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配气相位及气门调整

配气相位及气门调整

时间:2022-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配气相位是否准确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有很大的影响。配气相位的准确与否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技术状况有关。配气相位失准,一般应检查凸轮轴的磨损情况、气门传动组和气门组的配合情况。在汽车的维护与修理中,发动机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内容。气门间隙必须在该气门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调整。因此,气门间隙必须按规定标准调整。

任务三 配气相位及气门调整

任务目标

1.掌握配气相位与气门间隙的概念;

2.了解气门间隙的作用;

3.掌握气门间隙调整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对可调气门间隙进行熟练调整。

必备知识

1.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是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开启延续时间,通常用环形图表示,即配气相位图,如图3-38所示。

img214

图3-38 配气相位图

1)配气相位

配气相位是否准确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有很大的影响。配气相位不准,会导致进气不充分、排气不顺畅,将影响混合气的形成品质,造成燃烧不完全,使发动机的动力性下降,燃料消耗量增加,排放污染物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将大大增加。

从配气相位图上可以看出活塞从上止点移到下止点的进气过程中,进气门会提前开启(α)和延迟关闭(β)。当发动机做功完毕后,活塞从下止点移到上止点的排气过程中,排气门会提前开启(γ)和延迟关闭(δ)。

α:进气提前角一般α=10°~30°β:进气延迟角一般β=40°~80°

γ:排气提前角一般γ=40°~80°δ:排气延迟角一般δ=10°~30°

(1)进气提前角α10°~30°

①定义:曲轴转到离曲拐的上止点位置还差一个角度。

②作用:提前打开进气门。

(2)进气迟后角β40°~80°

①定义:曲轴转到超过曲拐下止点位置以后一个角度。

②作用:进气门延迟关闭。

(3)排气提前角γ40°~80°

①定义:从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曲轴转过的角度。

②作用:自行放气。

(4)排气迟后角δ10°~30°

①定义:活塞越过上止点后,排气门才关闭的一个延迟角。

②作用:充分排气。

2)气门重叠

定义:由于进气门在上止点前即开启,而排气门在上止点后才关闭,这就出现了在一段时间内排气门和进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重叠角的大小问题:

如果气门重叠角过大,当汽油机小负荷运转、进气管内压力很低时,就可能出现废气倒流,进气量减少。

实际配气相位和理论上的配气相位相差很大,实际配气相位,就是要气门早开晚关,主要是为了满足进气充足、排气干净的要求。但实际中,究竟气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最好呢?这主要根据各种车型,经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由凸轮轴的形状、位置及配气机构来保证。

配气相位的准确与否与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技术状况有关。配气相位失准,一般应检查凸轮轴的磨损情况、气门传动组和气门组的配合情况。可视情况进行更换机件或调整。

2.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通常是发动机处于冷态时,气门完全关闭(凸轮的凸起部分不顶挺柱),在气门脚及其传动机构中留有适当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这一预留间隙称为气门间隙,如图3-39所示。一般排气门的气门间隙要略大于进气门的气门间隙。

img215

图3-39 气门间隙(右图液压挺柱式无间隙)

不同机型,气门间隙的大小不同,根据实验确定,一般冷态时,排气门间隙大于进气门间隙,进气门间隙约为0.25~0.3mm,排气门间隙约为0.3~0.35mm。

气门间隙过大的危害:进、排气门开启迟后,缩短了进排气时间,降低了气门的开启高度,改变了正常的配气相位,使发动机因进气不足,排气不净而功率下降,此外,还使配气机构零件的撞击增加,磨损加快。

气门间隙过小的危害:发动机工作后,零件受热膨胀,将气门推开,使气门关闭不严,造成漏气,功率下降,并使气门的密封表面严重积碳或烧坏,甚至气门撞击活塞。

采用液压挺柱的配气机构不需要留气门间隙。

知识链接

在汽车的维护与修理中,发动机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内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配气机构零件的磨损或松动,或是气门在工作时因温度升高而膨胀都会导致原有气门间隙的变化。除了采用液力挺柱式(其液力挺柱的长度能通过油压进行自动调整,可随时补偿气门的热膨胀量)气门机构的发动机(如桑塔纳、捷达、奥迪100、北京切诺基213等轿车)不需要调整气门间隙以外,其他发动机一般行驶1万公里左右进行二级维护时,应检查和调整气门间隙,使之符合技术要求。

气门间隙调整的注意事项:

气门间隙必须在该气门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调整。这点非常关键,否则气门间隙调整是不准确的。不同的汽车生产厂家对气门间隙的调整一般都有具体的规定和不同的技术要求,如是否在冷态或热态下调整、调整的间隙值应多大等。大多数汽车是在冷态(即冷车)调整的。但也有部分汽车要求在热态(即热车,水温达正常工作温度后)调整:如东风EQ1090发动机。还有部分汽车在冷态、热态时均可进行调整,但要求调整的气门间隙值有所不同,例如解放CA1091汽油机、黄河JN1140发动机等。

任务实施

1.考核标准

img216

(续表)

img217

2.相关设备

东风发动机,解放CA6102发动机,一字起、扳手等相关拆装工具。

3.注意事项

(1)合理使用工、量具及实训设备。

(2)严格遵守实训步骤,进行拆装作业时,必须按正确的顺序和合理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造成零件的人为损坏。

(3)找到正时标记,正确判断1缸的压缩上止点。

(4)调好气门间隙后要锁紧螺母,并要复检。

4.实施步骤

除装有液压气门挺柱配气机构的发动机(如桑塔纳、捷达轿车)外,在普通发动机气门传动机构中都留有一定的气门间隙,以防机件因热胀冷缩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如果气门间隙过大,不但影响发动机动力性而且出现噪音(气门响);如果气门间隙过小,会使气门关闭不严,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还有可能造成配气机构的机件工作面烧蚀损坏。因此,气门间隙必须按规定标准调整。

在调整气门间隙作业前,应先查阅维修手册,查出所维护发动机的气门间隙,同时应注意所给出的间隙值是冷车还是热车状态值,以保证调整正确。

调整步骤如下:

(1)拆下气缸盖罩

拆下气缸盖罩的固定螺钉,小心取下气缸盖罩。注意不要损坏气缸盖罩耐油橡胶衬垫。用抹布擦净气门及摇臂轴上的油污,以方便气门调整作业。

(2)找到一缸上止点

用手柄转动曲轴或撬动飞轮,使一缸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此时从气门处看,一缸的气门应都处于关闭的状态。如果一缸的气门不全是关闭状态,说明一缸活塞在排气上止点位置,应再转动曲轴360°,使一缸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

(3)确定各缸处于压缩上止点的方法

根据发动机构造原理我们知道,各缸处于压缩上止点时,该缸的气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以打开分电器盖并确定各缸高压分线的位置,摇转曲轴,当分火头指向该缸分线位置时,触点张开的瞬间位置,则该缸处于压缩行程的上止点位置。这样便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各缸压缩上止点的位置,方便地调整气门。

(4)测量气门间隙

选出符合规格的厚薄规插入气门杆与气门摇臂之间,稍微拉动厚薄规,如有轻微的阻力,表示间隙正确,如图3-40所示。

为了确定间隙是否正常,可以找出比规定值大一号的厚薄规(例如规定值为0.20mm时,用0.25mm)插入气门间隙,此时,厚薄规应无法插入,再用小一号的厚薄规,应可以顺利插入气门间隙中,如果符合上述要求,气门间隙正常。

如果上述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表示气门间隙不正常,必须进行调整。

img218

图3-40 测量气门间隙

img219

图3-41 调整气门间隙

(5)调整气门间隙

首先松开气门调整螺钉的固定螺母,把规定厚度的厚薄规插入气门间隙处,一手抽拉厚薄规,一手转动调整螺钉,直到厚薄规稍微受到阻力为止,如图3-41所示。

调整妥当之后,厚薄规插到气门间隙中央,调整螺钉保持不动,拧紧固定螺母锁紧调整螺钉。锁好螺钉后,再用厚薄规重新测量气门间隙,因为可能在锁紧时无意转动了调整螺钉,使气门间隙改变。如果气门间隙改变,应重新调整到正确为止,如表2-4所示。

①两次调整法

根据配气机构构造原理,我们知道,进、排气门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按点火顺序和进、排气门排列顺序,使一缸位于压缩上止点,可以检查调整一半数量的气门间隙;然后转动曲轴一周,使四缸位于压缩上止点位置,再调整剩余的气门间隙。

表2-4 气门间隙调整顺序

img220

②逐缸调整法

由于发动机气门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因此,记忆进、排气门的顺序比较困难。也可按发动机的点火顺序逐缸调整气门间隙。为了能准确调整气门间隙,可用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利用分电器分火头的指向,逐缸调整气门间隙。

(6)装复检查

①当气门间隙全部调整好了以后,应再用厚薄规逐缸检查一遍,如有不合格的间隙,一定要调整到正确为止。待全部气门间隙都正确后,再检查一下所有的固定螺钉是否已锁紧。

②装复气缸盖罩

气门间隙调整完毕后,用抹布擦净衬垫、气缸盖罩和缸盖的结合面。然后小心地将气缸盖罩放置于缸盖上,对准螺栓孔并固定。

装复其他配件,启动发动机进行检验,查看是否有气门响声或运转不平稳的现象。如果有气门响声或运转不平稳现象,说明气门间隙需要再调整。初次调整气门,容易出现上述现象。因此,必须认真操作,避免返工。

任务报告

理论习题

1.为什么要预留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过大、过小为什么都不好?

2.气门为什么要早开迟闭?

3.配气相位如何影响到发动机工作效率?

4.配气相位是由什么确定的?

实训报告

实训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人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设备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过程、步骤、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成果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训体会或实训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评价

img221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学生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