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旱地生产及潜力

旱地生产及潜力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种途径是旱地生产,这在国外称雨养农业,就是依靠天然降水、不需灌溉地发展农业。大面积旱地农业生产是雨养种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旱地过去被误会为消极地“靠天吃饭”,是一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这已经高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平均单产水平了。当前旱地生产在国内外都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以肥促水”是一条重要旱地生产的经验。另外,农林牧的合理布局是促进旱农生产的重要措施。

第五节 旱地生产及潜力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发展灌溉农业,虽能获得高产稳产,但需要水源,需要水利建设的资金,需要能源。中国,特别是北方,水资源不足,能源不足,资金也不足。特别是人口增加,城市发展,工业生产扩大,需水日益增加,水资源不足更是一个持久的趋势。另一种途径是旱地生产,这在国外称雨养农业,就是依靠天然降水、不需灌溉地发展农业。

大面积旱地农业生产是雨养种植;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干旱导致低产,低产带来贫困,贫困影响投入,形成干旱——低产——贫困——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致使旱地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劣势在旱地,增产潜力在旱地,希望也在旱地;大力开发旱地农业,把旱地农业开发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战略工程,要有大的举措,要有大的动作,要有大的规模,要实现大幅度的增产,纳入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世界耕地总面积中有84.2%为雨养农业,即依靠自然降水维持作物生长。各国政府对旱地农业极为重视,组织多专业、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研究不同类型地区旱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建立旱作农业轮作、耕作技术体系、土壤培肥施肥制度,同时进行了节水灌溉新技术及其农作物生长生理基础研究,以及旱地农田水分动态、水分平衡,旱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和旱地土壤——作物——大气水分动态模式等研究。

旱地过去被误会为消极地“靠天吃饭”,是一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旱地的关键在于巧用有限的降水量,使之充分发挥效益,其中有许多科学原理和技术措施。实质上它比灌溉农业更需要科学技术与战略考虑,是人同自然斗争的先进方式。在当代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它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因而值得充分重视。旱地在理论上是能取得很高效益的,设当地年降水300毫米,则每公顷可有水3000吨。如每吨水提供1千克粮食,则可得到3.0吨/公顷的产量。这已经高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平均单产水平了。旱地生产的实践已经证明可以生产获取每吨水高于1千克、甚至2千克以上的水平,那么相对灌溉农业而言,也是十分先进的。

当前旱地生产在国内外都已取得很好的成绩。美国中西部的降水量在250~500毫米,是黑风暴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利用,今天已成为主要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前苏联的中亚干旱地区的开发,使这里棉花产量跃居当年苏联第一位。

国内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旱地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在传统的有机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旱地农业中,必须做到有机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以传统的有机农业精华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目标,吸取当代石油农业的科技手段,使旱地农业逐步纳入生态农业建设的轨道。在发展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旱地与旱天;二是抓水与抓肥;三是用地与养地;四是有机肥与无机肥。

一、作物品种、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等是旱地生产的主要措施

作物品种在耐旱性能上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如北方小麦的1817、复壮30、新冬2号等品种在干旱无水灌溉的旱地,拔节后土壤含水量长期在4%~5%以下仍能生长结实。例如高宗堡黄团颗玉米特别抗旱,品质好,并有耐瘠、耐酸等特点。培养抗旱、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对旱农生产是一项重要措施。

干旱地区农民总结“秋耕壮垡,三墒整地”耕作的技术,使耕层含水量增加2.4%~4.7%,旱地谷子连年获得6吨/公顷的好收成。采用“四早三多,伏雨春用”耕作法,使0~20厘米土层多保水6.16毫米,旱地小麦获6.0~9.0吨/公顷的好收成。

增施肥料,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是旱农生产的又一重要措施。三伏大早中施肥地在40~100厘米土层中含水量高达12%~13%,而未施肥地仅5%;施肥地谷子产量达5.1吨/公顷,未施肥地仅2.9吨/公顷。

土壤肥力同降水生产效率有密切关系。差距可达2~3倍(表2-3)。“以肥促水”是一条重要旱地生产的经验。

表2-3 土壤肥力与降水生产效率

img11

另外,农林牧的合理布局是促进旱农生产的重要措施。地广人少,耕作粗放,水土流失严重,是目前我国很多干旱地区的现状。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成大块梯田、造林、种草,促进土地进一步改良。畜牧业的发展又要求更新草地,改种优质牧草,实现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目的。生态系统达到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系统。片面发展农业,就会破坏这一协调状态。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相互支持,农业也就有了活力,才能呈现良性循环发展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