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建设的探析

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建设的探析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农村住宅规划的合理布局、房屋建筑设计要求、绿色节能房屋的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满足低碳节能的要求,提高农村节能房屋的建设标准,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农村住宅规划的合理布局、房屋建筑设计要求、绿色节能房屋的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规划;绿色节能房屋建设;措施

1 前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满足低碳节能的要求,提高农村节能房屋的建设标准,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新农村住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1 住宅建设选址

新农村住宅规划选址应该以现有村乡或村镇为单元规划区,建筑基地应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而不宜选择在山谷、洼地等处;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尽量选择便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上,如通风条件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有利地形;同时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域,以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2.2 住宅空间功能布局

我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尤其几年前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造成历史上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楼房及农村房屋建筑质量差,抗震能力弱造成的沉痛教训。为了吸取血的教训,在农村住宅及基础设施建筑设计中,一定严格执行国家设计规范。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设计成独户使用的三层小楼,一层可以设计成储藏室,供农民储存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二层、三层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生活居住等,并在楼房后面按照实际需要和养殖规模,建造一定面积的高科技养殖家禽、家畜的圈舍,这样的功能布局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舒适美观的居住条件,而且能够为农民的小型化科学养殖提供便利。条件差的地区可以设计成多层住宅,最好设计成五层,首层设计成储存粮食及农具的储藏空间,楼上设计成三室一厅、两室一厅居住空间。

3 农村房屋建筑的设计要求

3.1 建筑功能与形式

农村建筑在传承了以往的建筑经验下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建筑模式,缺乏审美意识及应有的建筑设计知识。即使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人们也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忽视了居住建设的功能性,盲目追求宽敞明亮的大房间,忽视了居住建设的实用性,盲目追求房屋建设的城镇化,忽视了农村建筑的个性化。例如人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不考虑农村环境布局和城市环境布局的差异,直接把城市的东西拿来照搬照抄,结果造成土不土、洋不洋,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也有许多农民朋友为了追求某些主要空间结构的气派,高大,宽敞,却牺牲了其他应有的空间。例如,楼梯本来是一个重要的使用空间,结果因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楼梯又窄又陡,使小孩和老人使用不便。还有,在确定建筑方案时要注意农村与城镇的差异性,农村建筑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应有足够的院子,以便生产与存放机具的需要。又比如在农村住宅建设大量推广沼气池同时,厨房、厕所、猪圈和沼气池平面布置要有便捷的联系,以方便管线布置和使用等。

3.2 建筑的耐久性

农村居民建房普遍的情况是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者农村的泥瓦匠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建造而成的。而且大多不报建,而我们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又跟不上,这样的房屋建筑存在了诸多的安全隐患。这种房屋首先是地基不牢固,使房屋的居住寿命大大减少。其二是结构设计不合理,农民缺乏必要的建房知识又不找专业设计院设计,农村民居建筑不考虑抗震措施,如在梁的跨度上非常大,而梁的截面却很小,对于楼板配筋,错误的认为主要钢筋越多越好,构造配筋却往往不予重视。这样在农民简单的追求使用功能较多的基础上,使得农村民居建筑的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特别是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不局限于平房而建起了多层小楼的情况下,这种建筑方式及空间布局极大的影响了房屋的使用安全。

3.3 建筑的美观性

许多农村居民不能理性的对待建筑装修问题,盲目地跟风,把城里的东西当成时尚,城市的大玻璃天窗照搬到自己的建筑上,结果使用上不方便,既不美观又造成了财富的浪费,甚至城市已经淘汰的东西在农村都被认为是时尚,如外墙贴的马赛克在城市中已经被淘汰,在农村仍很盛行,这种马赛克墙砖不仅造价高,而且容易脱落,脱落后很不美观。还有农村一些居住建筑竟仿造我国古建筑及庙宇上面的一些装饰,更显得格格不入。

3.4 建筑的节能节地问题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都认为我国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在居住建筑上关心节能问题,特别是农民朋友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民朋友不再局限于温饱,所以更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居住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成了当下的走势,有甚者不惜占用耕地建设别墅来显示自己的阔绰,这种不切实际的奢侈造成了无形的浪费,这就给我们以后生存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资源大国,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也是人口大国,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也就是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而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前提下,人均所占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房屋建筑方面我们不仅要注意房屋建筑格局的实用性,还要节约土地,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出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其次,农村建筑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

4 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村落建设缺少整体规划,粗放型发展,传统的“一户多宅”“前庭后作”等居住方式仍在继续延续,随意而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能源、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4.2 设计理念、设计风格落后,基本不考虑节能设计,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结构布置不合理。

4.3 建筑墙体材料大都使用实心粘土砖,保温、隔热效果很差,门窗多为单层,冬冷夏热,室内居住环境较差,做饭、采暖基本以燃烧植物秸秆为主,环境污染严重。

4.4 使用的建筑节能设备比较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比较差。

5 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规划的原则

5.1 农村住宅的建设规划中,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5.2 农村住宅的建设规划中,必须考虑土地的充分利用,合村并点建成片小区式新农宅成为发展的必然。住宅应以双拼式、连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独立式住宅。

5.3 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节能的原则,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要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6 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建设方法的探析

6.1 外墙节能

围护外墙体由于面积大,传热和冷空气渗透向外散发的热能多,因此围护外墙体结构的保温隔热是住宅节能的关键。主要是对墙体进行保温,一般情况下墙体保温可以分为内保温、外保温以及墙内保温三种形式。对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常采用轻质高效的玻璃棉、泡沫塑料、岩棉等保温材料,这样能大大增强墙体的热阻,提高墙体的隔热能力,使墙体能有效防御室外气温对室内热工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围护结构达到单位面积冷热负荷最小,建筑能耗最低。

6.2 屋顶节能

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对提高抵抗夏季室外热作用及冬季室外冷作用的能力尤其重要,这也是减少空调耗能,改善室内热工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农村住宅现有的屋顶有特定的晾晒玉米等农作物的需求,几乎没做保温隔热及通气层,不但容易漏雨,而且冬寒夏热。农村小康住宅楼屋顶应采用经济实惠、简单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在钢筋混凝土现浇平屋顶中间设置架空层,填充一定厚度的膨胀珍珠岩,然后在其上铺设复合保温板并附一层聚氯乙烯防水层,再用水泥砂浆封顶,防止漏水。屋顶上面可以建造高科技塑料暖棚,种植绿色蔬菜或者建屋顶水池养鱼,以增加农民收入。

6.3 门窗节能

门窗的保温绝热及气密性的好坏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通风条件及建筑节能的关键。门窗框采用密封性能好、热传导系数小的断桥铝合金、塑钢、铝塑复合、铝木复合等材料。玻璃选择中空玻璃、双层玻璃、复合中空玻璃、保温型玻璃。外门窗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应用聚氨酯保温材料填实,并用密封膏嵌缝,不得采用水泥砂浆填缝。外门窗洞口周边侧墙应进行保温处理。

6.4 太阳能的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太阳能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农村住宅建设中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考虑采用冬季太阳能采暖和供热水措施,为农民提供舒适温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所需的热水。

6.4.1 冬季太阳能集中采暖。目前,大部分农户仍然采用分散采暖方式,即各家住户使用火炉、土炕、火墙带炕的形式燃烧煤炭、柴草、农作物秸秆等燃料采暖,这种采暖方式能源消耗量大,热效率低,并且烟尘及SO排放严重超标。如果在科学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成熟的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技术,就能永久地解决农村小康住宅冬季采暖问题。

6.4.2 太阳能热水系统供应热水。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已应用多年,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在住宅楼顶阳光辐射充足的地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吸收的热能加热自来水源供给日常生活的沐浴、洗涤、做饭等热水的需求,从而达到节电节能目的,为小康生活提供方便条件。

7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建设新农村绿色节能房屋建筑的内容,这个任务是艰巨而漫长的,涉及到的范围广,需要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并且,农村房屋建设在重视施工技术的改进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立法提供保障,相信一定能够最终实现绿色节能的房屋建设。

注:[1]刘芳.第二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生.

[2]原文发表在2013年10月《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