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林华

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林华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时,兰化危急!路在何方_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刚刚兴建的企业朝气蓬勃,人们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无止境的财富。乙烯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化肥限产,合成橡胶停产,职工到子午岭开荒去”的主张。化工部同意了林华的请求。1960年9月20日,化学工业部决定,在兰州化工厂的基础上成立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后来人们简称兰化。10月1日,兰化将所属的

“化肥限产,合成橡胶停产,职工到子午岭开荒去!”一时,兰化危急!路在何方

刚刚兴建的企业朝气蓬勃,人们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无止境的财富。然而,无情的自然灾害像猛兽洪荒一般向阔步前行在路上的拓荒者压来,三年困难时期国家遭遇到百年罕见的灾害——粮荒!玉米还没有来得及抽穗,就被冰雹打得披头散发。

而兰化,当时就是靠粮食酒精和煤炭作为生产原料的。合成橡胶厂的生产工艺是用粮食酒精制造乙烯产品的,即从3吨粮食中提取1吨酒精,再从3吨酒精中提取1吨乙烯。乙烯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兰化化肥厂正是以原煤为原料的。

在粮食奇缺、人民生活遭受极大困难的时刻,对于每年消耗2.5亿斤粮食的合成橡胶生产和以原煤为原料的化肥生产,便不能不受到空前严重的挑战!

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化肥限产,合成橡胶停产,职工到子午岭开荒去”的主张。一时,生产危急,工厂生存受到严峻考验,路在何方?

这个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的“宝贝婴儿”难道就这样被扼杀在襁褓中?

在这关乎企业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在这关乎着数万人何去何从的危难之际,兰化的干部群众勇敢地直面现实。也就在这时,有一个人义无反顾地专为兰化而来,他,就是林华。

img19

林 华

有人说,林华是中国石油化工的奠基者;有人说,林华是兰化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的创始人;有人甚至说,没有林华,就没有兰化公司的辉煌。

但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人否认林华对我国石油化工事业和对兰化公司的贡献。

林华和夫人李新都是当年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据说中国工程院是林华协同有关老专家专门给党中央和国务院打报告之后才得以成立的。胡耀邦当了总书记后,曾专门把林华请到中南海商谈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问题……

林华的确不同凡响!

林华是从国家计委副主任的职位上离任的。他84岁离世,官方对他的评价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59年冬天,林华已经46岁,但还那么血气方刚,干劲正强。作为化工部技术司司长兼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的他,刚刚放下从欧洲考察归来的行囊,便去北京化工研究院准备陈述、宣讲自己的石油化工设想时,正好赶上反右运动。作为学者出身的官员,林华本来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但他还是在会议上针对本院所谓的三天一“献礼”、两天一“报喜”的不良风气发表了个人的意见,他认为:“科学就是科学,怎么会这么头脑发热呢?”不料,他这边的会议还没有结束,另外一个地方的会议又召开了。等他受命匆匆忙忙赶往另一个会场时,大会只开了5分钟,主要内容是,化工部一位副部长宣布“林华院长立即停职反省”。

这猝不及防的打击,使林华震惊得目瞪口呆。

北京的冬天,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林华一个人独自走在大街上,他抬头望着天空,天蓝得刚毅,蓝得坚强。林华眼前恍恍惚惚地出现了徐特立的影子……

那是1940年,林华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国民党政府经济部中国植物油厂重庆厂任工程师的第4年,他有幸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见到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经周恩来亲自安排由重庆转赴延安,时任延安苏区自然科学院院长的徐特立马上召见了林华。那时,正好也是冬天,十二月的延安异常寒冷。我们党的老教育家徐特立对林华说:“小伙子,你是延安少有的高才生,现在交给你一个制造玻璃的任务,组织上还想让你做厂长,有没有信心?”当时的延安,玻璃制品奇缺,教学实验、医院医用等都急需玻璃,还有晚上点的煤油灯,没有玻璃灯罩,既不亮,又冒黑烟,鼻孔里、窑洞里都被熏得黑乎乎的,连毛泽东等领袖们用的煤油灯也是这样。27岁的林华初到延安,见领导交给自己这么重要的任务,一时间没有把握,因为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专业而不是化工,对玻璃一无所知。但组织的信任又使他激动万分。憋了半天,他只说了4个字:“不敢承担。”而徐老毕竟是徐老,他善于发现一个人的特长,只几句话就说得林华热血沸腾了。组织上给林华配备了一匹枣红色的马,算是他的专用交通工具。林华带着英文版的《工程师手册》寻找制作玻璃的原料。就是这匹马驮着他“千里走单骑”,走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他终于知道了金盆湾和关中的石英最好,绥德的石灰石最多,桥儿沟出白土,火硝遍地有。林华拿回原料,再配制,再调试炉温,反复实验,终于烧出了玻璃!延安的许多人得以享受玻璃的成果,共产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咱们自己制造的玻璃》,介绍了林华研制玻璃的过程。又发表题为《模范工程师林华同志——与群众结合建立边区玻璃厂》的长篇通讯。一时间,林华名声大震!他当选为延安甲级劳动英雄,还作为劳模代表给朱德献旗,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回忆这一幕幕往事,林华心里头有了主意。他不需要任何人口头的安慰,也不需要什么“反省”。他相信我们党是实事求是的,相信头上的乌云迟早会散去。

林华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尽管这样,比往常回家的时间还是晚了不少。

了解林华性格的老伴相信他,虽然能看出丈夫有些反常,但她还是没有多问。林华的爱人李新,也是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她和林华一起去苏联留过学,他们是在从事相同的事业中电光石火、一见钟情,遂结成伴侣。

利用“反省”的机会,林华抓紧时间,把他从苏联留学时带回的一本俄文版《石油化工工艺学》翻译成了中文。手捧中文的专业书籍,他逐一分析着全国每一个化工企业,最终把个人奋斗的目标锁定在了兰化公司!

林华对李新说:“咱们去兰州怎么样?兰化有一套全国唯一的裂解分离制乙烯的装置,要搞石油化工,只有去那里。行吗?”此刻,李新回想起了延安时的林华,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他是那么得执著、那么得富有才华,她佩服丈夫的雄心,敬重丈夫的精神。作为妻子,她知道这时候自己的支持、安慰和鼓励对丈夫来说是多么得重要!李新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林华。

有了爱人的支持,林华兴奋无比。他立即提笔给化工部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明自己的意见。化工部同意了林华的请求。但条件是,行政职务由原正司局级降为副处级,任命林华为兰化304厂(兰化合成橡胶厂)副厂长。

林华毕竟经受了多年的人生历练,职位的高低卑尊对于他如浮云,他只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热爱的事业。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因为一份文件、一个思路,就不知不觉地翻开了一页。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单位的命运也是如此。

1960年9月20日,化学工业部决定,在兰州化工厂的基础上成立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后来人们简称兰化。10月1日,兰化将所属的兰州合成氨厂与兰州合成橡胶厂分别更名为兰化合成氨厂和兰化橡胶厂。

当时的兰化,既要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又要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一切援助的困难,同时,还要面对把兰化党委错打成“反党集团”的局面。兰化的党委委员和各处室、各基层的绝大多数领导都被牵连。

原化工部副部长、时任兰化合成橡胶厂副厂长的林殷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神情凝重地说:“班子打烂了,队伍打散了,思想搞乱了。”

兰化公司党委被打成了“反党集团”,领导班子成员中只有副经理一个人在撑着。面对兰化艰难的处境,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向他袭来,使这位副经理喘不过气来。他私下里找来老搭档郭宜民,两个人连续几个晚上通宵达旦商讨对策,但都无果而终。

郭宜民也是一位老革命,他1937年就参加了革命,当过县太爷,做过县委书记,领导过民众闹革命、打日寇。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西北革命大学教育长。1953年,西北局和重工业部西北办事处委派他任西北化工厂筹备处第一主任,其后,他参加了兰化的初期建设,担任过兰州肥料厂和兰州化工厂的厂长,是一个老兰化。

此时,林华来兰化报到了。

这位副经理早先多少知道点林华,也知道林华要来兰化,但没想到他能来得这么快。他紧紧地握着林华的手,连声说:“欢迎!欢迎!”一种急切的盼望和期待,在布满血丝的眼睛中涌现了出来。

林华和这位副经理举目相望,彼此间期待和信任的眼神,胜过了千言万语。

当林华跨进兰化的那一刻,兰州石化人看到了希望。一个人,尤其一个领军人物,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

img20

郭宜民

1960年12月17日,兰化领导班子成员集体为林华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也算是林华作为兰化合成橡胶厂副厂长的上任仪式。兰化领导班子心情沉重地介绍着兰化目前的现状。

林华认真地听着,也认真地思索着,他越听越着急。会议一结束,他就一头扎进了合成橡胶厂的石油汽车间。他着手对每个车间、每台设备展开调查研究,和每个工人进行交谈,讲公司的前景,讲自己对石油化工的想法。他对工人说,虽然没有粮食是困难,而且是最大的困难,可是越有困难就越充满着机遇,这正好逼着我们改变原料的路线啊!当时的兰化,人们吃的是麸子皮与野菜和着做的饼子,就这样,还是每人每餐只能吃到薄薄的一小片。林华从北京来时带了点粮票,可在兰州有粮票也买不到粮食,林华拿着粮票买了高价的点心和工人分着吃,这样凑合几顿还勉强,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不行的。饿得厉害站着就发晕的林华来到了甘肃省委找领导,他非常诚恳地对省委领导说,兰化不能就这样散了,国家当时花了那么多钱好不容易才建成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化工基地,怎么能说不行就不行了呢?兰化的基础很好,现在关键就是工人吃不饱饭,目前稳定人心最重要啊!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他面带菜色,不停地奔走,终于游说到了点粮食,他的行动让兰化工人们非常感动!

那些日子里,林华忍饥挨饿搞调研,正视矛盾抓技术,他把做事提升到事业上来,用自己的积极努力和人格魅力,带领着工人们减轻自然灾害和“左”倾政治运动给兰化带来的损害。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辛工作,工厂有了很大的起色。

1961年6月4日,化工部萧桂昌副部长专程来兰,请林华回部里工作,化工部党组也撤销了对林华的错误决定。对林华来说,好运又这样降临了,多好的机会啊!既可以归还自己的名声,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进京,毕竟首都的条件比兰州要好得多!可林华没有任何犹豫就婉言谢绝了领导,他说:“兰化不翻身,我绝不离开兰化!”此时的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兰化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