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拆除制约发展的“篱笆墙”

拆除制约发展的“篱笆墙”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要 发展环境是区域“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生命线”。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资源,更是竞争力和生产力。“设阻”行为仍有。个别职能部门抽检、检查、检测活动频繁,增加了企业负担。“四乱”现象犹存。

提要 发展环境是区域“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生命线”。承德市全力构建“5 +2”现代产业体系,丰富“一体两翼”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破除思想禁锢,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从而盘活土地资源,解决融资难题,激活人才市场;二是完善制度设计, 明责授权,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关口前移,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强化日常监管,实现治贪治懒常态化,对待企业挂牌保护,做到零干扰生产;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参与优化发展环境的合力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资源,更是竞争力和生产力。近日,省委政研室和承德市委研究室组成联合课题组,深入承德县、滦平县、高新区、承德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有关县区、部门和所属企业,就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认为:发展环境是承德“跨越发展、后来居上”的“生命线”。特别是在全力构建“5 +2”现代产业体系,丰富“一体两翼”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新形势下,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四个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最难办的是土地和融资,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痛的是检查。

1.政策环境:无优势,难落实,吸引力弱

优惠政策力度小。近年来,承德出台的优惠政策多是参照发达地区或后发展地区而制定的,考虑“硬环境”比较多,并且大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如北汽福田、华都肉鸡项目的引进。对普遍招商客户而言,与北京、天津及赤峰、朝阳比,基本上没有吸引力。

激励政策难落实。为扩大招商引资,承德曾制定出台“鼓励县区招商引资的考核奖励办法”,但从未真正执行,严重影响了招商者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任危机。

创新思路办法少。在打破“瓶颈”制约,加快产业培育,完善城市功能,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事关全市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一些部门死抠条条框框,缺乏创新、不敢突破,外地可用的政策在承德根本行不通,致使一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本可突破的工作始终徘徊不前。比如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江浙等沿海省市大力度推进“政银企”对接,出台了以政府担保,企业用订单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为企业度困融资。相对而言,承德也提供了财政担保等相关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还是要企业以固定资产(房屋、土地)作为抵押物,所以政府的融资计划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2.政务环境:中梗阻,潜规则,效率低下

“设阻”行为仍有。有些部门办事人员消极怠工,门也好进,脸也好看,就是事情拖着不办,思想保守,办事呆板,存在“中梗阻”现象。许多明明可以按程序正常办理的事情,总是需要找熟人、托关系,遵照请客送礼“潜规则”,才能列入日程办理,否则就是“等一等”“研究研究”,一拖再拖,甚至让你直接吃“闭门羹”。有的企业申领一张表格,来回跑20多天没结果,一找熟人马上就拿到了。个别职能部门抽检、检查、检测活动频繁,增加了企业负担。一些企业报送年审或产品质量审核等各种手续,如果不送上“红包”,本来能马上解决的也会被搁置、拖延,有的县区企业到市里因为盖一个章就要等几天时间。

“衙役”形象可见。由于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部分权力部门同时承担审批、执行、监督、评价职能,为权力滥用、权钱交易埋下隐患。特别是条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大都规定为一定的裁量空间,如3万~10万,在具体执行中就高还是就低,往往不是考虑违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而是主要参考人情因素,违背了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职责。

审批事项依然繁多。特别是在投资和社会发展领域,一些应该取消和简化的审批事项被合并或调整为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核等形式,并未改变审批的实质。以一个企业为例,开工前需经过23个行政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主要是发改、工商、质监、国土、环保、住建、人劳、气象、消防和一些专业的评估、测绘中介机构),包括14项21个审批环节,重复提供材料,审批程序繁琐、时限长、效率低。

一站式”并联审批有名无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不健全,应进部门56个,实际进驻17个,可办理审批事项51项,仅占全部审批事项的14%。少数入驻部门放权不到位,办事仍需在服务中心和职能部门之间“两头跑”,“门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繁琐,“前店后厂”现象致使“一站式”审批服务形同虚设。

3.硬件环境:要素缺,不配套,满意度差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尤其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前期考虑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水、电供给缺少提前规划和落实。供水,以“六沟产业聚集区”为例,按规划该聚集区每天的供水量至少应达到10万吨,但按承德县老牛河目前的实际供水能力,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同时,每天5万吨的工业供水量都难以满足,供水缺口很大。供电,电力部门按照自身行业发展需求每10年制定一次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需求,造成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开工运转,即使开工也只能协调使用临时用电,影响了项目进园和企业发展。

用地紧张问题没有很好破解。一方面,各县区土地指标有限,总体上阻碍了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存在“善意竞争”土地指标。从市到乡镇各级政府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考核任务,不得不想方设法要土地、上项目,致使有限的土地指标被零打碎敲,影响全局。

区域性交通枢纽尚未形成。全市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一般干线公路通车里程全省最低,“一环九射”高速路网还没有真正形成,尚无高铁和机场,进不来、出不去的问题十分突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难以形成。

4.人文环境:负担重,诚信差,影响力小

主要是整体环境和全体市民的思想意识没有落实到“招商、亲商、安商、富商”上来。

“四乱”现象犹存。在调研中发现,现在明目张胆的“四乱”现象较以前少多了,但有的由公开转向隐蔽,由直接变为间接,由硬性变为协商;有的执法人员罚款、收费就高不就低,说情就能少收,一顿饭局就能按最低额度收或不收,执法随意性很大;个别部门“养人收费、收费养人”的现象仍然存在;随意检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全民招商意识差。大多民众安于现状,缺少开拓进取精神;少数民众存在仇富和投机心理,有些地方存在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尤其是在企业征占地和拆迁中,一部分人提出过分或无理要求,给项目单位重重设卡、百般刁难,严重阻碍了项目进展。

人才引进艰难。尽管出台了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但依然面临人才引进难的困境。主要原因:缺舞台,越是专业人才越需要发挥专长、干一番事业的舞台,承德缺少吸引领军人才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力弱,2010年,杭州投入1.6亿元用于培养、引进和激励各类人才,对于外来创业领军人才,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引进政策,最高给予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安家费补助。承德在这方面差距很大。难兑现,政府在引进人才时,针对人才需要解决的住房、待遇、子女教育以及家属工作调动等,没能较系统地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有些政策兑现不及时,甚至承诺了、难兑现。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四点建议

1.破除思想禁锢,突破瓶颈制约

建议在承德市开展“思想观念大解放、工作机制大转变、服务质量大提高、发展环境大优化”活动,引导各级干部在具体办事上解放思想,在服务发展中主动作为,只为可行开绿灯,不为拒绝找理由,切实以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找到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

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参股经营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金积极进入的投资模式。严厉打击囤积占地行为,依据相关法规政策,该收回的收回,该拍卖的拍卖。搞好全市土地修编、规划和储备,把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

解决融资难题。加快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行业监管,服务地方发展。建议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好的搭建企业创业平台。

激活人才市场。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平台,落实人才引进规划。发挥现有院校的职业教育优势,加大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力度,抓紧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兴办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基地。

2.完善制度设计,真正明责授权

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关口前移。加快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设,将承德56个部门419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真正落实“一站式”办公,行政并联审批,形成“窗口为办事人员服务,后方为窗口服务”的良好局面。认真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探索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对驻厅单位、人员的双重管理体制和办法,加强对驻厅单位的年度考核,建立监督机制。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科学界定“一体两翼”城市功能分区,特别是对高新区的功能分区、发展走向、职能职责做出相应调整。赋予张百湾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相应权限,实行一套班子、一级财政,封闭式管理。推行项目审批、落地全程“保姆式”服务,制定操作性强,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确保各类投资项目进得来、留得住。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破除重“大”轻“小”的陈旧观念,在贷款融资、市场销售、行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培育壮大民营中小企业,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3.强化日常监管,构建长效机制

实现治贪治懒常态化。严厉惩处执行政策走样,工作推进不力,造成项目难以落地、企业停产或外迁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严厉惩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严厉惩处工作人员吃、拿、卡、要行为。继续坚持企业行风评比制度,凡民主评议排名靠后的单位,对单位主要负责人提出警告或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挪位子”“摘帽子”。

推行零干扰生产。建议把每月1~25日作为企业“零干扰生产日”,在此期间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进入县以上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确需检查的,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工商、税务、质监、卫生防疫、社保、环保等部门,每年进行联合检查。对工业园区以外的企业,在“零干扰生产日”期间,一律不得进行检查。若出现重大违法案件及税收稽查、社保资金征收、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查等,需报市、县相关领导同意,出具准检证,方可进入。

实行挂牌保护。对年税收在50万元以上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年税收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实行领导包保,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查封企业账户,扣押款物,挤占和调用企业资金、物资。

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优化合力

落实“四个一”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形成对企业“指导不指挥、支持不干预、服务不索取”的宽松环境。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广泛宣传造势,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开放形象”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组织部门的组织监督、纪检部门的党风行风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举报监督等多种监督手段作用,努力形成全民参与优化发展环境的合力。

坚持融合互促。坚持把经济环境治理与行风政风评议、行政效能建设、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持续优化经济环境的强大合力。将优化经济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王泽辉 汪东平

陈艳利 郑彦卿 韩新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