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历史

地震监测技术发展历史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地质灾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观测仪器技术发展方面可以看出监测研究技术的成长过程。在地震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1971年3月23、24日新疆乌恰两次6.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认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地震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地质灾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史料记载,我国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可追溯到张衡时代(公元78—139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在地震监测和研究方面人力、物力投入的增加,研究手段和监测方法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对地震的认知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从观测仪器技术发展方面可以看出监测研究技术的成长过程。解放初期,我国使用的是哈林观测仪(第一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研制成功第二代地震仪(地震计为DD 1,记录仪为DJ1),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功研制了自动记录仪768和模拟遥测地震监测系统,90年代末至今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第三代),目前在我国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均建设了地震监测台网,特别是在强震带地区,投入了更多的监测力量和技术手段,为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和活动规律创造了条件,也使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成为可能。在地震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1971年3月23、24日新疆乌恰两次6.3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认可,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总之,我国现在能够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上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期、临震预报的成功率仍很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