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侵蚀地貌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较广泛地分布于陆地和岛屿。高丘的形成以侵蚀作用为主,但是断裂等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展布方向也隐现其中。区内的高丘由岩石构成,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红层碎屑岩,次为花岗岩和混合岩。沟谷较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多分布在山地、高丘近平原的边缘,或独立于平原之上,或缀于海岛。为水流长期侵蚀而成,现今因侵蚀度变弱,地形切割不大,地面起伏不大。主体为西樵山,面积约15km2,主峰大科峰,标高344m,是南海市境内最高峰。

(一)高丘陵

较广泛地分布于陆地和岛屿。多环绕和毗连低山分布,或突兀于低残丘、台地之上,或独立于平原和海面上。高丘的形成以侵蚀作用为主,但是断裂等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展布方向也隐现其中。区内的高丘由岩石构成,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红层碎屑岩,次为花岗岩和混合岩。丘陵坡度为7°~30°,以15°~30°为主,局部地段大于35°。沟谷较发育,地形起伏较大。由碎屑岩构成的高丘,丘坡有陡坎,坡线多呈阶梯状,上陡、下较缓,丘顶较窄,脊线较弯曲。沟谷多呈“V”形,平面蜿蜒曲折,沟中悬坎较多,水流较湍急,多跌水。花岗岩、混合岩构成的高丘,丘坡较缓,坡线顺滑,上缓下陡,丘顶圆缓,脊线不很明显,沟谷多呈“U”形,平面上直线状为主,沟谷两侧的丘坡、冲沟、坍塌较发育。

(二)低丘陵及残丘

分布虽广但较零散,单片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几平方米。多分布在山地、高丘近平原的边缘,或独立于平原之上,或缀于海岛。为水流长期侵蚀而成,现今因侵蚀度变弱,地形切割不大,地面起伏不大。丘体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丘坡较平缓,坡度5°~25°,以10°~15°居多,上缓下陡,多为阶梯状。丘顶平缓,形如馍面。丘体岩石多为花岗岩、混合岩、沉积碎屑岩、红层,局部由碳酸盐岩构成,岩石风化厚度较大。低丘残丘分布区,农业发达,几乎整个坡面都为人们依山就势改作坡地和梯田。由于农耕的翻动、采石等活动,在暴雨冲刷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多为面蚀,冲沟和坍塌现象也常见。丘间沟谷宽浅,常有坡洪积物堆积。

(三)火山丘陵

主体为西樵山,面积约15km2,主峰大科峰,标高344m,是南海市境内最高峰。主要由粗面岩、粗面质火山碎屑岩夹沉凝灰岩构成。火山丘陵形如古钟,丘坡陡峭,突兀于平原之上。

纵观上述山地、丘陵地形,其山顶普遍有等高性,构成阶梯状平台,代表多级地貌类型、多级夷平面和多层地貌组合,据野外观察和山顶高度的统计,标高有900~1000m、700~800m、500~650m、400~450m、300~350m、200~250m和100~150m七级夷平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