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疆锡伯族人的西迁精神

新疆锡伯族人的西迁精神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说明锡伯族是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民族,这是锡伯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在一定的历史事件影响下形成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中最为优秀的品质,而锡伯族的西迁历程形成了新疆锡伯民族稳定的西迁精神。西迁锡伯族强烈的生存意识,支撑了其不屈于命运的顽强抗争,是一个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最充分的体现。
坚忍不拔_中国民族学·第12辑

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民族(ethnicity)或民族群体(ethnic group)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个人身份特征之一。(3)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而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意识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集团都有其发展的轨迹,有其现实的、历史的坐标,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交往方式、动员方式等相联系,总是处在一定的族际关系、集团关系、国家关系、国际关系之中。(4)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一定的民族特征产生、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但是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内在不平衡,即在自然环境、族际关系以及民族内部结构等多种变量的制约下,同一民族其内部各组成部分或支系之间的演化速率、发展取向以及民族及其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所做出的生态适应与选择等往往不尽相同。(5)

民族迁徙是人类历史上发生较为频繁的一种社会行为,尤其是对于一些民族交流活跃的地区来说更是如此。(6)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锡伯民族的西迁,一个当时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以五分之一的人口从祖国的最东部到最西部的民族大迁徙,是一种高扬着保卫祖国西北边疆、崇高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悲壮主旋律。“在一次民族大迁移里,从这种静止状态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风暴般的大变动对于任何社会生活都自然会产生一种爆炸性的影响”(7)。迁徙民族面临生存环境的改变,要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对一个民族来说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面临对新环境重新适应的过程。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的诸多因素,生活在新疆锡伯族人把锡伯族固有的语言、文字、习俗、宗教、饮食、服饰、体育、教育以及各种传统文化保留并发展到今天。二百多年来,移驻新疆的锡伯人经历了多次战争和自然灾难,用几代人的血泪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统一,锡伯族的西迁锻造出新疆锡伯族的西迁精神。

作为戍守祖国边防的锡伯官兵,他们远离自己热爱的一方故土,背负着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使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建立新的家园,开始全新的生活。这说明锡伯族是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民族,这是锡伯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在一定的历史事件影响下形成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中最为优秀的品质,而锡伯族的西迁历程形成了新疆锡伯民族稳定的西迁精神。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在准噶尔退出后的防务空虚,从盛京(沈阳)等处抽调锡伯族官兵奔赴伊犁驻防。西迁中,清政府配给官兵有限的口粮,在断粮的时候,就以野菜充饥,但整个西迁的锡伯族军民并没有减员,3000多锡伯族军民扶老携幼,乘着牛车、马车,离开了自己生活半个多世纪的——盛京(沈阳),夏战酷暑,冬战严寒,还要与疾病和饥饿作斗争,经过一年多漫长跋涉,翻山越岭,跨越草木已经枯黄的蒙古草原,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西迁的锡伯族军民抵达伊犁境内,总人数为5050人(包括路上逃亡和少量外族人众)。(8)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锡伯族官兵在清政府的安排下,渡过伊犁河,到南岸驻扎定居。最终到达戍守之地——伊犁河南岸。但西迁后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是人类史上经过长途迁徙所发生的奇迹,只有经历命运坎坷的民族才能感悟到生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的意义。西迁锡伯族强烈的生存意识,支撑了其不屈于命运的顽强抗争,是一个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最充分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