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体是否能引起鱼生病,要看鱼体本身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到春季水温上升后提早开食,鱼很快地进入正常生长,增强鱼体抗病菌能力。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鱼类容易接触病原体,使之相互传染。这项措施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增强鱼体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抗病能力。

第二节 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病原体是否能引起鱼生病,要看鱼体本身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体质弱的鱼易发病,因此为了使鱼类不发病或少发病,最根本的办法是设法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力。

一、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

把春季放养改为秋冬季放养,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因为春季放养时水温上升,病原体开始繁殖生长,而鱼类越冬后体质瘦弱,鳞片松散,鱼体容易受伤使病菌乘机而入,秋冬季放养时水温较低,鱼体健壮,不易受伤。到春季水温上升后提早开食,鱼很快地进入正常生长,增强鱼体抗病菌能力。

2.合理放养

根据当地的条件、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鱼类容易接触病原体,使之相互传染。在有病原体的情况下,鱼类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水体内,鱼病更容易发生和发展。由于不同种的鱼类寄生物不完全相同,因此混养的结果,使这种鱼的个体密度稀疏,降低鱼病发生。

3.做好“四定”投饲

这项措施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增强鱼体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抗病能力。定质是指投喂饲料新鲜、营养全面并不含病原体或有毒物质;定量指每次投饲的数量要均匀适当,一般在3~4小时内吃完的量为适宜。草鱼养殖投喂草料,若有吃剩的残饵,应及时捞掉,不能任其在池内腐烂发酵,破坏水质;定位是指投饲要有固定的投喂点,使鱼类养成到固定的地点(食台或食场)吃食的习惯,以便于观察鱼类活动情况,检查池鱼吃食状况,又便于在鱼病流行季节进行药物预防工作;定时是指投饲要有一定时间,随水温不同,每日的投喂次数不同,由刚开始投喂时(水温10℃~15℃)的每日2次增加到3次(水温15℃~20℃)、4次(20℃以上),如宁夏地区渔农习惯每日投饲4次,即9:00、12:00、15:00、18:00。但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随季节、水温变化而调整。

总之,“四定”投饲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灵活掌握。

4.加强日常管理

定时巡池,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密切注意池水的变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清除养殖动物的粪便、残饵及动物的尸体;清除杂草、螺等有害生物,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定期的排污和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检测水质的理化指标,做好应急措施的准备;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病原体抽样检查,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做好池塘记录。

5.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

在水环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致病菌和寄生虫,鱼体一旦受伤,就会造成病菌或寄生虫的侵袭机会。因此,拉网分塘、转池、进箱运输时,操作应当认真仔细,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二、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就是用人工的方法给鱼体注射、喷雾、口服、浸泡疫苗等,促使其获得免疫性。鱼类免疫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到了80年代,鱼类免疫学迅速发展,并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鱼类免疫学理论,使其应用进一步深化。如对细菌性弧菌病、红嘴病等也能通过免疫技术预防。对病毒病的免疫,也可通过疫苗浸泡和注射使鱼类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V)、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V)和草鱼出血病等疾病获得免疫力。

三、培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

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常常可见一些发病严重的鱼池中,大多数鱼患病死亡,而病后存活下来的鱼,往往长得很好,这表明鱼体的抗病能力与同种鱼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某些鱼病,可利用这种个体差异,有计划地选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

1.选育自然免疫的鱼类品种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可以见到一些发病严重的池塘,大部分鱼因病死亡,有少数鱼存活下来,这些鱼可能由于本身有较高的抗病能力,或体内产生某些抗体,对病原体有免疫作用。根据鱼类病后可获得免疫性的原理,用专池将这些鱼饲养,系统地观察其个体和子代是否对某些病原体具有免疫力,有目的地去选育抗病能力强的鱼类品种。

2.杂交培育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3.理化诱变培育抗病品种。

4.采用细胞融合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抗病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