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情传递与水情服务

水情传递与水情服务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有效时间内畅通、及时、准确地传递水情,是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关键。继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水情组实行由邮电局直接电传水情报后,各地区防汛指挥部的水情组也陆续安装了电传机,由邮电部门直接向地区水情组传递水情。计算各种分区的降水总量和面平均雨量,作为水情简报的内容之一。

一、水情传递

在有效时间内畅通、及时、准确地传递水情,是做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关键。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专用通讯设备建设投资的增加,用于水情传递的通讯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并向现代化发展,保证了水文情报预报在历年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一)以邮电部门通信设备作为传递水情的主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历年防汛中主要依靠邮电部门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来传递水情。50年代初,位于城镇附近的报汛站需将拟就的水情电报送到附近的邮电局拍报,为此经常是深夜冒雨涉水送报,十分辛苦。为简化手续,省防汛指挥部在汛期颁发“汛期电报租赁证”,邮电局按规定优先给予办理。地处偏僻的报汛站,使用电话传报的方式向邮电局拍报。在重要河道控制站或大型水库站由邮电部门派人设置报汛专用无线电台达40余部,驻站拍发水情电报。电报传递至收报单位所在地的邮电局后,由邮电局派人将电报送到收报单位,或先用电话传报后送电报的方式传递水情。为节省送报时间,1958年开始在邮电部门与省防汛水情部门之间设置电传机传报。其后,随着有线电话线路的发展,一些基层报讯站用本单位专用电话或借用电话向邮电局传报水情,有的报汛站还架设短距离报汛专用线路。为避免话传差错,保证发报及时,从1963年起,按水电部和邮电部联合发文规定,将汛期水情电报列为“R”类报(全程最大时限不得超过90分钟),非汛期列“C”类报,保证了水情电报及时拍发。

60年代曾推行过建设报汛转情站的办法,即将水库以上流域内的若干个雨量站雨情电报先传到水库站,建立以水库为中心的转情站,转情站再负责将收到的电报转出去。这样做的优点是传递及时,减少拍报差错。转情站一般汛期都有专用报汛电台。继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水情组实行由邮电局直接电传水情报后,各地区防汛指挥部的水情组也陆续安装了电传机,由邮电部门直接向地区水情组传递水情。随着地区水利专用线路的发展,不少报汛站开始利用专线话传水情电报。70年代末,有的地区水利部门为建立可靠的报汛通讯网,自行培训报务员和机修员,设置无线报汛电台,从而改善了水情信息的传递条件,但由于自设台的管理工作跟不上去,难以发展和提高,最终没有形成为报汛的主要手段。到90年代初,利用邮电有线、无线通信设备仍是防汛水情传递的主要手段,但有线通信系统不仅传报时效差,而且县以下的有线电路通信质量差,遇大风大雨时,线路易被毁损,造成电信中断。再有,邮电部门改程控电话,纷纷要求水文部门投资,也给通讯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水利部门多年来有个愿望,即建设自己的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它既能及时传递水情,又能配合计算机应用,实现联机作业预报,使水文情报预报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愿望随着中央及省级的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逐步得到实现。

(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

为提高传递水情信息的时效,增长重点河流和水库洪水预报的预见期,自1989年开始进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至1999年已建成东武仕、陡河、石河、洋河、桃林口、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朱庄、临城、横山岭、邱庄、安各庄等大型水库以及大清河北支、滏阳河中游洼地、滦河中下游、蓟运河小河口等流域、区间共18处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包括建中继站31处,遥测站达192处。从此,省内的一些重要河流及大型水库以上流域,实现了雨水情自记远传,信息和预报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1994年8月建成的衡水局水文报汛通讯网是水文部门自造自管的第一个通讯网,计有中心控制站1处,基地台站8处,车载台1部,手持机5部,6.5米至12米不同高度铁塔7座,总投资52万元,11月经过有关专家验收委员会审查、验收,认为衡水地区水文测报通讯网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意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上述这些自测报系统,报汛网的建设,提高了报汛的时效,进一步扩大了水文信息的传递量,经过微机处理之后,可直接进行各种水文预报。迄今已建成自动测报系统及无线通信网,可覆盖全省50%以上的面积。

二、水文情报服务

水文情报服务是一项重要的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工作,它是在收到水情电报后,立即对各类电报进行分类、翻译登记、绘图制表、统计分析等程序,然后按一定格式,加必要文字说明编制成“水情简报”、快报以及旬报、月报等及时发送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便为领导和有关单位部署防汛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水情简报编制的内容和方法随着水文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而逐步得到改进、发展,这方面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

由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水情电报的翻译处理主要靠人工完成。省防讯办公室水情值班人员在收到水情电报后,首先按站号将各水系的电报分开,分别由值班人员翻译,登记雨情水情;并将雨量标记在素白底图上,以备勾绘降雨量等值线图;遇有特殊灾情电话,还要做好摘录;而后大致按下列程序编制简报。

1.统计各种水文要素

为反映暴雨的时空分布、移动走向以及预测其未来变化发展,常需绘制时段暴雨、次暴雨量及日雨量等值线图。遇大暴雨、特大暴雨还应分级统计雨量及相应笼罩面积等。计算各种分区的降水总量和面平均雨量,作为水情简报的内容之一。每经过一旬、月、汛期,则还需绘制旬、月、汛期降水量等值线图,进行相应的时段雨量统计,将统计成果与图表一并在简报中列出。

水文要素主要反映大江大河重点水情站、枢纽控制站的水位、流量及时段输水量的变化过程;大中型水库的入流、出流及蓄水量变化过程;以及垮坝、决口等特殊水情,一般以列表形式给出,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依据逐日简报,可以统计各种水文要素的时段总量,供水文预报及工程调度时参考。

2.水文情报的初加工

对水情资料的初步加工统计,一般是在以下情况下进行:一是为发布流域(特别是水库以上流域)的洪水预报而进行的初加工,即将流域内各雨量报汛站发来的时段雨量,计算成权雨量和时段面雨量,当一次大暴雨即将结束,便可根据时段面雨量和累计面雨量,以及事先计算的前期影响雨量(Pa值),按已定的产、汇流方案,作出流域洪水预报;二是进行河道洪水演算,先应计算分析上游干、支流的来水情况,按已定方案,演算出下游某站洪水的峰现时间、峰值及过程;再有是向上级机关或省领导汇报前一阶段的水情,必须根据前阶段的报汛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当好防汛抗旱的参谋。尤其遇到大洪水年份,这项工作更为频繁。

3.水情发布

发布水情是水情服务的经常性工作。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一般是通过编印“水情简报”的形式来发布的。水情简报的内容包括主要河道来水、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及重要水情、雨情实况等。非汛期按旬、月发布简报,汛期每日发布简报,出现大暴雨洪水时随时发布快报、警报,提供防洪抗灾及洪水调度所需要的各种水文信息。

河北省防汛抗旱办公室汛期每日发布的《水情简报》,在50年代主要报道海滦河河北境内干支控制站水情、雨情,60年代以后,由于大型水库增多,逐步增加了大型水库水情,后又增加一些中型水库水情。《水情简报》编印采用打字机打印,再用油墨印刷。

(二)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自动测报系统的不断兴建,从1983年开始,进行应用计算机翻译水情电报的专项研究。经过有关人员几年的努力,不断改进译电程序,进行人工译报和计算机自动译报可靠性、准确性的对比检验,专项研究获得预期成果。1988年应用计算机翻译水情电报正式投产,同时实现在IBM-PC等微机上完成实时水情信息接收处理,应用计算机编制打印“水情简报”成为现实。从而大大缩短了简报编印时间,提高了工效,改善了水情服务的质量。在此基础上,1995年进一步研制了河北省防汛调度管理系统,引进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将水情信息自动翻译或网络共享数据,利用图形显示系统将水情实时数据由网络工作站直接进入大屏幕显示系统,这样每日的雨水情尤其是大暴雨洪水的实况就直观地显示在大屏幕上,为防汛指挥部领导提供抗洪、抢险、救灾的各种参考依据。同时实现了与水利部信息中心、省气象局以及卫星云图接受装置联网,数据相互远程传送,气象信息和卫星云图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用现代科技逐步武装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使之在防汛抗旱斗争中更好地发挥其耳目与参谋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