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干旱化与土地沙漠化问题

干旱化与土地沙漠化问题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是人为强度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沙化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土地沙质沙漠化还在发展中的水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如宁夏的固原、海原、盐池、同心等市县。沙质沙漠化影响的地区,人口占沙漠化地区总人口的18%。宁夏沙漠化土地占全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24.3%以上。

第十五篇 干旱化与土地沙漠化问题——我国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治理与对策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是人为强度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沙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利的气候与地貌条件相叠加,其根本的经济原因是不合理的经营活动,而人口迅速增长和政策失误是其两个重要的诱导因素。

在西部地区农牧交错的沙质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0.8%,人口密度从50年代初的10~ 15人/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的40~ 60人/平方公里,90年代的71.8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

一、西部地区土地沙漠化趋势与现状

土地沙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不合理活动及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直至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和土地衰退演变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168.9×104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其中95.4%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

1.西部地区土地沙化问题

西部地区自然和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加上千百年来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及各种人为因素,土地沙化不断加剧,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恶化,旱、涝灾旱频繁,粮食产量降低;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土地沙化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土地沙化推进速度每年约1560平方公里,到80年代约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初为2460平方公里以上,2000年已达268.6平方公里。20世纪50~60年代大部分轻度退化的农田、草场已变称为“塞外江南”的内蒙古额吉纳旗,地处黑河下游,年径流量已有20世纪50年代的9×108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108立方米,导致300平方公里的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区域型地下水无补充支源;生态系统恶化,林木大片死亡,土地沙漠化过程加快,先民交口称赞的那种“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风光已成为历史,呈现在今人面前的已是“黄沙滚滚一垛墙,农田变成黄沙漠梁”的景象;绿色逐渐失去屏障,曾以生命为代价回归祖国的东归英雄——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后裔正面临空前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威胁。

表1 西部地区沙漠化

img134

1.西部地区是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区域

西部地区12省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61.08×104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95.4%,其中西北五省和西藏、内蒙古更为突出,占92.2%。

2.土地沙漠化已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沙漠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地区为列,已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占这一地区面积的30%扩大到80年代中期的占40%、90年代的51.4%。

三、沙漠化土地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防治沙漠化公约》的定义,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带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合计66.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92%。

1.沙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1)特征之一——大部分属于较贫困地区。国家扶贫给予专项贷款的贫困县中有77.3%分布在沙漠化地区。由于贫困并伴随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人们缺少必要的财力、物力和科技手段来应付在脆弱生态环境下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与此也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人们缺少选择的机会和回旋缓冲余地,迫使人们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增加对环境的冲击,破坏其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导致生态失调及沙漠化。

img135

2002年作者(右一)在贺兰县洪广营考察

很贫困地区,人均年纯收入在250元以下。土地沙质沙漠化还在发展中的水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如宁夏的固原、海原、盐池、同心等市县。

贫困地区,人均年纯收入250~400元,土地沙质沙漠化中的内蒙古的商都等县,水蚀严重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和宁夏的彭阳、西吉、隆德等。

(2)特征之二——在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全是由于较稠密的人口。为了维持其生计,增加了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从而加大了沙质沙漠化程度。沙质沙漠化影响的地区,人口占沙漠化地区总人口的18%。

在具有沙质沙漠化的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及旱农区,人口密度100~200人/平方公里的县占14.5%,接近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人公顷);50~100、10~50人/平方公里的县分别占23.2%、6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干旱地区人为活动以绿洲为中心,人口密度高达200~400人/平方公里。

2.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根据国际专家论坛“沙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防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果的复杂相互作用”,因而被认为沙漠化乃是人为强度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后果。

3.人口增长过快是西部地区沙漠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在西部地区农牧交错的沙质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0.8%,人口密度从50年代初期的10~15人/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0~60人/平方公里,90年代71.8/平方公里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内蒙古的奈曼旗固力本花乡,近30年来已将80%的固定沙丘及丘间沙地草场开垦了一遍,造成沙质沙化从60年代占全乡土地的45.3%增加到80年代中期占78.2%,再增加到90年代中期占81.3%;贵州毕节地区的人口平均以24.8%速度增加,目前土地退殖率已达46.3%,25度~35度的坡耕地面积已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23.6%。

4.沙漠化发生的根源

可将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因素归纳为:脆弱生态环境+人为不合理活动=沙漠化。由此可见,沙漠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过程,以人为活动为诱导因素所引起环境变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四、宁夏土地沙漠化现状

宁夏沙漠化土地占全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24.3%以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盐池、灵武、陶乐的毛乌素沙地、中卫市北部的腾格里沙漠以及引黄灌区腹地的沙漠(永宁、平罗、贺兰)三个地区,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沙质沙漠化土地已达128.4万公顷。

img136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向中卫固沙林场场长张克智颁发“全球500佳”获奖证书

img137

2007年治理扎设草方格现场

1949年后,宁夏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沙质沙漠化土地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阶段(1950~1965年)。1950年在中卫腾家滩成立中卫防沙林场营造防风固沙林研究机构,以减轻日益加剧的腾格里沙漠对中卫的侵蚀危害。1951年6月,确定了“面向沙漠,沙内设点,沿沙设带,联带成网”防沙造林技术方针,建立防风固沙体系专题研究。第二阶段,缓慢阶段(1966~1977年)。营造防网固沙林面积仅为1.31万公顷。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从1978年开始,宁夏的防沙治沙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徘徊探索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在银川市成立(简称“三北局”)。宁夏全境均被列入“三北”项目建设范围,加快了宁夏沙质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即1949~1970年,沙质沙漠化土地是增加趋势,20年内增加了4.26万公顷,年平均增加0.213万公顷;70年代后加大了治理力度,加之引黄灌区扩大耕地面积,20多年沙质沙漠化土地减少6.98万公顷,年均减少0.29万公顷。

img138

“麦草方格”锁“沙龙”

五、宁夏在防沙治沙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1.八年飞播治沙试验成功

宁夏从1981年起,分别在固原、西吉、同心、盐池、灵武等五县(市、区)的16个播区连续进行了8年的飞播造林种草治沙试验,总面积达到6969.3公顷。中卫县过去人称:“风卷黄沙滚滚来,青苗渠道一夜埋,开门脚踩黄沙土,携儿带女逃黄沙”,北干渠地区和永宁县芦草洼吊庄开发区,从2000起以达到了人进沙退林草种植业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在中部沙区通过兴修水利在沙漠边缘地带建设沙漠绿洲,飞机播种造林治沙等多种有效模式开展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每年人工造林治沙0.53万公顷以上,飞播造林治沙0.67万公顷以上,封沙育林育草0.67万公顷以上,已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33.3万公顷,1995年普查,沙漠化土地面积由70年代的132.6万公顷下降到126万公顷,2000年下降142.8万公顷。

img139

2009年作者在中卫沙坡头沙漠治理“麦草方格”考察

2.防治土地沙化的典型事例

例1:彭阳县山、水、田、路、草、治理土地沙化成为宁夏推广的样板

彭阳自1983年以来,狠抓土地沙漠化治理与恢复生态。创出了“88542”治沙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拦截地表径流,可有效土地沙漠化的慢诞提高树木成活率和保障树林的生长量。走出了一条,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图为作者在中卫沙坡头扎设方格状草查看)滩综合治理,治理一条流域,建立一个基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几任书记一本经,几届县长一道令,几套班子大合唱、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了防治土地沙漠化的连续性。

彭阳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92%,年流失土壤总量约1400万吨,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高程和气候特点,北部为水保饲料林,中部为“两杏”经济林,西南部为水源涵养林创出了“山顶沙棘山桃混交、山坡桃杏缠腰、隔坡地埂苜蓿宁条”,如今,这里的沙山披上绿装,沙地变成绿洲。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绿色成片,绿草茵茵,实现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修台子,沟底穿靴子,荒沙退步子”。每年完成0.67万公顷造林,累计移动的土方达到8192立方米,修筑的水平沟长度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

例2:盐池县郝家台村沙漠变绿洲

盐池县刘窑头流域青山乡郝家台村,现在为绿色所掩盖,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曾是“四季风沙弥漫,田间青苗一夜不见,高价顾人往外运沙、沙进人退只能搬家”。那时,这里住的每家每年拿出三千元雇人往外运沙子,使这里的人几乎全部搬迁。群众说:“地脊人愁天更暗,黄沙滚滚泪也干”。1998年以来,这个村庄在周边地带营造乔木林、灌木林和经济林,在沙漠的草原上封育补播和人工种草,带子井蓄水、建塘坝和配套低压管灌,实现了“农田沙地节水灌溉。村庄渠头被绿色覆盖、沙退人进群众安兴”。刘窑头小流域三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灌草覆盖面率达85%,生态景观大为改观,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629元增加到1512元,如今“人美地美天更美,谁搬走了谁后悔”。

六、建 议

增强沙漠化防治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转换能力。

img140

草方格治理见成效

加强沙漠防治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沙漠化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沙漠化遥感与监测技术研究。

加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沙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工程的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的沙漠化防治模式的试验研究;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可更新能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