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冰川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被称为洋背岩。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是冰斗。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所以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通常具备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

纯粹的冰川冰的侵蚀能力很弱,原因是它的强度很低。然而,冰川冰总是含有数量不等的岩屑,它们是冰川进行磨蚀和压碎作用的工具。此外,处于压力融点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间的应力时有变化,导致融冰水的再冻结和促进拔蚀作用。形成以粉砂为主的细颗粒物质是由于有磨蚀和压碎的作用,拔蚀则产生巨大的岩块和漂砾。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

l.冰川槽谷和悬谷

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其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标志冰流方向的意义。擦痕形状多样、大小不一,有细到肉眼难辨的擦痕,也有延伸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川擦槽。同一基岩面上如果出现几组擦痕,表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冰川磨光面是由细小岩屑(如砂和粉砂)在质地致密的基岩面上长期磨蚀形成,事实上是由密集的擦痕组成的。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被称为洋背岩。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轴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羊背岩可以呈现出冰川侵蚀的主要机制,它的迎冰面坡长且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岩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为鲸背岩。在结晶岩地区极易见到羊背岩地形。

2.冰斗、刃脊和角峰

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是冰斗。按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谷源冰斗规模通常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的冰斗分布在周围,因而也叫围谷。典型的冰斗由三部分组成:岩盆、岩壁和岩槛。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似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形成冰斗的主要动力是冰斗冰川的旋转滑动。由于冰斗冰川有很大的积累消融梯度,雪线以下夏天消融和雪线以上冬天积累,形成“头重脚轻”的状态,冰川为恢复平衡须做旋转滑动,因而在冰斗底部挖掘成深的岩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冰斗都能发育出典型的岩盆和岩槛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冰斗做了形态计量研究,说明典型冰斗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并且是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温冰川能利用底部滑动,故岩盆深而典型;大陆性冰川区冰斗则缺乏岩盆。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多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3.冰川谷和峡湾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显著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所以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近些年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形,U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通常具备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大陆冰盖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这种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以前被称为冰岛型槽谷。中国川西高原也发现了此种槽谷。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美丽,以风光绮丽闻名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