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可持续发展含义

乡村可持续发展含义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施土地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推进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在土地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源”和“节流”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现时已拟出的定义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w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es Gustare 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②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③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④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2.4.1.2 土地整治与可持续发展

1.实施土地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土地整治活动是人类利用土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土地利用带来的生态问题自古就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性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原始捕猎阶段,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主要是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能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为扩大种植面积采用刀耕火种、不合理垦荒、破坏草原、滥伐森林等方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泛滥、风沙危害和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随着大工业的兴起,大城市的发展和农业化肥的实施,除继续破坏生态环境外,还产生了包括土地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人们在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的同时,也同样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人们在为取得眼前利益而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正逐步走向毁灭。因为今天的人类已经具备了毁灭自己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正是在人类认识到以前的失误带来的环境后果之后提出来的。它为我们分析上述种种问题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科学的导向,指出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促使人们冷静地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生态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和土地利用问题。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是保持和恢复人与土地、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互生、再生状态,缓解人地矛盾。而土地整治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借助土地整治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实施土地整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推进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2.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在土地利用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从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除了具有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特征外,还具有保持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必须要求保持一定的数量,特别是保证足够的耕地数量,同时保护和提高耕地的质量,即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无论是耕地数量的补充,还是保持耕地质量的总体平衡,土地整治都是重要的途径。

“开源”和“节流”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目前来看,“源”可分两类:一是荒地及荒滩的开发;二是土地整理。纵观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虽然有5亿亩的成片可垦荒地和近1亿亩的零星荒地,但真正有开发价值,且又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可垦地寥寥无几。因此,荒地和滩涂开发不能作为“开源”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我国有工矿、交通等各类建设废弃地2亿亩;城镇、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面积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空闲地较多;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耕地抛荒现象;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约有9亿亩,对其进行高产改造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源泉。可见,我国土地整治的潜力很大,土地整治将是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土地整治是其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