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勘测设计特点与措施

勘测设计特点与措施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昆铁路创水平的目标定位,促使勘测设计人员在总结建国以来山区铁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设计思想的创新。艰险山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大能力的要求,决定了南昆铁路的选线难度。桥梁工程设计以突破高墩、大跨及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部结构新技术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科研,为南昆铁路选线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第二节 勘测设计特点与措施

一、勘测设计特点

(一)南昆铁路是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山区铁路

南昆铁路在地势上跨越了不同高度的两个阶梯,即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经盆地与高原斜坡地带的黔桂山地,上升到海拔1000~2200米的云贵高原;其间有8次大的起伏,全线最高点白土山隧道海拔2 088米;因高原台地上升,沟谷深切,河流侵蚀严重,是一条典型的艰险山区铁路。

南昆铁路经过广西山字型、云南山字型、南岭巨型复杂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川滇经向构造带,地层褶曲、断裂发育,主干断裂挤压力强、规模大,岩体破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地质灾害种类繁多,覆盖面大,包括岩溶及地面塌陷、膨胀岩、膨胀土、泥石流、滑坡、崩坍、岩堆、错落、软土、危岩落石、隧道水害、高瓦斯煤系地层、高烈度地震等,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

在险峻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必然艰巨浩大,加上建成具有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目标,决定了勘测设计的高难度。如:全线有四座特殊结构的大桥(以下简称“四桥”),包括我国首座铁路平弯桥,还要用专用移动支架建造预应力混凝土56米箱型梁;全线有当时我国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又有极其危险的高瓦斯隧道,有的隧道还要通过岩溶、软岩、膨胀岩、高烈度地震区和浅埋滑坡地段等;全线路基地段共长632.208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70.3%。由于地形陡峭,地质灾害繁多,路基工程处理的地段长,难度大,因此开展了滑坡处理、高边坡支护、特殊岩土处理等多项结合工程的科研试验,勘测设计中研究和应用了一批创新结构及新型支挡技术。

(二)测绘勘探中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应用

在测绘技术方面,由于广泛应用新的技术,实现了平面、高程测量的自动化、程序化。

1.引进了DI10、全站仪、GPS定位系统等先进测绘仪器应用于线路测量及长隧、高桥等重点工程的精密测量,加快了进度,缩短了流程,提高了质量,为后来外业测量广泛应用新一代的先进仪器打下了基础。

2.广泛推广应用航测技术,采用区域网布设外控点,减少原来航线网布点的控测工作量;利用卫星图片,判读地质、地貌、地物;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算加密,绘制1/1 000地形图,满足枢纽设计的需要,为大面积的选线及工点设计提供高质量、宽幅度的地形图。

3.对地形险峻的重点工程,采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如对清水河大桥,快速、经济、安全收集了设计资料,解决了陡峻山区大比例尺工点地形测绘的困难。

4.外业测量计算工作,广泛使用微机,提高计算的精度和测量速度,为后来的勘测设计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5.在地质勘察方面,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地质综合勘探技术、地质灾害勘探测试新技术、前方不良地质物探预报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多种勘探手段的相互印证为手段,努力提高了地质勘探资料的准确性,取得了《提高物探探测地下洞穴的应用效果》等多项较突出的成果。

(三)设计思想的创新

南昆铁路创水平的目标定位,促使勘测设计人员在总结建国以来山区铁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设计思想的创新。

1.主要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根据国家财力、整体科学水平等综合因素,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选定的。山区铁路过去普遍采用陡坡、小半径、小运能的技术标准。南昆铁路根据铁道部进行大能力方案研究的要求,更新思路,选用了坡缓、大半径、大能力的技术标准。

2.运输组织设计

在“大能力”的设计思想指导下,针对南昆铁路设计客运量相对较小、货运量相对较大,以及山区铁路增建第二线比较困难的特点,设计在保证近、远期旅客列车对数要求的前提下,按“提高货物列车牵引重量、适当增加行车密度(单线42~48对)”的原则,预留了远期开行旅客列车6~8对,货物列车牵引重量4 800吨,年输送能力不小于3 000万吨的单线大能力运输条件。开创了在西南山区铁路设计中,实现单线大能力运输的先例。

3.线路选线

艰险山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大能力的要求,决定了南昆铁路的选线难度。但高质量、宽幅度的航测地形图为实现大面积的选线创造了条件。在大方案确定后,又从面到线,反复比选,不断优化,绕避了大量岩溶、膨胀岩、膨胀土、高烈度地震、煤系地层等地质病害区,即使在线路无法绕避而必须穿越的地质病害地段,也使病害的治理减少到最低程度。选线时既考虑了照顾沿线城镇的发展,又结合了沿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选线设计突破了山区选线的习惯思维,采用了高墩、大跨、新结构桥梁跨越河谷,长隧穿越高山;突破沿河选线的常规,充分利用高原台地;突破了半径小、坡度陡、能力小的模式,采用大半径、缓坡度、大能力,实现了铁路选线技术的创新。

4.工程设计

路基工程设计,以确保路基的稳定为前提,积极开展科研、试验,提出了“信息施工”、“分层稳定和坡脚预加固”等路基设计新概念,开发了以《破碎软弱岩质路堑高边坡防护支挡技术》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取得了山区铁路路基加固防护工程设计的系列成果。突破现行《规范》中支挡结构的高度限制,采用锚拉式桩板墙和新型拉筋材料等新结构、新材料,修建了高24米的桩板墙与高11米的加筋挡土墙。

桥梁工程设计以突破高墩、大跨及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部结构新技术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科研,为南昆铁路选线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取得了以“四桥”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成果,确保了“线路短、工程小、结构新、维修少”目标的实现。设计了我国首座铁路平弯桥——板其2号大桥,我国当时最高的铁路桥——清水河大桥,我国第一座高墩V形支撑铁路桥——八渡南盘江大桥,我国当时第一座双薄壁横联高墩铁路桥——喜旧溪大桥,我国首次用专用移动支架建造56米中等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箱形简支梁桥等。标志着南昆铁路桥梁设计水平整体上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山区铁路选线提供了自由度

对铁路长隧道快速施工配套技术和隧道施工防灾技术的试验研究,在南昆铁路隧道工程设计中,采用了一批创新技术成果,对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如:家竹箐隧道穿越深埋的煤系地层,瓦斯压力(最大1.58兆帕)、吨煤瓦斯含量(最大19.7立方米)均为国内铁路隧道之冠,集高瓦斯、大变形、大涌水于一身,对其综合治理取得成功;在Ⅸ度地震区,设计了浅埋、大跨(双线)、新结构的隧道,采用“中壁分隔法”施工新技术和钢纤混凝土等抗震材料,开拓了在高烈度地震区广阔应用的前景。

5.站场与运营设备

站场与运营设备设计贯彻了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提高运能为中心,确保安全为前提的原则,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先进设备,实现了车站作业现代化,大型车站自动化,驼峰自动化,信息处理、作业管理计算机化。以枢纽自动化为中心,进行了机务、车辆主要设备和安全运营设备配套设计,适应了实行长交路(最长520公里)、轮乘制、集中修的需要。

全线通信、信号设计,应用了自行研发的小综合通信光缆、SDH155+PDH三次群技术和光纤数字同步传输系统,以及区段信号设备监督、监测系统,信号微机联锁、机车遥控操作、溜放自控等新设备、新技术,实现了调度及信号显示的自动控制。

站房设计,在设计竞赛的基础上,结合沿线特点,实现了客运站房一站一景;通过试验,探索了地震区的房屋结构;对主要生产房屋配置了必要的暖通及卫生设备。同时加强了给排水与环境保护设计,实现站站有自来水供应,污水均能作处理。环境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实现了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对特殊敏感点,进行了专题科研,在建设中得以实施。

铁路电气化设计在高起点上起步,采用自行研制的牵引变电所微机保护及监控综合自动化装置、站场接触网开关微机集中监控装置等先进设备,实现了“高可靠、少维修、上台阶”的要求。按远期运量及缓开站全部开放后的运输要求,配设了远期缓开站全部开放后仍能实现上、下行牵引3 900吨的牵引供电能力。

(四)强化现场设计和配合施工

在南昆铁路勘测设计和工程建设期间,铁二院各级领导、专家、设计负责人不断地深入现场,开展现场办公,不断优化设计和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铁二院在兴义设立现场指挥部,在全线设17个综合性配合施工组(含站后),铁一院、隧道局设计院也各设置现场机构配合施工。他们常驻施工现场及时进行补充勘探,开展现场设计,办理变更设计,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设。

铁二院三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和铁一院南盘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都始终坚持在工地,积极开展科研攻关,组织现场设计和施工,使“四桥”圆满建成。

二、设计工作措施

(一)完成的勘测设计工作量

全线正线总长度为899.68公里,设计先后做了8个线路走向方案,总长约1.1×104公里,为正线总长度的12倍。完成初测及初步设计为2967公里及3085公里,分别为正线总长度的3.3及3.4倍。完成地质钻探约1.783×105米(含配合施工补充钻探4.98×104米),为一般4.5级困难地形的3~4倍。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开展勘测设计工作以来,全线共投入直接生产工日172万个,含前期勘测设计89万个,后期勘测设计及配合施工93万个。

各专业完成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工作量为:线路正线长899.68公里(含:正线铺轨888.40公里、站线铺轨337.03公里);路基工程地段总长632.21公里,为正线长的70.3%(含:复杂路基工点1200余处);桥梁466座,72.08公里(含4座招标桥),涵洞2623座、62445横长米;隧道262座,195.39公里(含:明洞9座、三线隧道1座155米、双线隧道3座840米);车站95个(其中:客运站2个,编组站2个,区段站2个,中间站89个);牵引变电所18个,接触网架设1 303.53条千米;给水站64个;通信站14个;信号站66个;电力线路1 804.97条千米;各类生产生活房屋1 483幢、787 578平方米。

此外,对机车、车辆设施也完成了相应的设计。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确保定测任务完成

1991年6月10日,铁二院的党、政、工、团联合发出了“大干200天,为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确保南昆线施工”的紧急号召,9月中旬又提出“集中力量、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确保勘测资料一次验收合格,力争1992年元月全线定测拉通”的奋斗目标。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南昆线定测的攻坚战,力克多种困难,提前完成全线定测任务。

2.加快现场设计进度

为加快百威段施工图设计和做好施工配合工作,1994年4月,在贵州省兴义市成立了铁二院南昆指,先后抽调近500多人进行补充勘探、现场设计及配合施工,确保了施工需要,并在配合施工中不断完善、优化设计。

3.加强现场技术领导

为突破八渡滑坡治理等重难点工程,及时解决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难题,院、处技术领导常驻现场靠前指挥,及时解决科研项目、补充勘探、变更设计等技术问题,保证建设的顺利推进。

4.成立科学技术进步领导小组

为加强所承担的南昆线科研、试验项目的领导,成立了院南昆线科技进步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及时解决各项目在科研、试验及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需要。

5.确保设计施工总承包大桥的建成

铁二院、铁一院分别在贵州兴义成立了铁二院南昆铁路建桥指挥部,在广西旧州成立了铁一院建桥指挥部,加强对科研试验项目攻关的领导,组织现场设计和指挥施工。

6.消除路基岩溶隐患

铁二院对全线所经总长387.6公里的碳酸盐岩层地段进行了补充勘探;对可能发生塌陷的197.44公里于1996年末至1997年初进行了复查;对可能产生塌陷的62段总长19 973米路基进行了岩溶处理,消除了运营安全的隐患。其间,投入钻机135台、注浆机69台、水泵60台等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

7.开展立功创模活动

在勘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铁二院有1人被评为铁道部劳动模范,11人、2个单位分别被铁道部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7人、2个单位分别被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和奖杯,68人荣获部南昆指立功奖章。隧道局设计院、铁一院也有多人荣获部南昆指立功奖章。在南昆铁路建设中,取得了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