下、冬瓜林林下,曼来以及大明子山带海拔2000m以下的地区,植被盖度一般在30%~75%,这部分地区属轻度侵蚀,平均侵蚀模数为500~2500t/(km2·a)。另外,还有极少部分地表裸土、裸岩地区,形成中强度片蚀以及滑坡、泥岩流、泻溜、崩塌等现象,植被盖度一般在30%以下,属中度侵蚀以上,平均侵蚀模数大于2500t/(km2·a)。

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但土壤侵蚀还是存在的,一旦失去天然植被的覆盖,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随之急剧下降,很难恢复原有植物,所以应该保护植被,以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侵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