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整理的原则

土地整理的原则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保障,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支撑。土地整理后,就要实现耕地整体生产能力增强,农业产量产值增加,农业生产率提高,整理资金投资回报率有保证。进行土地整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调查研究,坚决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反对“一刀切”、千篇一律和脱离实际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地整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5.1.4 土地整理的原则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遵循下列各项基本原则。

5.1.4.1 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保障,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支撑。土地整理后,就要实现耕地整体生产能力增强,农业产量产值增加,农业生产率提高,整理资金投资回报率有保证。同时也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

虽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长期来说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却有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土地整理应该立足长远,做到经济上盈利、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最优化

5.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区域的地形地貌、水热条件、土壤土质、耕作制度等的不同,土地整理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确定各业用地时,既要考虑到生产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做到地尽其利,人尽其力,同时,消除土地利用上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土地整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调查研究,坚决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反对“一刀切”、千篇一律和脱离实际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地整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5.1.4.3 远近结合原则

搞整理必须注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要处理近期效益和远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当前生产与远景规划密切配合,并为有计划地实现远景土地整理规划创造条件。土地整理工作要站在长远角度来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如项目建设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之间就存在着矛盾,眼前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长远环境收益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土地整理要遵循系统原则,将系统工作效益达到最优。

5.1.4.4 整体系统性原则

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一种纯经济行为。土地整理的覆盖面广,所需资金、人力、物力巨大,仅凭个人、单位、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顺利完成,而且它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得顺利与否,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各地方要协调配合,各环节要综合考虑,并将土地整理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