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洪湖水质水平年内变化趋势

洪湖水质水平年内变化趋势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2年1月至12月、2013年5月对洪湖8个常规监测点监测的水质变化趋势如图5-32所示。表明洪湖水质受污染较为严重,主要的超标因子为氨氮、TN、TP,尤其是TN的超标较为普遍,甚至是出现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从时间上分析可以看出,洪湖CODMn、NH+4♂-N、TN和TP四个指标污染物8个常规监测点的均值变化趋势来看,洪湖水质整体为Ⅲ类水质,部分点位为Ⅳ类,甚至是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从2012年1月至12月、2013年5月对洪湖8个常规监测点监测的水质变化趋势如图5-32所示。洪湖湖心A、蓝田、排水闸、小港、湖心B、下新河、杨柴湖、桐梓湖等8个点位13次监测结果显示,只有17次的监测结果达到《湖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洪湖Ⅱ类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6.35%,超标点位中,Ⅳ类水质18个,占17.30%;Ⅴ类水质3个,占2.9%;劣Ⅴ类水质1个,占1%。表明洪湖水质受污染较为严重,主要的超标因子为氨氮、TN、TP,尤其是TN的超标较为普遍,甚至是出现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根据单因子的评价方法,从空间分布上对洪湖8个常规监测点进行评价表明(各监测点位水质变化趋势图见图5-33至图5-40),洪湖水体整体受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以蓝田、桐梓湖、下新河、小港为主的东北部、北部和南部少数水域污染明显,这可能跟洪湖周边这些区域养殖密度较大鱼类排放较多、人为的饲料投放、水草打捞、行船等人类活动有关,直接导致了周边水域的水污染严重,而最为突出的就是CODMn、TN和TP的污染。洪湖湖心分为东西两部分整体水质都较好,各项指标均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不达标的区域主要是分布在洪湖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上半周区域内,呈现出中间水质好,四周超标的现象。

从时间上分析可以看出,洪湖CODMn、NH+4♂-N、TN和TP四个指标污染物8个常规监测点的均值变化趋势来看,洪湖水质整体为Ⅲ类水质,部分点位为Ⅳ类,甚至是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总体来说,洪湖水体水质变化趋势与洪湖周围的人类活动有较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3月份(春季)水质较好,除个别点位的TN超标以外,其他点位均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这与春季渔业养殖投放量较少,人为的养殖活动量还比较少有关,对湖泊的污染物排放也较少,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湖底底泥的搅动减少,减缓了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有助于水质的好转;5月份以后(夏季),随着农业活动的增加,渔业养殖的大规模投放,饲料、药物、养殖残渣等大量进入水体,加剧了湖泊水质的恶化,饲料残渣导致的有机物污染变严重,CODMn、TN和TP的污染问题突出,尤其是以渔业养殖为主的区域如小港、下新河、蓝田、桐梓湖和杨柴湖等水域,TN超标严重;9月份(秋季)以后,由于环湖周边渔业养殖区域螃蟹养殖的捕捞,使得养殖量急剧减少,相对应的饵料、饲料的投放量也减少,水体的污染在这个时期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但是,随着年末的渔业大规模捕捞和人类活动,主要是行船和周边精养鱼塘污染水体外排等,导致湖泊底泥释放,水体中的有机质、磷、氮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表现出的是11月份、12月份(冬季)污染指标有个短暂的回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在这一阶段,洪湖水体中的CODMn、TN和TP的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周边外排污水进入洪湖,使TN浓度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在经历这一阶段的上升后,湖泊趋于平静,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水质总体趋好,氨氮、TP等指标基本都能达标,只要少数点位的TN浓度还保持较高水平,但较人类活动和养殖高峰期已经明显好转(表5-13)。

图5-32 洪湖水质总体月份变化趋势图

图5-33 湖心A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4 蓝田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5 湖心B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6 排水闸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7 桐梓湖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8 小港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39 下新河水质变化趋势图

图5-40 杨柴湖水质变化趋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