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际上通行以支付意愿作为指标来衡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利用价值正像它听起来那样,是对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它表达了人们利用这种价值的WTP。常见的有替代动机和替代价值、利他主义动机和利他主义价值以及遗产动机和遗产价值等等。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能给社会带来多种效益,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同样具有这种无价格和非市场价值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多样性价值在空间上的流动。

5.3.2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1)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被认为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所谓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就应该是“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实际上它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所提供的经济价值很相似,只是它更强调了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各个层次的作用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属于公共所有物,不存在市场交换和市场价值。可是为什么要从经济角度,并用货币来表示其价值呢?主要有两点原因:①货币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效用、福利和价值的标尺,它便于公众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且使政府在制定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政策时,能够将其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②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经营成本是用货币来表达的。

从概念上讲,自然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包括了它的可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可利用价值可以被进一步分成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可选择价值,即可能的利用价值。非利用价值在定义上还有些歧义,一般认为可分为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目前,国际上通行以支付意愿(WTP)作为指标来衡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利用价值正像它听起来那样,是对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它表达了人们利用这种价值的WTP。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分为三类,其中直接利用价值是人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货币来获得某种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所形成的价值,比如中药材等;间接利用价值通常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所提供的效益,人们会愿意为在林中游憩等一类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间接利用而支付一定的货币,从而形成了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而可选择价值是个人为维护将来一天对财产可能的利用的支付意愿,它有些像保险价值,常常介于可利用价值与非利用价值之间。

因为非利用价值是一种模糊的和难以表达清楚的经济价值,因此常常从动机的角度来描述它。常见的有替代动机和替代价值(替代消费是通过想象来体验或享受别人对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消费,替代动机是指人们对替代消费的WTP,由此产生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替代价值)、利他主义动机和利他主义价值(利他主义是指为他人和生物着想,人们由于为他人和生物着想的WTP是利他主义动机,生物多样性的效益由此产生的价值是利他主义价值)以及遗产动机和遗产价值(人们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利用生物多样性效益的WTP)等等。

2)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特点

(1)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不通过市场交换,某一经济主体受到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影响,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能给社会带来多种效益,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作为环境财产的外部价值上,而不是表现在作为产业的内部价值上。

(2)公共所有性

不通过市场交换而用以满足公共需求的财产或服务产品被称为公共所有物。公共所有物的两大特点是非涉他性和非排他性,而且不能在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同样具有这种无价格和非市场价值的特性。

(3)社会资本性

生物资源在作为生产资本运作过程中,同时发挥公共效能。以森林为例,它是森林所有者从事林业经营活动的个体资本,森林在实现其作为生产资本效能的过程(林业生产过程)中,同时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公益效能,这些公益效能都表明森林具有社会资本性。

(4)空间流动性

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一些利益,它们的使用价值往往不能就地实现,可能会通过某种通道在空间流动,到达一个具备适当外部条件的地区,实现其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多样性价值在空间上的流动。

生物多样性价值在空间上的流动有着其内因和外因。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价值在其有效实现前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在空间上流动的过程也常常是其积累的过程,比如各个森林系统所流出的溪流要在流动中汇集成河流,这是内因。由于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可利用价值许多是间接的,如果要获得这种间接的价值就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样外部所提供的转化机制就十分必要了。人们为了利用这部分价值就一定要提供将潜在的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条件,比如为了利用河流量,就必须建造水电站。通常外部提供的实现转化的设施与价值的源存在着空间差,这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价值在空间流动的外因。

3)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其经济价值的关系

地球出现生命到现在,物种灭绝过程是始终存在的,现在的几百万个物种是曾生存过的几十亿个物种的幸存者。地质时期的物种灭绝是自然过程引起的,而今天,人类活动无疑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据粗略估计,物种灭绝的平均“背景速率”是:每一个世纪有90个脊椎动物种灭绝,每27年有一个植物种灭绝,在过去的一两百年中,由于人类活动,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尤其在海岛和热带森林地区。

由于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被迅速破坏,因此大多数专家得出结论,在今后20~30年内,地球上物种的四分之一将处于严重的灭绝危险中。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特别是热带雨林植被被大量破坏,必会大大改变碳、氮等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布,使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遭到破坏,从而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热带雨林遭破坏是当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国家专门签署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它和另一项早一个月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当前国际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两项公约。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同社会之间在生物多样性的使用和保护成本及利益上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个人成本与利益只关注那些环境的即时使用者看得见的损失和获取,如农民、工业家和消费者;而社会成本与利益所关注的是与社会相关的损失和获取的增长。社会与个人的利益通常并不一致。某些对个人有益的东西将侵害社会利益。有些时候,对于那些对社会和个人均有益的东西,个人却认为没有任何体制可以为自己捕获这种“全局价值”。所以,从这种个人(农民、工业家和消费者)的观点出发,就要毁坏生物多样性。但是,从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就要寻求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为什么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会相悖呢?第一,自由运行的市场是建立在狭隘的自我利益上的。上游的污染者并不去考虑他强加给河流下游使用者的成本——外部不经济性,这就是“市场的失误”。第二,政府有干涉市场的习惯,他们这样做可能出于最良好的愿望,可不幸的是许多干涉是与环境利益相悖的,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在服务于某些社会目的,这就是“干涉的失误”。第三,许多保护行动所得到的是所谓“全局利益”,如果一个地区从其所实施的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得不到利益,它将不再对照顾那些生物资源有兴趣,由此出现了“全局占有的失误”。

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空间流动性是造成所谓“全局占有的失误”的重要原因。生活在森林周围的居民,尽管他们拥有森林却无法获得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涵养水源,调节河流量的利益,他们为维护森林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用于森林保护的付出和由此失去的发展机会,通常得不到补偿,而导致了资源拥有地区的居民相对与绝对贫困化。

市场的失误、干涉的失误和全局占有的失误通常是相互交织和互为因果的,它们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有理由说:正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身在其中地位认识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