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变化多

农村变化多

时间:2023-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2.调查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访谈与参与观察的调查方法。3.个案研究法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在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婚姻风俗、社会治理、农民价值观念状况的变迁进行科学探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_农村变迁与秩序构建: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研究

在研究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本书写作的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课题组在河北农村的多次深入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与写作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

1.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方式、生活习俗、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纵向比较研究。通过对比,达到对农村社会变迁脉络的客观认识;二是对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多维面向与当前城市的状况相比较。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主要是为了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比与多维分析,对农村变迁的多维动力做出客观的剖析,对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做出科学的判断。

2.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访谈与参与观察的调查方法。2014年2月作者利用寒假时间对河北省东南部T镇的8个村庄进行了调查,深入调查村庄社会生活实践,对农村有代表性的部分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调查过程中作者深入农村生活实际,深刻了解目前农村生活的特征以及农民的行为习惯与生活状态。利用春节探亲时间,对湖北省北部的D县农村的社会变迁状况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与河北省的状况进行比较。

3.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转型期农村现代化变迁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在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婚姻风俗、社会治理、农民价值观念状况的变迁进行科学探究。具体的研究主要选取了河北省T镇的C村和湖北省D县的S村作为主要的个案。C村在河北省的东南部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S村地处湖北北部,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无论在地域特点还是在生产形式以及社会变迁状况等方面,在南方农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从农村社会变迁的动态实践出发,在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分化的背景下客观分析农村社会变迁中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个体与结构之间动态多维的交互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乡村现代化变迁的实践场域与多维动力

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从传统与现代的理论视角,多方面阐述农村现代化变迁的实践场域、农村变迁的动力机制与历史脉络。作为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原始起点和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奠定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变迁的基础,而且也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因素,开启了农村变迁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开启了市场化的进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进一步推进各种政策,破除了城乡流动的壁垒。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从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极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农村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增强,农民的就业形式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等非农产业,大大活跃了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民的金钱意识增强,农民的商品消费意识被激发。在长期商品经济的熏染下,农民的交换逻辑也被推演到其他行为领域,朴素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从乡村到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催生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城市化的强势话语下,城市文明成为社会推动的主流文化形式,城市生活方式成为模仿的对象。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他们逐渐习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也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2.现代化变迁与文化跃迁

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变迁的动态实践,科学分析在市场经济进驻、现代文化影响、城市化潮流涌动背景下农村的文化变迁。传统农村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生活共同体,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共同信仰与价值认同的村落文化。在这种村落文化中,人们对人生追求、生命意义等有着共同的认知。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乡规民约等规范性文化。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实践生活的变化,现代因素不断进驻农村,农村文化处于转型与变革中。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生活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乡土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被削弱。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进入农村社会,农民不再以农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向多样态转化,农村文化向多样态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转变。

3.现代化与农村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在特定的生产经济条件下,群体及个人生活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阐述农村正在变迁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特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经济条件的反映,同时生活方式也受到文化条件、价值观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时期,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乡土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迁。在消费方面,由温饱向小康转变,品牌消费进入农村居民的消费视野。休闲娱乐方面,网络休闲、旅游休闲等也成为农村居民的休闲方式之一。在人际交往方面,现代交往方式成为主流,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QQ聊天、语音通话成为人际交往的载体。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的人际交往呈现出部分工具理性的新特征。

4.现代化冲击的多元价值观

传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农村居民的本体性需求。在现代潮流激荡、个体化变革凸显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呈多样化的样态。本研究从生活场域出发,基于现代与传统的多元交织以及乡城之间的互动场景,阐述乡村的多元价值观。从总体来看,当代农民的价值观呈现出多维特征,既具有现代性,也具有传统的特征。在农村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居民作为在农村场域中被塑造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观方面显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与变化。在就业价值观方面,现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大大减弱,甚至很多青年人不愿意以种地为生,而更愿意在非农产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受大众传媒、城市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消费观念日趋现代化与城市化,传统的“艰苦朴素”的思想在农村逐渐被抛弃,农民在消费中不仅满足于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愿意为享受生活付出较高的消费代价。同时受现代消费理念的影响,农民开始对消费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性,愿意感受新产品所带来的舒适与享受,倾向于在消费中引领时尚。在农村,婚姻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在择偶观念中,受现代观念的影响,男女青年冲破了传统束缚。在众多因素中,男女青年把感情基础视为婚姻的核心要素。现代农村青年人婚姻价值观更加务实,更多是从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要出发,在现代农村青年人看来,爱情应该是婚姻的基础,生育是个人的事情。

5.变迁中的农村青年

农村青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在当前时期,农村青年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样态,他们来往于城乡之间,受现代文化浸染,在职业选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父辈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后,城乡流动的藩篱逐渐被破除,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在务工大潮中,一部分农村青年具有流动或留守的经历,这大大降低了农村青年对农村的依赖与情感,也塑造了农村青年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价值观。在目前关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以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现代的农村青年普遍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成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的差异,虽为农村户籍,这些农村青年对农业劳动并不熟悉。在生活方式方面,农村青年接受了现代生活理念的影响,生活方式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

6.变迁中的农村婚姻与家庭

农村变迁的实践场域为农村婚姻、家庭的变迁提供了基本的背景。在现代理念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择偶、婚姻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不仅婚姻理念更新,而且婚姻的形式与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现实中,农村青年的婚姻实践呈现出多维的样态。婚前同居增多,闪婚闪离现象出现,婚姻圈扩大,自主恋爱增多。在农村家庭领域,传统的性别秩序模式遭遇挑战,女性家庭地位上升,夫妻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家庭代际关系也出现一些新特征。老人地位下降,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婆媳关系中,媳妇的地位明显上升。农村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弱化,使得农村家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代际关系疏离、老人无人赡养、离婚率上升等等。

7.现代化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村教育政策的不断演进与变革,农村教育体制与我国的社会现代化转型相适应,在不断推进着农村发展的进程。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农村教育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城乡流动步伐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转型期的农村教育也涌现出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青少年都普遍缺乏继续求学的基本动力。受所在的环境影响,大多数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在理性算计下,农民对教育的认可目前出现了偏差,对于教育的功能产生了怀疑。当前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对教育采用功利主义的态度,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家长不再支持孩子多读书。农村教育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发展模式和无法超越的机制性壁垒,最终形成农村教育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发展模式方面很难自我改变,盲目追随城市教育模式,最终使得农村教育效能十分低下。

8.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秩序变迁与现代治理体制嵌入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由于科技及信息以及管理手段的限制,中央权力很难深入农村基层。在这一时期,以宗族等为代表的血缘、地缘等组织形成了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并成为维持农村基层的主要力量,这些基层组织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等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内生秩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社会加快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乡村社会也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半熟人社会”,传统亲缘关系与现代社会关系并存,传统礼俗与理性行动并存。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政府一直用现代化的制度模板来引导农村社会的变迁,通过现代制度设计和现代理念宣传来促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由于集体经济退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治理体制的改革,以“村委会”和“乡政府”为核心的、以“自治”为特点的“乡政村治”模式成为农村治理的方式。从总体而言,这种旨在凸显农村自我管理的特点的现代治理制度并不是农村基层在变迁中逐渐衍生的一种治理体系,而是作为一种外部制度嵌入于农村基层,体现了现代国家对基层管理的一种干预。制度的建构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依据,作为“嵌入”的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既要考虑到农村社会的原有的乡村秩序,又要考虑农村居民的现代性程度,在这种基础上,才能设计出与农村秩序相契合的制度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

9.乡村变迁与秩序构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基于血缘、地缘、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乡村共同体日趋离散化,传统的乡村秩序逐渐弱化。在时代变革、秩序演进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构农村社会秩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需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有效推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本研究在科学调研、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客观阐述农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样态并提出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因素逐渐弱化,渗入了更多现代的因子。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城市文化渗透于乡村社会,农村作为精神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农村的价值多元化、场域离散性日趋增强。同质、单一的农村格局被打破,维系乡村秩序运行的伦理道德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发生了变化。而当前的乡政村治模式难以快速跟上农村变迁的步伐,出现了治理模式与治理秩序的多元张力。政府行为中的管控模式难以适应农民日益突出的价值诉求与权益要求。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以及权力来源的制约性等多种原因,自治效果非常有限,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非常弱。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农村治理模式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农村的必然选择。

【注释】

[1]《江村经济》一书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1986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

[2]丁元竹:《农村现代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重读费孝通教授〈江村经济〉有感》,《群言》2006年第5期。

[3]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4]杨善华:《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狄金华、钟涨宝:《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嬗变——基于整合视角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