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

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和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其存在和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同科学相比,技术与人类社会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或者说,科学主要借助于技术来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不同关系。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科学和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其存在和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哪些变化?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自科学和技术产生后,它们的发展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其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复杂变化。可以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一、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已经对科学和技术进行了简单区分,其实二者的差异不胜枚举,有人曾专门著文,从十个方面对它进行了比较[1]。简言之,科学以 “求真”和 “致知”为目的,其意趣在于探索和认识自然;技术以 “应用厚生”为归宿,其意图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因此,科学研究所得的最终结果是某种理论或知识体系,它与社会现实关系相对疏远一些;技术活动所得的结果是某种程序或人工器物,它与社会现实联系相对密切,即技术作为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活动和基本方式,承载着更多功利性的实践负荷。这也就意味着,同科学相比,技术与人类社会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和影响,或者说,科学主要借助于技术来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不同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主要通过技术发展的线索来说明其间的复杂关系。[2]

古代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原始社会的偶然技术阶段和农业社会的技能阶段。

第一阶段是偶然技术阶段,人们在生产中,通过不断试错而偶然获得改进工具、技艺的成功。那时人们主要通过石器来获取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随着火的使用,陶器、弓箭的发明以及生产工序和成果的日益复杂,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组织形式,于是技术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的组织形式当中。我们已经说过,当人们有意识地制造第一件石器工具时,其中就已经包含了技术的萌芽。而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初阶段(即一直到手工业时期),技术主要就是指个人的经验、技能,还有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配方等内容。而且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活动的物质手段比较简陋,技术中物质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者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例如有了陶器,可以取水、贮物,还可以用来煮熟食物,不仅可以煮肉食,还可以蒸煮植物果实,使食物的种类、范围大大扩展,这就必然促进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加之犁、割、铲、凿等工具的使用,当时的社会产业结构已经由狩猎采集转向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及至青铜器、铁器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就全面转入了农业时代。

农业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本质上的新关系。一旦人们从土地种植中获得的食物超过了在广大田野上猎获和采集的食物,他们就不再寄生和依赖于野生动物和植物了。农业技术的发明,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由榨取生物环境到控制生物环境的转变,大大减小了人类对外部自然条件的依赖性。

尽管初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相当低下,但是它对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一块土地可以生产出较充裕的食物,就可以使一部分人完全从生产食物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这是促使生产力走向发达的第一步,它促进了手工业等专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于是,人类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因此,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的产业革命,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之深远,完全可以和其后发生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媲美;所以,尽管整个古代生产技术水平十分低下,但对社会的推动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阶段是技能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当人类进入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后,社会上出现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匠、医生等,专门技能的提高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同时社会组织方式也飞速进步,出现了城邦、军队、国家等,生活、生产、社会和文化的组织等以更复杂的形式与技术密切融合在一起。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的物质生产过程,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技术、生产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模式。不过,通常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用生产工具来作为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乃至后来的蒸汽机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都是根据工具的制造水平来反映各个时代的特征的。这已经充分表明,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一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显示出技术之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前科学和技术时代,这一阶段,人们掌握的知识多属源于生产实践的技术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若说有科学,也只有一些零星的科学因素,缺乏系统的科学体系。或者说人们在这种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摸索中,逐渐认识和掌握了一些物质的属性和规律,具体经验开始渐渐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于是科学理论逐渐从技术的成熟过程中建立起来。相关的情况,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涉及了许多,这里只强调一点——在古代,由于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任务实际上主要是由两类人群 [即 “工匠”(体力劳动者)和 “学者”(脑力劳动者)]分别完成,而这两类人群又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他们之间思想的沟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鸿沟,所以客观上造成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长期分离,并限制了它们的发展速度。或者说,人类文明最初的启动是极其缓慢的,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之前的几千年间,社会文明在质量上并无重大变化。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真正意义,只是在近400年来的时间里才充分表现出来。

二、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如前所述,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始于15世纪,到18世纪形成,在19世纪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与技术不像古代那样基本处于分离状态中,而是走向了逐步融合。最初是技术发展在先,并为后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科学就走在了技术发展的前面,为技术的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于是两者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共同推动社会迅猛发展。

首先,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近代科学技术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培根作了极为准确的概括:操纵这一时代、对人类生活的改善给予影响的,既不是政治和宗教,也不是思想,而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他还特别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几项中国古代的发明传入欧洲,对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英国海军的发起,以及各种知识的普及和工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沿岸,转向英国。而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殖民政策、外贸政策和土地政策,并通过海外扩张战争,占领了北美、非洲、澳洲和南亚等大片殖民地,开辟了广阔的原料来源和海外市场。经过原始积累,英国获得了大量的资本和充足的劳动力,建立起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对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

资本主义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任务,就是在进一步扩大市场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以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在18世纪,对于英国的传统产业即纺织业来说,由于一个叫约翰·凯伊 (John Kay,1704—约1764)的工程师在1733年发明了织布用的飞梭,把织机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但由于它的广泛应用,造成了棉纱供应的紧张。为了改变纺织业这种失调的局面,许多人不断地为此而努力。终于,织工哈格里沃斯 (James Hargreaves,1720—1778)制造出有多个纺锤的 “珍妮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纺车的效率。之后,纺纱机又进一步得到改进,用水力代替了人力,使纱场的规模得以扩大。一大批纱厂沿河建立起来,开始了英国纺织专用机器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

经过改进的纺纱工艺的采用,不仅扭转了纱荒的局面,而且造成了棉纱过剩的新问题,这又反过来推动了织布机的进一步改进;随后,水驱织布机也问世了。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棉花加工业、棉布印染业的机械化进程,出现了轧棉机、梳棉机、卷扬机、漂白机、整印机等多种机器的发明,同时又在化工、染料、燃料、运输等各个相应部分引起了连锁反应,这就推动了采煤业、掘矿业、机器制造业、冶金业等的迅速发展。

以纺织业的发展为契机,在英国开始了一场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史上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使工业社会最终取代了农业社会。正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改变了生产关系并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使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一次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及应用为基础的。要使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以更高的效益运转,必须为它们提供强大的动力。发明和制造出一种强大、稳定而又方便的动力机械,成为工业革命继续发展的关键。

被誉为发明巨人的詹姆士·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使蒸汽机在高效与小型化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蒸汽机研制的成功,使人类第一次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随着蒸汽机在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机与各种工作机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启了以自动机器体系代替人的部分劳动的新纪元。由于机器全面代替手工工具,人们可以生产出大批量、高质量、规格统一的产品,生产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业社会的曙光从此照遍大地。

由于蒸汽机的普遍使用,进一步刺激了机器制造业和冶金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工厂、各工业部门、工业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机器大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产品都要通过运输渠道流通,运输遂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动脉。这样,由蒸汽机驱动的车辆、轮船也应运而生,继之以桥梁、道路、隧道的建设,工业文明被传输到边远的角落,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城市文明也遍地开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标志着漫长的农业社会的结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促使人类文明跨上这一崭新发展阶段的神奇力量,正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

其次,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近代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科技发展,主要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所引导,而纯粹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在革命的初期是相对滞后于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如牛顿力学就是建立在近代航海、采矿、冶铁、机械制造等一系列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而热力学理论的发展也离不开蒸汽机技术改进的需求。一言以蔽之,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研究同技术和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在这一融合过程的早期,技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技术与生产的发展不仅为科研提出课题,而且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更加优良的条件。不过这种局面在近代科技发展的后期发生了根本改变,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会详细论述。

总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初步展示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对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出科学技术与生产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即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已初步联结为一体,而这一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科学与技术曾是不同的两类知识领域,并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发展。但这种状况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逐渐有所改变,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蒸汽技术革命后日益密切,而后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形成了以科学为先导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出现了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果说在近代工业革命刚开始的阶段,科学、技术、生产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其相互作用还是间接的,那么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日益紧密,已经形成一个以材料、能源、控制、工艺为核心的庞大体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结为一体,不可能再分离了。这一特点,事实上从19世纪已经初露端倪。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人们对电和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从静电电流及其性质和规律的了解,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特别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为利用电磁现象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电力应用的关键是发电机的发明。最早的发电机大约在1832年就制造成功,但直到1870年后,真正实用的电机才投入商业生产。此后,电机性能不断改善,为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强大和经济的新能源。刚开始电力的主要用途是照明,自从1879年爱迪生亮起人类历史上第一盏白炽灯,茫茫夜色给人们带来的诸多不便就被光明所驱散。而后由于电动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又一次被科技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电动机作为机器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满足工作机小型化和可移动性的需要。由于电能可以远距离传输,电动机的使用范围极广,几乎彻底打破了地域条件所形成的一切界限;而且它还可以机动灵活地同每一个单个工作机联结在一起,这就可以从最合理地生产产品的角度出发,安装机器体系,组织生产工艺流程,从而使自动机器体系日臻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带动了一大批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如:与之直接相关的有发电、输电、配电和电器制造等;间接相关的有冶金、化工材料工业等,为电器的制造提供性能优良的材料。工业的突飞猛进,又促进了一系列新技术的涌现。各种工业仪表的发明、自控技术的产生,特别是电信技术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电话、有线电报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相继诞生,使社会中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初步奠定了信息时代的基础,预示着信息时代即将到来。

在电力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时,另一类动力机技术 (即内燃机)也被发明出来,并得以推广。作为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动力机,内燃机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显示出自身的巨大价值,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领域,更是独领风骚。从地面的汽车、火车,到海里的轮船和天上的飞机,都离不开内燃机这颗 “心脏”的贡献;而今内燃机也被用来发电等。所以,内燃机的应用已变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起来,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深刻、更全面,意义也更伟大。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随着以电子学及物质电结构理论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的电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研究领域从宏观低速进入到微观和高速的世界,这为电学乃至整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电话、电报、电影、电视和广播等电子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知识的普及。这样,电能的应用不仅代替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电子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又使人的感官功能得到了扩大和优化,促进了人的智能的发展。一句话,人类社会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2.第三次工业革命

1946年,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拉开了。一般说来,这一时期使用的机器体系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组成。而计算机的产生,则使信息控制和智能并入了生产过程,即在原来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自动机器系统中又加入了第四部分——自控机,大大提高了机器的自控水平。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 “无人工厂”以及各种先进的探险设备的使用,就是这些技术应用的最好说明。

在农业时代及以前,人们主要是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辅之以能源和信息的开发利用;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先导,物质、能量的开发齐头并进,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得到重视,计算机研制的成功,为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计算机不仅具有存贮、取出、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本地区、本领域直至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库、智能源,从而使全人类整体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这就可以使人们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先导,对构成客观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利用。

自然科学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种不同学科的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对象也从过去简单的、个体性的,转化为复杂的、多样化、群体性的事物,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一般都涉及大量的数学方程和模型的求解,计算机技术可以为科学的发展打开数学上的禁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容量大的优势,将各学科的数据综合加工,有利于科学本身的交叉和综合发展。计算机还可以用来进行辅助设计,通过设计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飞机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加工设计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

一言以蔽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计算机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当然,这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核物理学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在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如何,现代科技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社会的诱人前景,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其前途未可限量。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更为迅速,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前景的认识,促进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人类生活日趋多元化,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说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人类创造了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又造福于人类。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科学革命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革新;而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基础上,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并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此谓生产力革命;生产力的变化又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这样就完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循环过程。之后,又转入第二个、第三个循环过程,但每一次循环都比前一次更深刻、更广泛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从历史发展的这种模式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已结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科学技术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各个方面大显身手。这就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意义。

(二)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特点

前面我们已回顾了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之前,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基本上是相互脱节的。总的说来,科学的发展落后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科学上未弄清的东西,却可以在技术和生产上实现,技术发明和生产发展主要依赖于经验的长期积累。

而由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起的工业革命,促使科学和工业开始以技术为中介而结合,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了生产—技术—科学的一种发展线索。但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过程中,科学理论研究已超前于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转变,构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的发展模式。依照这一线索,科学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尽管技术依然是科学与生产的中间环节,但技术发明的基础却不同了。

除了以经验和技能为基础的技术发明和改进,技术的知识基础主要是由科学提供的,这就同时要求工程师和发明家素质的提高,他们必须同时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人。现代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则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根本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科学化

技术的科学化是指技术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科学基础,并使技术本身愈来愈具有科学的特点。由此,现代科技发展的革命性突破,大多发生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例如,由于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原子系统与辐射场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为微波发射器和激光器的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1951年,人们在实验中终于实现了受激辐射,并在3年后制成了微波激射器,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也于1960年问世。科学理论方面的任何新进展,都有可能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引起技术革命的发生。

技术的科学化还表现为技术科学的形成。技术科学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同,它以现有的技术体系、技术产品、技术活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为对象,在以技术为支柱的大量工程实践、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一般性原理或指导性原则,发现带有普遍性的新理论,从而扩充人类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更有效地指导技术实践、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即技术科学主要是把技术领域中的普遍性规律上升为科学理论。

例如现代系统工程学就是一门典型的技术科学。它以所有工程技术系统、军事系统、社会系统为对象,研究对各个系统进行规划、计划、制造、实验和运行的原则和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学。系统工程学把工程技术同组织管理技术结合起来,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要素、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最优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目标,因而是一门关于技术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关系的科学。

2.科学的技术化

科学的技术化是指科学研究日益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装备,使科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技术的特点。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前沿领域的拓展方面,技术已成为科学新发现的决定性手段。无论是在宇观、宏观、微观还是在生命领域,都是如此。

在生命科学前沿,面对无限丰富复杂的生物大分子世界,生命的奥秘仍然是一把千层锁。19世纪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20世纪则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蛋白质进行结构分析,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来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现代技术才是开启生命奥秘之锁的金钥匙。

在宇观前沿,借助于光学望远镜只观测到距地球30亿光年的天体,把无线电技术和其他现代技术应用到天文观测仪器方面所制造的射电望远镜则接收到了100亿光年以远的天体所发出的无线电辐射。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装备。一方面,科学研究的领域已从纯天然领域逐渐发展到以技术为主体的 “人工自然”领域;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分化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都已具有技术活动的性质了。应用研究的目标是在基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寻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的具体方法,探讨新知识成果实际应用的可能性,通过实验手段,解决和处理基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问题。开发研究,主要是解决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成果如何具体在生产中应用的最后接口问题。开发研究不是创新知识,而是充分展开知识,不仅要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在交付生产前的各类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具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为样品、设计、试验报告、工艺流程等各种成熟可靠的技术文件和实物。显而易见,现代科学研究不再是纯粹的、单一的基础理论研究,它在向技术领域分化,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

科学的技术化并不是说科学完全转为技术,而技术科学化也不是说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技的一体化并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如我们前面所阐述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在模式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从 “生产—技术—科学型”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型”。

3.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这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益加强,现代科技也只有面向生产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以来,科学的先导作用与技术、生产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辩证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与科研成果的增长,开辟了改造技术和发展生产的前景;另一方面,在科学指导下取得的技术、生产成就,又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提高了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效率,并扩大了科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规模和可能性。在这种互动的联系中,科学、技术和生产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系统模式,主要表现为科研、教育、生产三个部门的合理结合而缔结成的新型组织,如 “科学工业联合体” “科学城”等。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科学工业联合体,这种联合组织一般选择建在有科研机构或大学的地点。如休斯敦原来有个宇航中心,以后在附近开办了100多家工厂,形成科学工业区。马萨诸塞州的科学工业区,有780多个企业、100所大学和20个政府办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达5万人,每年完成的研究任务价值10亿美元。当然,美国在教育、科研、生产结合上最著名的地区,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科学城——硅谷。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特曼教授就明确提出要将大学办成科研成果的转让基地,主张把斯坦福大学闲置的土地出租给企业,兴办起工业区和研究区,结果造就了一种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个以研究性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让并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技术综合体。在这个30英里[3]长、10英里宽的狭小地带里,集中了美国6000名博士,形成了一个小型计算机、微型机、无线电话、激光器等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中心。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形成,使科研成果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步伐大大加快。据国外有关专家的调查和统计,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又进一步缩短到3~5年甚至2~3年。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上述特点,科学技术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起来,其发展趋势被人们概括为 “指数式增长”。从人们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方面来考察,近30年来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数量,比过去2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截止到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的90%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间获得的。

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科学对技术的研究方式以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一体化的科学技术中,以寻求客观本质规律为目的的基础科学研究,则一般要将技术发展的未来范围作为选题的主要依据,认识世界的活动服务于改造世界的活动。根据基础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导出新的技术原理和技术。

如果说在过去,科学和技术是脱节的: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懂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科学上已经发现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能很久也不能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和科学理论没有很紧密的直接关系。那么,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技术已经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计算机领域为例,语音识别、手写字体识别是科研的重要课题,但这里的任何一点突破,都会立即转化为高技术产品。新的发明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技术的生命周期就越来越短。要跟上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必须具有 “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所谓 “不变”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也就是科学的理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科学的发展动力是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技术发展的动力是市场;真理是永恒的,而市场则永远处在激烈的变动之中。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化的,并且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来自包括地域文化、社会组织、劳动工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根植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表现为当代社会中的 “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和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活动已不再是个人在书斋或实验室里进行的个别行为,而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了。

这首先表现在从事科研活动的社会成员数量的迅速扩大。据统计,1896年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只有5万人,而现在则近千万人。其次是科研经费的逐渐增加。以美国为例,1772—1925年的150年间,其科研经费总和为10亿美元;而1960—1969年的10年间,经费即达1900亿美元。再则,科研活动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它经历了个人实验阶段、集体实践阶段,到20世纪40年代后又发展到国家规模的实验阶段。如美国从1961年开始施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组织了42万人、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参加,耗资300亿美元。

所谓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指的是科学技术正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渗透,即社会的每个领域,到处都打上了科学技术的 “烙印”。今天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而且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直至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就业人员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据美国的统计,其农业劳动力在1920年占总劳动力的28%,1956年下降为14%,1979年则降到3%;与此同时,从事服务、信息工作的第三产业人员逐年上升,1920年为19%,1979年则上升至72%。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利用,不仅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普及了电话、电视、录像机等,而且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依托,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步入所谓的信息化时代了。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的,它们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并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是千百万年来,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才达到的。在这厚重的历史过程中,一切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随着当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速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而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成为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又依赖于社会诸多方面的支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和技术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影响着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本章要点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科学和技术,但要了解得更确切一些,还是需要简单介绍: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它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社会实践活动。此外,科学和技术还有若干内涵和特点:科学是知识体系,是认识活动,是生产力,是社会建制,是文化形态;技术是社会生产力,是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是很重要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2.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并趋于一体化,并逐渐呈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特征——表现为当代社会中的 “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和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思考与练习

1.科学和技术有哪些特点?

2.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如何理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 李醒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光明日报》,2003年5月1日。

[2] www4.hmc.edu:8001/humanities/beckman/environ/Notes/Technology.htm。

[3] 1英里=1609.344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