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日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工厂里生产建筑构件的国家之一,在1968年日本就提出装配式的建筑的概念。早期日本预制装配式的建筑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3种类型。日本通过立法保证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同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解决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和多样化需求三者之间的矛盾。图3-7为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从日本住宅发展经验来看,走工业化生产的住宅建设体系,是核心所在。日本的住宅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工厂里生产建筑构件的国家之一,在1968年日本就提出装配式的建筑的概念。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如图3-7所示。早期日本预制装配式的建筑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3种类型。但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之后,钢结构占据了绝对的主导的地位。而且为了满足人口密集的市场的需求,日本从一开始就探索中高层建筑的构件工厂化生产体系。并在预制结构体系整体性抗震和隔震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代表性成就的是日本2008年采用预制装配框架结构建成的两栋58层的东京塔。日本通过立法保证了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质量,同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解决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和多样化需求三者之间的矛盾。

日本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差异较大,除了主体结构工业化之外,借助于其在内装部品方面发达成熟的产品体系,日本在内装工业化方面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协调发展的完善体系。图3-7为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

图 3-7 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主体结构PC+内装工业化)

从日本住宅发展经验来看,走工业化生产的住宅建设体系,是核心所在。日本集合住宅的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三条脉络:①建筑体系的发展;②主体结构的发展;③内装部品工业化的发展。

1. 基本住房需求阶段 (1960 — 1973)

经过1945—1960年的经济恢复阶段,196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 )达到人均 475美元,具备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的人口急剧膨胀,并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城市住宅需求量迅速扩大。而建筑业又明显存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因此,为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减少现场工作量和工作人员,缩短工期,日本建设省制定了一系列住宅工业化方针、政策,并组织专家研究建立统一的模数标准,逐步实现标准化和部件化,从而使现场施工操作简单化,提高质量和效率。该时期日本通过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满足了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根据1968年的住宅统计调查,日本的总户数已达到了一户一住宅的标准,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尤其是以解决工薪阶层住房的大规模公营住宅建设,为日本住宅产业的初步发展开辟了途径。

2. 设施齐全阶段(1973 — 1985)

1976年,日本提出10年建设目标,达到一人一居室,每户另加一个公用室的水平。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从满足基本住房需求阶段进入完善住宅功能阶段,该阶段住宅面积在扩大,质量在改善,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从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日本掀起了住宅产业的热潮,大企业联合组建集团进入住宅产业,在技术上产生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形式,并且为了保证产业化住宅的质量和功能,设立了工业化住宅质量管理优良工厂认定制度,并制定了《工业化住宅性能认定规程》。在推行工业化住宅的同时,70年代重点发展了楼梯单元、储藏单元、厨房单元、浴室单元、室内装修体系以及通风体系、采暖体系、主体结构体系和升降体系等。到了80 年代中期,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比例已增至15%~ 20%。住宅的质量功能也有了提高。日本的住宅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3. 高品质住宅阶段(1985至今)

1985年,随着人们对住宅高品质的需求,日本几乎已经没有采用传统手工方式建造的住宅了,全部住宅都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而且在绝大多数住宅中采用了工业化部件,其中工厂化生产的装配式住宅约占20%。到90年代,采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占竣工住宅总数的25%~ 28%。1990年,日本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住宅产业在满足高品质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产业自身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结构调整,进入成熟阶段。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数据,2013年,日本公寓住宅占全部住宅总数的50%,其中木结构占12%;独立住宅占住宅总数50%,其中木结构占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