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开放前相关性分析及规律研究

改革开放前相关性分析及规律研究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国以后,天津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6]。建国以后,天津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继续呈蔓延方式,在旧市区的外围形成大片新建成区(新市区)。在扩展方向上,为少占海河下游的高产园田,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向北部高地发展。1977年底天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0.89平方千米[17]。至此,同心圆式空间结构已基本形成。

4.3.1 改革开放前相关性分析及规律研究

建国以后,天津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6]。从国民生产总值构成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从1949年的36.36%上升到1978年的69.61%,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从40.54%下降到24.31%。同样,在业人口构成中工业人口所占比例从30.78%上升为51.71%,而交通邮电、商饮服(即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及金融业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从12.93%、33.02%和1.91%下降为5.83%、12.87%和0.39%。

建国以后,天津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继续呈蔓延方式,在旧市区(解放前建成区)的外围形成大片新建成区(新市区)。1952年在紧靠旧市区边缘地区规划建设了中山门、王串场、西南楼、吴家窑、丁字沽、唐家口、佟楼等7个工人新村。“一五”时期将城市交通干道系统规划为“3环18射”的环形放射形态(尽管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完全实现,但原网络格状系统已被打破),同时,工业合理布局问题开始在规划中得到反映,如在东南郊新开辟了重工业区,但城市空间结构的总体框架尚未发生变化(见图4-15)。“二五”时期为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按照“大分散、小集中、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心区外围新辟10个工业区,同时设置了十几个与工业区规模相适应的生活居住区,形成分散集团式布局。在扩展方向上,为少占海河下游的高产园田,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向北部高地发展。1966年后,城市向外扩展幅度不大,进入内向填充时期,逐步发展了9个比较集中的独立工业地段,基本形成工业环形包围城市的局面(只有西南部无工业区设置)。1977年底天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0.89平方千米[17]

旧市区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外围工业区的建设,混杂于居民区中的一些工厂逐步外迁,同时,为解决就业问题,相应建设了一些街道小工厂。文化大革命时期,原有街道小厂都升级建厂,原地又出现了更多的小厂,即使是位于“五大道”的一些高级住宅也被街道工厂占用,甚至还搞起化工生产[18]。工业与居住混杂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改变,且原南(租界)北(华界)间差异也逐步缩小,为解决旧市区的工业布局混乱状况,20世纪70年代划定了20处工业街坊(均在内环线以外),但仍有一些孤立厂点散布于居民区中,只有西南部为全市的科研文教中心,无工业街坊。中心部位(内环以内)工业也很少,只有孤立小厂分布(见图4-16)。

商业发展变化不大,仍集中在市中心区劝业场和平路一带,但商业网点数目明显减少。如1957年中心市区工商业零售点有57215个,到1978年只剩下7220个[19]。金融业也处于萎缩态势,解放北路(原中街)的一些金融大楼被政府机关相继占据,全市的政治中心与商业中心在空间上靠近,市中心区成为全市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与国外CBD相比,商务功能不显著,居住占很大比例。不过,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重合却减少了原城区间的内部分异,促成了单中心环形结构的出现。

至此,同心圆式空间结构已基本形成。核心为商业、居住混合区;中间地带为居住、工业混合地带,在其西南部为科研教育、居住区;外部为工业、居住地区。

img58

图4-15 20世纪50年代天津市区结构

资料来源:鲍觉民,等.天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63.

img59

图4-16 天津市区工业区与工业街坊分布示意

资料来源:马玫.天津城市、产业、人口发展研究[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