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伤侵蚀心灵

悲伤侵蚀心灵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在这些家庭中有3种不同的悲伤“模式”。第一种模式的家庭刻意克服失去亲人带来的悲伤,这些家庭的努力是成功的,9年内已走出了丧事带来的阴影,这种家庭占了10%。第二种模式的家庭中,在承认子女死亡的同时,他们以努力参与其他活动的方式来填补因丧事而感到的空白,这种家庭占有20%。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根据自认为得到社会支持强弱程度的不同,把一批失去丈夫13个月的居丧妇女分成两组。

第7章 悲伤侵蚀心灵

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免遇到各种失落,如工作上失落(失去一份工作)、自我尊严上失落(受到人格上侮辱)、自我价值上失落(奋斗以后遭受到重大挫折)、安全上失落(受到别人恐吓以后)及贵重物品上失落等等,都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悲痛。但只有当个人失去他所爱的人——父母、配偶及子女时,这种失落感才会变得无法控制的极度悲痛——悲伤。悲伤犹如一颗破碎了的心脏,将会给健康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甚至有可能夺去悲伤者的生命。

悲痛是人在精神受到重大创伤后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人要从痛苦中恢复过来的一个必要过程,就好像伤口上要生成一个痂在复原前会发痒一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所爱的人,则他在精神上出现悲伤应是完全正常的。有的精神病学家认为,那些该悲伤的时候不会悲伤的人才是不正常的。

虽然悲伤属于一种正常的、自然的和必要的行为,但它仍然可能引起疾病,因为它使人陷入极度忧郁的精神状态。为防止悲伤给健康带来不良后果的最好办法是让一个悲伤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表达悲伤,也就是说,给予悲伤一段足够长的复原时间。现在还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贴切地医治悲伤,试图压抑悲伤,或用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去克服悲伤,其结果只会带来新的紧张,反而让一个悲伤的人悲伤得更多。

几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揭示,失去一个所爱的人带来的悲伤可能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完全抚平。该项研究涉及49个家庭,其中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死于癌症的子女,研究人员跟踪这些家庭9年。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在这些家庭中有3种不同的悲伤“模式”。

第一种模式的家庭刻意克服失去亲人带来的悲伤,这些家庭的努力是成功的,9年内已走出了丧事带来的阴影,这种家庭占了10%。第二种模式的家庭中,在承认子女死亡的同时,他们以努力参与其他活动的方式来填补因丧事而感到的空白,这种家庭占有20%。使科学家们感到震惊的是,多数的家庭(占60%~70%)即第三种模式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哀悼死者,即使在9年以后还是如此。

有些习惯于接受这样的一种观念:一个在失去亲人4~6个星期之内仍不能“恢复到正常”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病态的,或沉迷于自我怜悯。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相当于把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一个正在悲伤的人肩上一样。

承认居丧期,并且接受可能有比较长的居丧期并不意味着否认居丧对健康的损害;因此,从减少得病危险性出发,采取一些措施缩短悲伤时间是必要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有规律的体能锻炼、实施均衡饮食、保证有充裕的休息时间和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等,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可能是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一个受到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支持对处在居丧的人,在缩短悲伤时间方面明显地要比那些没有这种社会支持网的人要短得多。当然最重要的是观念,也就是说树立起一种勇于让引起悲伤的事件过去,并且相信自己最终能克服悲伤,恢复正常和愉快地开始新生活的观念。

一般而言,居丧的人有着一种失去亲人后产生的失落感,随之而来的是空虚、孤独、紧张,甚至绝望的感觉。因此,与居丧有关的长期悲伤能明显地危害健康,从免疫系统工作不正常到自杀、突然死亡或引起各种疾病,应加以留意。

通常说来,居丧的人很有可能有痛感,在肠胃系统、睡眠和食欲方面出现失调,以及触发出精神上沮丧。特别在老年人中,由于这些症状可能无法作为一种器质性问题被诊断出来,从而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溃疡病等。

美国一组研究人员研究25~45岁之间的居丧人在亲人死去一年后的健康情况时发现,那些经常谈论死去配偶的居丧人,他们所遇到的健康问题反而少得多,而对于自己的死谈论得比较多的居丧人,实际上内心考虑这一点反而少得多;反之那些对死谈论得越少的居丧人,他们遇到的健康问题反而越多。这说明居丧人表达他们自己的悲伤有利于健康。

居丧的寡妇和鰥夫,除了常会出现一些病症外,他们的健康老化进程也会加快,这是因为居丧带来的悲伤和孤独对老化引发了放大作用,使得丧偶者往往在居丧期之后苍老不少。

因居丧而引起“心脏破碎”的说法并不是虚构。现有的研究指出,在年龄25~34岁之间的寡妇,她们得突发性心脏病的危险性是同样年龄对照组(有丈夫的)妇女的5倍。美国一项涉及4500个年龄在55岁或55岁以上的丧偶者研究发现,在配偶死后的前6个月中,丧偶者的死亡率达到40%,在以后的几年中,死亡率逐渐减少;直到第5年结束时才与对照组拉近。在丧偶后前6个月中的死亡者,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死于心脏病。

美国国家生命统计办公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丧偶者死于包括动脉硬化型心脏病在内的几种排在前面的死因的可能性要比对照组高出10倍。显然这种情形很可能加速了本来缓慢发展的动脉硬化过程。

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发现,居丧能够压抑免疫系统。具体表现在居丧期的前两个月中,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明显受到压抑,天然杀手细胞的活性也明显下降;直到一年以后,居丧人的免疫能力才有可能达到“中等水平”。导致居丧期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心情非常沮丧时,使体内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水平急剧增加,引起了压抑免疫系统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那些在居丧期极度悲伤的人,突然死亡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而且并不只限于在老年人或那些原先已有病的人身上。看上去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当他们突然失去一个亲密的人时,如果他们感到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忍受”,自认为“死期到了”,则突然死亡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在居丧的人中,自杀率比平常人要高,在居丧的第一年中,自杀率最高,比平常人高出2倍半;在居丧的2~4年之间,自杀率下降,但依然比平常人高。

在如何降低过度悲伤对健康的危害中,为保护健康,除了接受死亡的事实之外,悲伤者所要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莫过于使自己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是孤立的。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根据自认为得到社会支持强弱程度的不同,把一批失去丈夫13个月的居丧妇女分成两组。第一组中的妇女认为她们得到的社会支持是强有力的,只有1/5的妇女诉说身体不好;而在自认为社会支持不足的第二组中,却有9/10的妇女诉说身体不好。然后研究人员让那些自认为社会支持不足的妇女参加一项取得社会支持的计划,方法是与心理分析师见面,以及与各种各样的团体组织联系,使这些妇女从社会上得到同情、理解和支持。当这个计划结束时,第二组中诉说身体不好的妇女从86%下降到只有13%。

科学家们总结说,克服因居丧而引起的极度悲伤的有效方法是强有力的社会支持、适度的宗教信仰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当然其中的社会支持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当你处于极大的悲伤时,别忘了与你的家庭人员、朋友、亲戚,甚至不相识的人接触和交谈。即使是一次简单的握手或拥抱,都会让你的悲伤情绪比较容易地发泄出来,缓解你的消沉沮丧的心情,从这个世界中找到你需要的帮助和温暖。

有关专家推荐下列6个具体步骤有助于较快地把悲伤引导到“正常”:

1.首先可以对导致悲伤的事件采取不承认。

2.对失去什么感到不理解、不公平,甚至愤怒。

3.寻找心理上平衡。努力寻找和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去平衡已经失去的东西,即使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关系。

4.对失去什么感到极度悲痛要尽力表达出来。

5.接受失去之后的事实。

6.寄希望于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