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简介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曲福田教授主持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是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曲福田教授主持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是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此项研究由北京大学姚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守英、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扬州大学钱忠好,以及此中心欧名豪、吴群、陈利根等教授共同参与完成。最终成果形成45万余字的同名专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专著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农地非农化机制与适度水平分析;第三章,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质量变化;第四章,农民非农就业、人口迁移与农地制度变迁;第五章,征地制度改革与农民权益保障;第六章,土地资本化及其市场机制;第七章,农地价格扭曲及其矫正;第八章,农地保护的规制研究;第九章,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建设。

二、基本内容

此书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出发,在准确把握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特征和农村土地问题主要矛盾基础上,以适度农地非农化、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政策目标,系统研究了中国土地非农化的运行机制和生态影响、土地制度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农村土地法律体系建设等问题。在理论上,将农地非农化划分为代价性损失和过度性损失两种形态,揭示了过度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农地非农化机制及影响分析基础上,确定了中国未来十年农地非农化的适度水平;探索了包括农地承包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纠正土地利用中的市场失灵,提出了农地社会成本定价体系和提高农地规制效率的途径;基于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本质要求,提出了农村土地法律体系,并就农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征用、农地管制等重点法律问题,提出了具体立法建议。

三、主要创新

(1)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了“目标—机制—调控—法律”的逻辑关系和研究主线。围绕解决耕地过度损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土地政策目标。在分析农地非农化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土地管理机制创新的方向,并将其反应在法律层面上。

(2)系统探索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规律,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提出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失灵、两类损失”的理论命题,是该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发展了转型期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分析框架。耕地损失与经济发展呈库茨涅茨曲线规律、政府和市场的替代程度决定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选择等观点具有创新性;提出了将生态和社会价值纳入农地定价、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治理有效耦合提高土地配置效率等有重要价值的政策建议。

(3)形成了多学科结合的研究体系和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系统方法论。此研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来系统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农村土地问题,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和改善土地利益公平这一目标得到贯通和融合。经济计量模型在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更广泛应用,典型调查、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的恰当应用,使农村土地问题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和科学,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和系统。

四、社会影响

(1)此项目成果产出效果明显,在期刊上发表论文115篇,其中CSSCI论文66篇,CSCD论文50余篇;共培养研究生10余名,形成博士学位论文7篇。此项目所归纳的政策建议已对国家农村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产生直接影响。以该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了5篇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稿件送中央领导参阅,其中3篇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部分研究成果被国土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采纳。

(2)此研究提出的农地非农化“两种失灵、两类损失”理论命题,为研究一般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和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目标—机制—调控—法律”的逻辑关系和研究主线,拓宽了土地问题研究思路,极大丰富了土地经济与政策的研究内容;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方法开辟了土地问题研究的新领域,也将推动土地生态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估价学等新兴或分支学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