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母种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
培育出一个优良菌株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即使已经获得优良菌株,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一个优良菌株在长期栽培和保藏过程中,由于转接次数增多,培养时间过长,或受不良环境条件影响,常会发生种性衰退、遗传性变异。一个优良菌种应具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即:菌种纯度高,没有杂菌感染,不混其他类似菌种;菌丝色泽纯正,多数菌种菌丝纯白色、有光泽,菌丝粗壮,分枝多而密,在新培养基上吃料快,生长势旺;培养体湿润,与试管壁紧贴不干缩,含水量适中;具有这个品种特有的清香味,没有霉、腐气味。
1.黑木耳母种标准
菌丝白色,较细密,整齐,平贴于斜面培养基,不爬壁或爬壁力弱,生长速度较慢,15天长满试管斜面。有些品种可产生次生孢子,使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带有粉末状物;有些品种在斜面培养基上形成小原基。如果菌丝长满斜面后出现黄斑,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浅黑色,说明菌种老化,应淘汰。
2.母种质量检验
分离、引进和人工选育的黑木耳菌种在生产前应进行鉴定,证明生产性状、遗传性状和经济性状优良方可扩大繁殖,投入生产。鉴定检查菌种质量常用以下七种方法:
(1)肉眼直接观察:对引进的黑木耳菌种先用肉眼观察,包装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有无破损,棉塞和试管有无病虫侵染,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有无老化现象。如果菌丝浓白、粗壮,富有弹性说明生命力强;如果有少数子实体及茶褐色被膜,只要将它除去,仍可使用。如果菌种已收缩、干燥,或菌丝体自溶,产生大量红褐色液体,说明生活力变弱,不宜使用。在试管口作深吸气,闻其是否具有该菌种特有的香味,如果有该品种应有的气味说明菌种纯正;如果有其他异味,如酸味、霉味,说明是劣质菌种,不宜使用。
(2)液体培养鉴定:配制2%的糖溶液,用500毫升三角瓶装100毫升,塞棉塞,常规高压蒸汽灭菌。在无菌接种箱中挑取豆粒大小的菌块接入糖水三角瓶中,于25℃~28℃培养3~7天,如果液面出现气泡、产生“油皮”或发生浑浊等现象,说明菌种本身带有杂菌;如果菌块下沉,或迟迟才长出薄薄的菌丝层,说明菌种生活力弱;如果菌块四周菌丝生长快,且浓白,呈棉絮状,表明菌种生命力强。
(3)显微镜检查:借助显微镜对黑木耳菌丝进行观察,以达到鉴定菌种目的。事先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接种针、蒸馏水等物品。在载玻片上放1滴蒸馏水,然后挑取少许菌丝置水滴上,盖好盖玻片,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也可通过普通染色后进行镜检。如果菌丝透明,呈分枝状,有横隔,锁状联合明显,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种固有特征,认定为合格菌种。
(4)菌丝长速测定:将母种接入新配制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放在适宜的温度条件(24℃~26℃)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表明是优良菌种;如果菌丝生长缓慢或长速特快,稀疏无力,参差不齐,易于衰老,表明是劣质菌种。
(5)耐高温测试:先将试管母种数支置于最适温度条件培养,7天后取出部分试管置30℃培养,24小时后放回最适宜温度条件培养。经过偏高温培养处理后,如果菌丝仍然健壮、旺盛生长,表明该品种具有耐较高温度的优良特性;反之,菌丝生长缓慢,且出现倒伏发黄、萎缩无力,则为不良菌种。
(6)吃料能力鉴定:将母种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种培养基中,放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培养,7天后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如果菌种块很快萌发,并迅速向四周和培养料中生长蔓延,说明该品种吃料能力强;反之,菌种块萌发后生长缓慢,不向四周和料层深处生长,表明该品种对培养料适应能力差。
(7)出耳试验:经以上六方面考核认定为优良菌种,可扩大转管,然后取出一部分母种用于出耳试验,鉴定菌种实际生产能力。出耳试验采用袋栽法,根据黑木耳品种对木质素、纤维素的分解能力及对营养的要求,选择合适培养料,主要以木屑培养料为主,然后装袋、灭菌、接种,置适宜温、湿度条件培养,当菌丝长至袋底后,再过7天即可移到最佳出耳条件划口或扎眼出耳。
在试验过程中,经常观测菌丝生长和出耳情况,如接种块萌发时间、菌丝生长速度、吃料能力、出耳速度、子实体形态、产量和质量。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和评比,选出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实体生长健壮、品质好、产量高的母种进行生产和销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