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大工程建设场地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

重大工程建设场地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大工程建设是引起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人为因素,因此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逐个提出其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因此这里仅按工程的性质和类型,原则性地提一些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防范围工程造成的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

重大工程建设是引起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人为因素,因此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在珠江二角洲经济区,“十二五”“十二五”期间规划、续建、在建中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很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惠州—珠海等沿海边岸的城市开发区和市中心区。工程项目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城建、交通、水利、供水、化工核电、钢铁、机械科技、文教、环保等,有的工程在陆上,有的在水上,有的在地面,有的在地下,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不同的地质单元,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些工程占用土地范围及其诱发地质问题和灾害的大小,摧毁和破坏生态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对山川、水土、大气的破坏和污染程度,以及工程自身采取的环保措施和执行力度等,与投资额的大小关系不大。限于本次调查的精度、一些重大工程环保资料的保密等,很难掌握和了解工程的具体布署、施工方法,以及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逐个提出其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幸好,这些重大工程的环境方案都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工程设计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生态地质环境管理、保护措施比较得力。因此这里仅按工程的性质和类型,原则性地提一些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一)道路工程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

1. 可能遇到的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区内的重大道路工程,主要有广州、深圳的轨道(地铁、轻轨)客运网络工程,环珠二角高速公路工程,广州新国际机场工程,广(州)珠(海)铁路工程,广州至惠东高速公路工程,伶仃洋跨海工程,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深圳机场工程以及输水、输气、输油的管道工程等。它们是人类相互连接和物流的廊道,但是对生物来说,尤其是地面动物却是一道分离与阻隔的屏障,把自然生境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由于道路开通,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给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常常是道路通达哪里,树木就砍到哪里,沙、土、石就采到哪里,出现路通山空,鸟兽绝迹;道路促进沿线城镇化使“二废”污染加重;沥青水泥路面热容量小,道路沿线温度较高,形成热浪带,恶化小气候;掘山开堑、拥土填沟、弃土弃方、埋压植被,破坏山体、边坡稳定,易造成滑坡、坍塌、水土流失,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原始水文状态,溪泉涸断;施工期尘土飞扬、噪音扰人,是一场生态地质环境的劫难。

2.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1)道路是一种线性工程,沿线不可避免穿越各种生态系统、地貌、地质单元,为减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对道路工程建设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管理,把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道路设计,不仅要求路基整体稳定性好、强度大、水稳性高,同时要线路短,占压的土地和植被面积小。在穿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地质目标时(如:湿地、天然森林、地质景观、水源地、大泉和热矿泉出露点)应以桥梁、隧道的形式通过,尽可能地保持原始自然状态和地质环境,给横越道路的野生动物留一定的通道和活动场所。

(3)采石取土过程中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及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事后要恢复生态,弃土应与造地结合。

(4)路堑、路堤边坡和沿线要种树、植草,形成绿化带。

(5)通过软土地段的道路或大型管道,重点是防范路基沉陷,通过岩溶地段的要防范地面塌陷,开凿隧道时要防范洞口岩土坍塌,防范洞顶岩石崩落和崩塌,防止地下涌水等,防止隧道上部地面的植被因修建隧道疏干地下水使地下水位过度下降而干枯、死亡等引起的生态变化等。

(6)查明道旁可能对道路构成灾害的灾源区,如暴洪山区、泥石流源头区等,应将这些灾害源头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纳入道路工程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中。根据线路的地质地貌条件,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路段,按灾害的类型、规模,采取一些必要的生态、工程和行政等方面的防范措施。

(7)实行道路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的环保管理,尤其要重视施工期的生态地质环境管理,重在措施的落实和环境效果。

(二)水利工程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

1. 可能发生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本区重大的水利工程,目前主要有珠江八大口门整治、珠江口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广州市供水工程(南部水源工程、东江取水工程、北江取水工程)、深圳市供水工程(东深引水工程、中部系统企石引水工程、西部系统企石引水工程)和一些港口码头工程。八大口门和边岸整治工程,以满足防洪纳潮需要为前提,以高超标准堤岸整治加固为基础,以水环境和边岸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发展江海联运交通、开发滩涂资源等综合整治工程。供水(引水)工程,以建设、完善水源网络和城市供水系统,提高水质为主要目的。这些工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整治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特点,使生态地质环境向良性发展。但是,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仍对自然条件有所改变,亦必然会引发一些不良的生态环境效应,如加高水库、沿江(海)堤围、河上筑坝截水、河床和河口清淤、导流、引水、分洪、蓄水等工程都会引起江、河、湖、海底部和边岸冲淤,以及潮流、潮向、纳潮量、地下水水文状况的改变,下游水生生态、局部气候、水质也会因之而有变化。河道、口门整治、供水(引水)工程,以线性展布的居多,主要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由于清淤排土、开山取石、拥土筑坝(堤)、劈山开道、挖坡开渠、凿洞引水、填沟渡水等造成土地埋压、植被破坏、山体边岸失稳,引起崩塌、滑坡、水土流失,或因工程防渗不良造成邻谷渗漏、沼泽化、地基软化等灾害。

2.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1)弄清工程内容(主工程、辅工程、公用工程、配套工程和作业场地),各项工程的组合、规模、作业方式及其相应的环境状况,可能产生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2)供水(引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峡谷地带,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稀有或重要的生态地质资源、山体山坡稳定,因此不得随意开山采石、乱砍树林,要尽可能减少土地的占压和植被的破坏,搞好事后的绿化恢复和保护工作。防范围工程造成的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过水渠道、隧洞、管道的开凿和铺设,除防范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外,还要及时作好永久性衬砌和防渗处理等。

(3)河流口门和河道整治工程,多分布于海、河边岸,地势低洼、地形平坦,软土广泛分布区和厚度大的地段。在开挖基坑、清淤、筑堤等时,要做好基坑边坡河堤、边岸的保护,要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岸坡坡度,并做相应的铺盖和衬砌,防范坍塌、滑坡。堤闸、码头等地基,在软土地段宜采用桩基,以防不均匀沉陷。

(4)疏浚工程、导流设施,要根据海(或江河)的天然水文特征设计和修筑,要因势利导,不要强行改变自然。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天然的沙滩、心滩、沼泽、湿地、红树林等特殊的生态地质环境资源。

(5)工程完成后,不得随意在河床内取沙、捞石,或向水域倾倒弃土、垃圾和排放未经处理达标的废水,或超量排放经处理达标的废水,以免引起水文情势的变化,污染水体、毒害水生生态。在边岸种草植树,营造绿化带。

(三)开发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

1. 可能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广州新城中心建设工程、大亚湾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珠海临港重化工业区等工程是本区近年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其特点是:场地占地面积大,呈不规则片状分布,建筑类型多样,建成后容纳人口多,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废热也多。由于面积和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最终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大致相同,即同时具有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些工程的兴建,使大量土地减少,人口增多;高层建筑、密集工厂设施,使空气流动受阻;居民、工厂对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大气中CO2、SO2浓度增大,热效应增强,气温增高;原来覆盖较完整的植被,因建筑物、道路的修建,变得支离破碎,起不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二废”使自身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不断地向周边扩展,“二废”需要周边地带给予消纳,周边地带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亦随同变坏。

2.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这类工程具有城市建设的特点,因此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应按城市的模式进行。

(1)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把建设区的生态地质环境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公众积极参加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活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地质环境。

(2)政府要增强对土地资源紧缺的认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严格依法行政,落实保护目标责任制,节约用地,提高建筑指数,使钢筋水泥和沥青占压覆盖的地面减至最小,减少非必要的地面硬化,多留一些空隙地供绿化使用。尽可能利用旧址建设,恢复一切人为和自然毁坏的土地,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和生产力。

(3)对工程建设区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目标,如水源、湿地、红树林、沙滩、自然保护区、公园等应加强保护,要严防污染和生态破坏。

(4)适度控制人口,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限制高能耗、水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

(5)建立绿化系统。绿化与建筑物用地比例应达到2∶ 1。建立工厂区与生活区间的绿化隔离带

(6)由于这类开发区多分布在滨海地带,台风活动频繁,强度大,要特别防止台风和暴潮对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土地、植被)的破坏和污染(咸化),提高防台风工程标准,提高各种结构物的抗风能力,营造防风林网,建立防波林带。

(7)“二废”严格实行达标、限量排放,绝不允许超过环境纳污容量。统一建立放射性废物库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