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构成与培养

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构成与培养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持续优质、高产和高效是茶树栽培的目标。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茶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数量。叶面积指数在3~4之间茶叶产量最高。但处于培养阶段的幼龄茶树,或重修剪、台刈后重组树冠的茶树,由于叶片相互重叠不明显,较厚的叶层、较大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树冠的培养。因此,茶树幼年期的修剪对塑造高产优质型树冠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任务5.1 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构成与培养

□问题导入:

Q:高产优质树冠有哪些形态特征?修剪对高产优质树冠所产生的作用是什么?实践中主要采取哪种修剪方式?

5.1.1 高产优质树冠的构成

持续优质、高产和高效是茶树栽培的目标。优质要求新梢粗壮、生长旺盛、正常芽叶比例高;高产需要单位面积新梢数量多,单个新梢质量大;高效则不仅要求优质高产,而且要求生产成本低。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要求茶树树冠有粗壮的骨干枝,合理的分枝结构,适中的高度,宽大的树冠,整齐的采摘面,一定的叶层厚度和叶面积指数等。

1)分枝结构合理

茶树分枝级数、数量、粗细、长短随着树龄和树冠的增大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接近地面的枝条粗壮,数量较少,在向上生长时,随着分枝级数的递增,枝条变细,数量增加。采摘面上的枝条最细,数量最多。

根据实践观察和了解,自然生长的茶树到成年期只有8~9级分枝,已基本固定,而经修剪后8~9年的茶树有12~14级分枝。离地50cm以下(第二次剪口以下)的骨干枝,每丛有9~14条,枝干直径为2~3cm;高度50cm以上的骨干枝,采摘层以下的骨干枝有15~25条,茎粗平均为1.5cm左右,树冠冠面生产枝每平方米1000个左右,此时,茶树产量也已进入高峰阶段。

2)树冠高度适中

茶树树冠过高,根系向地上部运输的矿质养分和水分,以及叶片光合作用合成向根系运输的有机物质会大量浪费在运输途中和维护枝干的生长,且不利于采摘和田间作业;树冠过低,则难形成宽广密集的采摘面。只有适中的树冠高度,才能保持一定幅度的采摘面和较高的养分利用率,从而达到优质高产。

实践证明,茶叶产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树冠的高度,而是与树冠上芽叶的数量和平均质量有关。茶叶的品质则与新梢的生长势有密切关系,芽叶数量多,生长势强,则茶叶产量高、品质好。

我国茶区辽阔,气候条件和茶树品种各不相同,优质高产树冠的高度略有差异。

3)树冠宽阔,覆盖度大

在适当控制树高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树冠的幅度,使茶树具有宽大的绿色采摘面,是茶树高产优质的基本条件之一。控制茶树树冠高度的前提是:在这一高度下,经过修剪与其他管理措施的运用,能使茶树的生产枝布满整个茶行的行间,形成宽大的绿色采摘面,高幅比达到1∶1.5左右。两行间的茶树分枝略有交错,通过人为修剪,使两行茶树树冠间保持20cm左右宽度,可做采摘、修剪、施肥等生产管理的操作道。这样,茶树的树冠覆盖度达到85%左右(图5.1)。茶树树冠幅度如果过宽,超过茶树枝条延伸最佳值,则不能孕育粗壮芽叶,也不便于采摘;如果过窄,则土地利用不经济,由于裸露地面积大,也会使得水土冲刷情况严重,而且采摘面小,难以实现高产。

img78

图5.1 高产优质茶树的树冠幅度与行间距示意图

1—行间距20~30cm;2—采摘面宽;3—树幅120~150cm

此外,采摘面还与树冠形状有密切的关系。等宽条件下,弧形采摘面比水平形采摘面大。我国南方茶区一般栽植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等较直立型植株,其顶端生长势较强。为抑制其顶端优势,不让树丛中心部位生长过快,宜将蓬面修剪成水平形;在采制绿茶和名优茶的一些茶区,为求成品茶外形细紧,条索整齐,新梢不宜太长,宜将茶树冠面养成弧形。弧形冠面上分布的芽均匀一致,密度较高。因此,树冠面修剪成什么形状,应视品种和栽培的地域条件而定。

树冠面形状除弧形、水平形之外,还有“三角形”“斜面形”等,这些大多属于高效利用光能的探索性试验茶园,或者是为了特殊地域条件下采用的茶树树冠。

4)有适当的叶层厚度

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茶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数量。但并不是茶园内的叶片数量越多,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就越多。这是由于单位面积内,随着叶片数量的增多,叶片重叠,相互遮阳,光合速率并不因此而增大,相反由于呼吸消耗增加,产量可能反而降低。所以,保持茶树有适当的叶层厚度和叶面积指数是茶园取得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高产茶园的调查表明,一般中小叶种应有10~15cm厚度的叶层;大叶种枝叶稀疏,应有20~25cm厚度的叶层。叶面积指数在3~4之间茶叶产量最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表明,当休眠期的茶树叶面积指数在3以下时,茶叶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提高而增加;当叶面积指数在3~4时,茶叶产量较高,较稳定,品质较好;但当叶面积指数超过4时,产量反而有降低的趋势。但处于培养阶段的幼龄茶树,或重修剪、台刈后重组树冠的茶树,由于叶片相互重叠不明显,较厚的叶层、较大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树冠的培养。

保证树上有足够的叶量是一个方面,叶片的质量是构成高产优质树冠因素的另一重要方面。叶片质量好,则生机旺盛,光合积累量大,育芽能力强。所以,适时留养一定量光合效率高的叶片(常常是一轮梢的中间大叶)于树冠面上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增施肥料,尤其是足量的氮肥,适当配施磷、钾肥,增进叶片质量,提高留养成叶的光合作用能力,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叶片的质量在叶片色泽上较易区别,一般叶色浓绿,富有光泽的成熟定型叶质量最好,将要脱落的老叶则较差。春梢上长出的叶片寿命长,叶片光合效率高。

5.1.2 修剪对培养茶树高产优质树冠的作用

修剪对高产优质茶树树冠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顶端优势,促使幼龄茶树合轴式分枝的发生,调控茶园树冠结构,控制茶树的生长高度,形成合理的树冠覆盖度。

1)促使幼龄茶树合轴式分枝提早发生、培育健壮的骨干枝

乔木型、半乔木型和大多数灌木型茶树幼苗,如不进行人为的采摘和修剪,任其自然生长,其主枝生长势优于侧枝,表现为单轴式的分枝方式。一年生幼苗,树高达15cm左右,一般不出现分枝;二年生幼苗,树高40cm,树幅约30cm,出现一级分枝,也有少数2级分枝;三年生茶树,树高达60cm,树幅约为40cm,分枝多为2级分枝,继续生长则形成松散的分枝结构。乔木型茶树品种树高可达10~20m,灌木型茶树树高也可达2~3m。当对茶苗进行定型修剪时,人为地剪去茶树的主枝,可有效地促使侧枝发生。修剪当年就有一级分枝发生,形成多个侧枝取代主枝生长势,枝条的生长方向发生了变化,侧枝与主枝具一定夹角,向行间空间伸展。剪去一根主枝,产生2~3条侧枝,随着分枝级数的逐级增加和修剪措施的采用,树冠分枝较自然生长状态下更早地占据茶行的地上空间,且分枝密度和空间分布都比自然状态下合理。因为,适当减少一级分枝数量,可将养分集中供应给今后起骨架作用的分枝,使得以后在此基础上生长的侧枝健壮。因此,茶树幼年期的修剪对塑造高产优质型树冠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2)调控茶园树冠结构,维持旺盛的生产能力

茶叶产量主要由采摘面上可采芽梢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这些芽梢是由顶芽、腋芽或不定芽发育而成的。生产枝多,载叶量适当,光合能力强,能为新梢萌育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新梢生育能力强,形成可采芽叶数量多,产量亦高。

当芽数达一定标准后,芽体质量对产量影响表现较为突出。中小叶种小桩(生产枝)数达360个/1000cm2以上时,其生产枝直径细弱,所育成芽梢也较小,对品质会带来影响。大叶种是芽重型品种,如1芽3叶芽重低于0.8g时,说明其芽数已偏多。芽数过多,使得冠层枝叶过于密集,通风透光不良,叶片相互遮蔽,净光合速率不高,生产枝也因芽数过多而变得细弱,茎秆内贮藏物质少,提供的养分不能满足芽体的正常生育,从而影响品质。中小叶种的生产枝维持在0.18~0.20cm直径的粗度,其小桩数以350个左右为宜。

茶树冠面的芽数和芽重可通过修剪来调节。通过修剪可以调节茶树生产枝密度和粗度,协调采摘面发芽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通过修剪,还可以对不同衰老程度的茶园进行改造,实现树冠结构重塑。

3)控制树冠高度与树形,调节采摘面芽叶的分布

自然生长茶树若不予以修剪,树高可达数米,冠面不整齐,给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无优质高产可言。修剪使得树冠高度得以控制,通过数次的修剪,可有效地控制茶树高度,且冠面平整,树冠面芽叶分布均匀。

目前,树冠形状有水平形、弧形、斜面形、屋脊形等(图5.2)。生产上采用的冠面形状多为水平形和弧形两种。各种不同形状的修剪树形,因树冠面凸起的程度不一,采摘面大小以水平形最小,其他树形采摘面均比水平形大。潘根生等人对中小叶种茶树修剪成不同树形进行了六年的产量比较,在试验的四种树形当中,弧形产量略高,屋脊形产量最低,弧形与屋脊形两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产量无显著差异。然而,这几种不同树形的冠面茶芽分布差异却很大。弧形树冠各侧枝顶端距根颈部距离差异小,树冠中心与两侧的生产枝生育能力差异也小,因而萌发较整齐,芽叶分布也较均匀;水平形树冠中间部位修剪程度较重,早春边侧茶芽萌发早,芽数也多,中间因修剪重,分枝少,萌芽也较迟;单斜面形树冠因修剪程度的差异,早春修剪程度轻的部位萌芽早,但在以后的生长季节里,修剪程度较重部位的芽数和质量都超过修剪程度较轻、冠面较高的部位;屋脊形树冠中心部位修剪较轻,保留着中心的生长优势,中间部位萌芽早,生长快。修剪形状的不同会影响冠面的受光状况,进而影响茶芽的萌发。如东西走向的茶行,除水平形树冠外,其他几种形状的树冠均中间高、边侧低,由于树冠面受光态势的差异,在太阳斜射时,部分树冠面背光,影响茶树的物质积累,造成产量差异。

img79

图5.2 不同整形方式的树形

这种因修剪带来的芽叶分布不均匀,使采下的新梢大小不一,不便于生产管理,对产量和品质都会带来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茶树类型和各地生产实际综合考虑。大叶品种茶树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新梢芽头粗、重,芽头密度相对较少。因此,选择水平形树冠,可抑制顶端优势,可发挥其芽头粗壮、均匀、整齐的特性,且覆盖度可达100%。中小叶种则因发芽数多,芽细小,芽头密度大,可选用弧形树冠,以增加采摘面,提高产量;另外,还利于机采,冠面/土面=1.2~1.3。从环境条件考虑:水平形树冠易积雪,易受冻,适于南方茶区;弧形树冠抗冻强,适于北方茶区。另外,还有其他形状,主要考虑光能利用率、扩大采摘面而设计。因此,要因地制宜修剪树冠形状。

4)促使侧枝生长,形成合理的树冠覆盖度

茶树树冠宽广,有一定的覆盖度,茶叶可获高产。一般地,覆盖度的增加,是通过增加群体数量、提高单位面积内种植密度或促使茶树分枝来实现。种植密度增加,达一定覆盖度,所需修剪次数少些,且树高适当矮化就可实现。矮化树冠的同时,也减少了非经济产量的生产。修剪抑制了茶树主枝的生长,促使侧枝的发生,可加速宽广的冠面形成。它依据了茶树年生长规律与分枝习性,逐年增加分枝密度,在一定的树高下,最后达到高产优质的树冠覆盖效果。茶树树冠覆盖度以达到85%为宜,覆盖度小,则采面小,影响产量;覆盖度过大,造成冠层过于密闭,通风透光差,同样影响茶树发育。

目前生产上常见的单条植茶园,基本是通过3次定型剪塑造骨干枝,用轻修剪控制树高,平整树冠面,使分枝、生产枝向行间伸展,加速形成茶树树冠对地面的覆盖。矮化密植茶园幼年期分别在约离地15cm、30cm进行2次定型修剪,使树冠高度控制在60~65cm,同时促使一定的分枝发生,实现合理的树冠覆盖度。

不同茶树品种的树姿有披张、直立之分,分枝各异,修剪可改变其分枝部位和分枝的角度。一般地,基部的分枝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分枝角度比上部枝条大,能加速宽大树冠覆盖度的形成。潘根生等(1985)的研究表明,分枝角度大小与茶树幅度宽窄有密切关系(图5.3)。分枝角度总的趋势是随分枝级数增加而变小,分枝角度大的树冠较开展,产量也较高。

img80

图5.3 不同茶园的茶树分枝级数与分枝角度的关系

1—7590kg/hm2;2—6270kg/hm2;3—2430kg/hm2

5.1.3 茶树树冠培养的主要修剪方式

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幅窄、枝少,层次结构不理想,不可能形成高产优质的树冠。各地研究和实践结果均表明,在茶树幼年期通过定型修剪,可培养和促进茶树从自然树型过渡到经济树型,这是培养树冠骨架,奠定高产优质树冠最基础、最重要的修剪;进入青壮年阶段,茶树产量、品质处于上升阶段,这时主要通过轻、深修剪,以保持树冠面生产枝的粗度和数量,控制树冠的高度,使生产芽叶的产量和品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后,树冠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症状,通过重修剪或台刈,可使枝梢得以复壮,恢复或超过原有树型和生产力水平。简言之,利用修剪措施培养树冠的方法和程序主要是三种方式:一为奠定基础的修剪——定型修剪;二为冠面调整、维持生产力的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三为树冠再造的修剪——重修剪和台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