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群体空间分布及其组群关系

城镇群体空间分布及其组群关系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资源开发的需求发展交通,因交通发展改变区位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这是乌江流域城镇从三线建设时期以来的大致发展模式。数据表明,乌江干流沿江城镇分布较少,且沿江城镇的规模较小。这是由乌江流域矿藏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三线建设布局的遗留问题造成的,此处以六盘水矿区为例说明。乌江流域目前的城镇组群关系是与较低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及重点城镇的发展水平相吻合的。

3.3.4 城镇群体空间分布及其组群关系

1)能矿资源、陆路交通、城镇分布三位一体

因资源开发的需求发展交通,因交通发展改变区位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这是乌江流域城镇从三线建设时期以来的大致发展模式。乌江流域的陆路交通干线是在开发西部地区能矿资源的历史要求下建成的,至今已形成了乌江流域的资源、交通、城镇分布三位一体的特征:交通干线串联起各能矿资源基地,而城镇则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乌江流域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城镇,以及其他一些重点城镇和规模较大的镇位于区内各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以及各条国道线路的节点上,因此,陆路交通干线的城镇密度与联结度远大于其他地区。一些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小城镇分布也相对较密。相比之下,位于纯农业区的小城镇规模一般较小,反映出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与城镇发展滞后的特征。

2)乌江干流沿江城镇分布稀少且规模较小

对乌江干流沿岸城镇分布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3.3。

表3.3 乌江干流沿岸城镇分布情况

img74

数据表明,乌江干流沿江城镇分布较少,且沿江城镇的规模较小。即使去除不能通航的465km线路对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地区仅分布十余座人口小于0.2万人的城镇),在其余572km机动船通航线路当中,沿岸城镇仅24座,其中县(区)级城市仅5座,且全部分布在乌江下游,城镇人口普遍在6万人以内(涪陵区例外);人口大于0.5万人的建制镇仅5座,多在0.5万~2万人之间,其余建制镇人口在0.2万以下的居多。

3)工矿城镇规模较小,分布较分散

这是由乌江流域矿藏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三线建设布局的遗留问题造成的,此处以六盘水矿区为例说明。六盘水市煤田煤层呈条带状展布,多数煤层构造地质复杂,断层多,地形起伏,交通不便,因此,煤矿井型较小,居民点大多数依附矿井建设,造成了城镇居民点规模小而分散。另外,在过去的建设中城镇职能理解单一,各项重点设施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如六盘水市曾规划将水城电厂布置在距矿井较远的山沟里,形成只有千余人的工人村,而附近汪家寨的人口也只有万余人,规模小而分散,造成了生活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建设的弊端,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38]

4)地域城镇之间的组群关系较弱

顾朝林教授曾经提出:“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由各种类型的城市组成一系列有机结合的城市组群,再由各城市组群共同构造分区(城市经济区)的亚系职能有机体,最后再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将各亚系功能相互联系,组织协调成为一个完整的城镇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全国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39]据此可以认为,城镇组群是跨越单个城市职能,建构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一个完整的城镇有机整体的第一步。地域城镇组群关系的发展状况,实质上是地域城镇化进程的一项客观反映,只有该区域各城镇具备了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才能够朝城镇组群、亚系发展,直至形成有机的区域城镇体系。

乌江流域目前的城镇组群关系是与较低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及重点城镇的发展水平相吻合的。大部分城镇尚处于城镇化加速进程之前的准备阶段,城镇之间,尤其是同等等级结构之间的城镇联系度较弱;而跨等级之间的城镇尚存在着“大城市”这一结构环节的缺失。大部分城镇作为相对单纯的乡村腹地之发展极核的功能正在分化,但在区域职能结构中普遍存在着“职能同构”的现象,彼此之间对发展资源的竞争关系往往大于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目前大多数城镇的职能仍是以传统的商贸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虽然有许多城镇提出了发展城镇旅游职能的思路,但除了结合特色能矿资源的工矿型城镇外,真正有特点且能够成为互补类型的职能组合结构很少见)。

img75

图3.22 乌江流域城镇组群的规模结构现状

因此,当前乌江流域城镇组群形态仅出现于区内极个别的特大城市外围,如贵阳市外围小城镇发展迅速,体现了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小城镇依托大城市圈层发展的特点;遵义市作为乌江流域另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空间极核,其外围城镇组群的关系正在形成和加强;而涪陵区虽位于乌江流域与长江干流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地理区位,也是重庆市致力培育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但目前尚处于重庆直辖市的外围城镇组群中,受重庆市的发展带动,其经济辐射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该区的山地地形也不利于实现自身的、影响范围更大的城镇组群体系建设,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带动乌江下游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城镇组群发展的可能性(图3.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