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河二级支流

辽河二级支流

时间:2022-10-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久远发生音变,现称招苏台河。河长260.8公里,其中昌图县境内157.8公里。从位于通江口乡的辽河回水堤始至曲家店乡铁路桥止,左右两侧堤防长度达185.23公里,其中回水堤达到30年一遇标准,其他段达到20年一遇标准。亮子河,又称亮中河。特别是清河流域绝大部分属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和气象等因素,使该流域成为辽河洪水的

前面已经介绍的辽河支流有:西辽河、东辽河、秀水河、养息牧河和柳河,本章介绍辽河的其他一、二级支流情况。

一、招苏台河

招苏台河,明代称大创忽儿河。传说清初为祭蒙古太子昭苏而命名该河为昭苏太子河。历史久远发生音变,现称招苏台河。招苏台河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哈达岭大黑山之西赫里峰南,流经梨树县,在昌图县曲家店乡两家子村进入铁岭,在昌图县通江口乡北汇入辽河。流域面积4857.4平方公里,其中在昌图县境内3018.4平方公里。河长260.8公里,其中昌图县境内157.8公里。主要支流有条子河、小南河、新开河、二道河和小河子。招苏台河发源于山地丘陵区,穿过中长铁路后进入漫岗、平原区。河道弯曲,主槽宽20~50米。

1.招苏台河洪水

招苏台河的洪水主要来源于上游的山地丘陵区。据记载,从1890~1999年100多年间发生超过1000立方米/秒洪水有4次,其中1890年为最大2300立方米/秒;建国后1951年为最大1020立方米/秒。由于上游河床比降为1/3200,山区洪水汇流快、来势凶猛,而下游比降为1/4200,往往给下游平原区带来洪涝灾害。1986年当王宝庆水文站实测流量达417立方米/秒洪峰时,曾发生唐家园子被洪水围困的现象。

2.堤防工程建设

招苏台河两岸村屯密集,土质肥沃,是昌图县的主要产粮区,也是昌图县的经济发达区,确保当地的防洪安全,意义重大。因此1957年秋,昌图全县组织1.5万民工大干1个月,修筑了从曲家店铁道桥至七家子公路桥55公里的招苏台河左堤和曲家店铁道桥至古榆崔家沟45公里的右堤。但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的30年间,招苏台河流域相对处于少雨年份,因此两侧原有的堤防工程时有时无,特别是二道河汇流口以下和辽河回水段的堤防破坏殆尽,不能抗御常遇洪水的袭击,故1985年、1986年汛期连续两年仅3~5年一遇的洪水就造成下游回水段多处漫堤决口,通江口乡、两家子农场、大四家子乡等几乎遭灭顶之灾。从1985年秋开始全面整治三河(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从位于通江口乡的辽河回水堤始至曲家店乡铁路桥止,左右两侧堤防长度达185.23公里,其中回水堤达到30年一遇标准,其他段达到20年一遇标准。

3.河道治理

招苏台河主河槽弯曲,常有崩岸发生。但该河发育在第四纪沉积黄土之中,由于此种土质黏粒含量较多,黏重,抗冲能力较强,故历史上的洪水没有使主河槽产生较大改变。建国以后,为了确保堤防安全、促使流水畅通,曾采取人工措施裁弯取直局部河段6处:两家子农场三家子北一处;1973年5月份付家公社唐家围子一处;1973年6月份古榆公社崔家沟一处;1975年5月份曲家公社三家子、腰屯二处;1980年5月份后窑公社五家子一处。

4.拦河工程

伪满统治时期的1943年在昌图县双井子乡赵家屯建一座拦河取水工程——赵家立轴翻板闸,闸门共8孔,每孔高2.7米,宽3.0米,设计过流能力330立方米/秒。1997年月10月在昌图县宝力镇二道河干流上建一座平轴翻板平板闸和支墩溢流混合型节制闸,用以拦河提水灌溉农田,计7孔,闸高2.7米,宽7米。该闸坝综合设计过流能力1290立方米/秒。

二、亮子河

亮子河,又称亮中河。据说北宋末年,金兵攻破宋都汴梁,虏宋朝父子皇帝钦、徽二帝押往金国首都五国城(今吉林省农安县)途中,曾在今昌图县亮中桥(两宗桥)处暂住,架桥而行,后人为纪念此事,故将休息地命名为两宗桥,清嘉庆年间改称亮中桥,桥下之河命名为亮中河,又称亮子河。该河发源于昌图县棋盘山北麓,流经泉头、满井、老城等乡镇和红顶山中型水库,于长岭子进入开原市。汇较大支流马仲河后,流经古城堡、庆云堡,在三家子乡之后施堡汇入辽河。亮子河流域面积为576.8平方公里,河流长114.8公里,河道宽30~50米,上游比降大于8‰,下游比降约1‰,平均比降3.2‰。其流域内除上游部分地区为丘陵低山外,大部为漫岗、平原、低洼易涝区。红顶山水库以下大部分为水田及早田农业种植区,是重要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于亮子河上游和其主要支流的马仲河上游地理位置相近,地势地貌条件相近,故历史上常发生同频率洪水遭遇危害下游村屯现象,所以1977年开原县挖了一条北起金沟子乡头道房村,南至八宝镇四社村3450米、底宽38米的引河,将马仲河拦腰斩断引入清河,两岸筑起堤距约200米,高约3米的防洪堤,使下游4个乡(镇)、18个村的人民免遭洪涝灾害之苦。

亮子河防洪堤始建于何年何月不可考证。1949~1950年县政府曾动员18万民工、大车千余台修筑起辽河、亮子河防洪堤。1951年、1953年连续两年的特大洪水使亮子河下游和辽河干流的河势发生强烈变化,大洪水过后在修复水毁工程的过程中对已几乎全部冲毁的堤防重新进行了规划、修筑,但标准很低。1987年随着辽河整治工程的进行,对原堤防进行了改建。亮子河现有堤防24公里(左右各12公里),达到了10年一遇防洪标准。

1.跨河工程

(1)开原亮子河河闸。1965年4月为开发水田引水灌溉,在庆云堡镇的亮子河上建一活板式拦河节制闸,闸分8孔,闸板孔高1.4米,宽2.1米,设计过闸流量150立方米/秒。

(2)昌图亮中闸。1977年8月在昌图县亮中桥镇截断亮子河建一座拦河蓄水闸,拦河闸共18孔,孔高3米宽3.5米,设计过流能力为586立方米/秒。

红顶山水库建于昌图县老城镇靠山村亮子河干流上,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该水库于1958年8月开工,1960年8月竣工,又于1966年4月到11月续建达到现在的规模: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76.2平方公里,总库容1960万立方米;现有标准为百年设计、三百年校核。输水洞为无压3孔1.2米×1.2米方涵,最大泄量为8.15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型实用堰,堰顶宽12.5米,最大泄量为104立方米/秒。如发生超标准洪水,水库溃坝流量为8500立方米/秒。

三、清河

清河,古称少贝河,发源于清原县北英额门乡三道沟庙岭,由于该河汇集了二道沟河、碾盘河、寇河诸水后,形成了辽河一大支流,流域面积达5674.3平方公里,干流长217.1公里。特别是清河流域绝大部分属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和气象等因素,使该流域成为辽河洪水的主要来源。从1490年至今的500多年来,经常有清河洪水泛滥、是年大饥的记载,例如1490年(明弘治三年);辽东水灾,开原尤甚;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开原夏大水,城西南(城)墙坏数丈等等。1951年夏辽河发生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水,沈哈铁路、沈山铁路中断半月有余,其主要洪水来源于清、寇河等干支流。1995年发生的建国以来辽河第三位的大洪水,其主源仍是清、寇河等。而且流域内西丰县的营厂、凉水泉子等地曾发生过一次点降雨440毫米笼罩1.5万平方公里和一次降雨354毫米(其中24小时284毫米),200毫米笼罩1.5平方公里的强降雨过程,从而引发了建国以来辽河第一、第二位的大洪水。

清河穿越清源县的高山大川后在开原市的李家台乡上清河村进人铁岭。从上清河至清河水库之间的主河道在1~2.5公里宽的清河谷地间流过,河道宽度100~300米,滩槽由砾石、粗沙组成,主槽明显,比降大于8‰,沿河山峦起伏,近几年植被逐渐恢复,山河之间的坡地和洪泛平地是李家台、八棵树等3个乡镇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从水库至汇入辽河间,清河纳各支流之水后穿越杨木、八宝等8个乡镇在辽清冲积平原上流淌。两堤间(或堤与高地间)河道宽约数1公里,主河槽宽300~500米,河道比降约为3‰~1.4‰,河床以细沙、粗沙为主,岸滩土质肥沃。两岸以水田为主,誉满东北的绿色食品“清河大米”就产于此。

1.防洪工程

清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它即给辽河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给沿河两岸带来洪涝灾害。新中国建立以来,辽宁省人民政府把根治辽河水患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建设两岸防洪堤防的同时,先后在全省建成了7座较大支流的控制性工程—大型水库,在清河流域就有两座:其一为清河干流上的清河水库;其二为二级支流叶赫河上的南城子水库。(至今主要支流寇河上还没有大型控制性工程)。两座大型水库的防洪库容分别为5.05亿立方米和1.01亿立方米,对削减辽河洪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堤防建设

日伪统治时期,开原市共有3条防洪堤,其中清河2条:一条为沈哈铁路桥上(从路基始向上游)左堤3.5公里;一条为与辽河堤防连接的16公里长的清河右堤,堤防窄小,无防洪标准可言。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0年、1954年以及1970~1974年间,数次对清河堤实施了加高培厚及堤防延长工程,特别是1985~1986年连续两年大洪水过后开始的辽河整治工程,把清河与辽河连接段按回水堤标准修筑4公里,并依次将堤防修筑至马圈子大桥,总长达17.3公里,防洪能力可达20年一遇,安全泄量3687立方米/秒,仅堤顶较回水堤窄2米,达4米宽,堤后不设戗台,其他参数与辽河堤相同。1988年开始的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促进了清河防洪堤的建设,在铁岭市水利局协调组织之下,开原市的八宝、金沟子、老城等乡镇和清河区相继修筑了马圈子大桥至清河闸、清河闸至102国道清河防洪堤38公里,其中清河水库至沈哈铁路桥左堤13公里,从102国道至辽河25公里。

3.灌溉引水

清河来自山区,源远流长。河流进入铁岭之后,谷地逐渐开阔,沿河村屯多将两侧低洼地开发为水田,在河中筑坝(闸)引水灌溉种稻。水田的开发使昔日穷困的山沟人均收入大大的提高,使贫瘠的涝洼地变成高产、高效农田。但随意修筑的闸坝降低了两侧堤防的防洪标准,特别是乡村自建的拦河取水工程,不研究河势,不修筑堤防及导流工程,随意设取水口,使主河槽强烈摆动,一遇大水则造成严重水毁工程。清河灌溉引水拦河工程情况见表5-1。

表5-1 清河灌溉引水拦河工程表

4.跨河工程

(1)102国道新桥。位于老城南,桥长278.5米,设计流量7000立方米/秒;

(2)102国道旧桥。位于老城南,桥长280米,设计流量5000立方米/秒,桥下有灌区取水工程拦河溢流坝(堆石坝);

(3)开西铁路桥,位于老城南,桥长280米,设计流量5000立方米/秒;

(4)沈哈铁路桥。位于老城小八社,桥长700米,设计流量7500立方米/秒,桥下游有金沟子灌区拦河溢流坝(堆石坝);

(5)高速公路桥。位于金沟子十社村,桥长500米,设计流量7130立方米/秒;

(6)马圈子公路桥。位于八宝乡马圈子,桥长393米,设计流量5000立方米/秒;

(7)清河电厂输灰管道。位于清河区北,桥长590米;

(8)清河拦河闸。1974年竣工,位于八宝乡四社村,系立轴自动翻板节制闸,35孔,闸板高l.5米,宽10米,设计过闸流量5000立方米/秒,自流引水灌溉面积2.7万亩。

四、沙河

沙河又称中固河(因流经开原市南部重镇中固而得名),发源于开原市松山堡乡之二道沟,源出大山之中,越过203国道和沈哈铁路进入平原区,纳南沙河之水汇入辽河,主河道长55.2公里,流域面积569.4平方公里。沙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上游河谷狭窄,多砾石,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暴发则水石俱下,破坏力很大;中游谷地稍开阔,河谷宽约600~1000米,河槽宽约50米。从1988年后逐渐建起堤防,以保护两侧之农田和村落,部分堤段系路堤结合,成为山区与外界的唯一通道。现有堤防堤顶宽2~4米,高约1.5~2米,防洪能力5~10年。左堤从山槐屯至石山村长约38公里,右堤从妈货郎屯至孟寨子长约30公里。

建国以来沙河流域发生7次较大洪水,特别是1985年至今已发生5次较大洪水,洪水下泄,沙石俱下,填平河槽,冲毁堤防,其中以1995年7月29日大洪水最为严重,洪水过后,几乎所有堤防水毁。大水过后的反思:“头痛医头”不从根本上根治河道,只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益。1997年开始的“绿堤工程”实验,就是要求在上游坡地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以生物措施固滩护堤,以林木束水攻沙(1998年在沙河的实验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只栽不管)。1999~2000年继续实验,特别在中固镇及马家寨乡抓住重点,计划用枫杨树护堤,杞柳树固滩,草皮护坡,以期取得经验。到1999年末统计,沿河乡镇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机械出机械,利用4年的时间修复了水毁堤防67.5公里,其中左堤从山槐屯至石山村37.5公里,右堤从妈货郎屯至孟家寨30公里,防洪能力达10年一遇标准。

五、柴河

柴河发源于清原县英额门乡转向湖老虎顶子西南侧,在开原市上肥地乡东升村东南进入铁岭市。流经上肥地、下肥地、靠山屯、柴河堡等山区乡镇,于铁岭县大甸子镇太平寨进入柴河水库,进而在银州区双安桥北双岔河汇入辽河。柴河流域面积1437.9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属山区及丘陵区,平原面积仅为接近汇流口处耕地和城区的极少部分。柴河河长为139.5公里,其中境内河长92公里,河源至汇流口平均比降为1.2‰,支流主要有南柴河及部分流域面积在百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沟道。柴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两侧山峦林木葱荣,植被良好,乔木以松、杨、槐、柳、椴、柞树为主;灌木以荆条、榛棵、冬青、紫穗槐等为主;广产山里红、榛子、板栗、杏、梨、海棠等干鲜果品。柴河谷地宽度约为600~1600米,河床以砾石、粗沙、细沙为主。河道宽度(堤距)约为50~200米,两岸冲积、洪积平原以草甸土、水稻土为主,是当地赖以生存的主要耕地,人均约1.5~2.0亩。经过多年的建设,开原段的柴河堤34.5公里,其中左堤从上肥地至柴河村15公里;右堤从上肥地至柴河村19.5公里。

1.灌溉引水

由于柴河流域(水库以上部分)植被尚好,除特殊年份,河水长流,很少有干涸现象,故两片农业生产多以引水灌溉种植水稻为主,在河道内修筑了很多拦河工程,它对有效的开发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筑坝(闸)抬高了上游水位,加大了落差改变了河势,给河道的防洪安全带来隐患。1995年超标准洪水使柴河河道上的拦河闸坝全部水毁,闸坝两侧上下游堤防被夷为平地(见表5-2)。

2.跨河工程

柴河水库以下段的柴河河道地处铁岭县、银州区行政区划范围内,河段长14.2公里,河道纵比降6.6‰。由于该段河道大部分穿越铁岭城区,穿河、跨河工程较多,其中公路桥4座;铁路桥2座(上下线);输油管线2条;光缆1条;输水管1条。

表5-2 灌溉引水拦河工程统计

(1)熊官屯公路桥。建于1967年。钢筋混凝土拱桥,共4孔,桥长200米,宽7米,设计过流能力为300立方米/秒,约为20年一遇泄流标准。因其标准低,特别是1995年洪水过后,桥中墩基础松动变型,已成险桥应重建。

(2)高速公路桥。沈哈高速公路柴河大桥建于1998年,系井桩基础混凝土简支梁大桥,桥长305米,计12孔,桥宽18米,双向4车道。设计标准200年一遇,泄流能力为2087立方米/秒。

(3)战备桥。102国道柴河大桥,建于1967年,系井柱基础钢筋混凝土板梁漫水桥。桥长202.8米,7孔,桥宽12.5米,桥下过流能力为50年一遇,流量1270立方米/秒。

(4)东大桥。1967年曾在银州东门外柴河上建一钢筋混凝土桥,但由于当时施工质量低劣,年久失修而成危桥。1998年在原位拆除重建,即井柱基础中承式彩虹桥。桥长305米,11孔,桥宽15米。设计标准为200年一遇,泄流2087立方米/秒。

(5)铁路桥。沈哈铁路柴河大桥,上承式钢桁架墩台桥,分为上行、下行、并列2座桥。桥长283米,9孔,桥宽32米。设计过流能力为2087立方米/秒,200年一遇标准。按照1984年颁布实施的《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柴河河道实施分部门管理原则,部分柴河河道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管理,由此成立了铁岭市建委系统的城市河道管理处。为追求利润而无计划、无规范、无节制的滥采乱挖河沙,并引进外资在河道内建一“水上乐园”,造成河势大变,阻水严重,终于酿成1995年主河改道,水毁惨重的灾害。根据国务院关于水利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的原则,将河道的管理按流域统一划归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当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按照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关于松辽流域重点防汛城市提高防洪标准的决定,正在进行柴河的防洪规划,拟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六、汎 河

汎河,又称范河。发源于铁岭县白旗寨乡东滚马岭,流经白旗寨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以上为山区)、催阵堡乡、市种畜场(以上为丘陵区)、 河镇(平原区),在汎河镇药王庙村北纳贺家排干之水后汇入辽河。汎河流域面积为1180.5平方公里,河长102公里,在距河源40.7公里处建一座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控制面积为369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面积37%。汎河主河道属山区V形河槽,上中游河槽以砾石、粗沙为主,主河槽宽约50~100米,两岸陡峭。水库以下山间谷地较为开阔,两岸耕地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是铁岭县乃至辽宁省的重点商品粮产地。远山植被良好,乔木以松、杨、柳、椴为主,并盛产榛子、山里红等干鲜果品,榛子岭产的榛子曾封为清宫贡品,可见其品质之优良。汎河流域内多山并山势陡峭,干流较短,丰枯流量相差很大。仅30余年统计,洪峰流量大则可达2390立方米/秒,而枯水时则经常断流。因此榛子岭水库对调节汎河河道流量发挥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水库地处河道上游,对坝下区间洪峰以至于对辽河的调峰作用甚微,因此在市种畜场以下河段,防洪任务依然很重,1994~1995连续两年汛期,种畜场、汎河镇曾两度漫堤决口。

1.堤防建设

汎河在沈哈铁路以上为无堤河流,V形沟槽深邃,10年一遇标准以下洪水在槽内行走。近几年,盲目地垦荒和村屯建设,使有效行洪范围局部阻塞、狭窄,增加了被保护的对象,同时恶化了行洪条件,应从立法、执法及河道整治角度综合解决之。铁路桥以下属河平原段、辽河回水段河道,河道比降为2.6‰。由于辽河顶托,上游洪水汇流快,使水位壅高。鉴于 河下游沿岸人口密集、城镇集中的特点,建国以来市(地)、县政府始终把根治 河水患放在重要议事日程,1966年即对全流域实施了全面规划。50多年来在 河流域建各型水库21座,建水土保持工程千余处,人工造林10余万亩。从铁路桥至辽河建起了防洪堤20.6公里,其中左堤10.2公里,右堤10.4公里,安全泄量1290立方米/秒,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回水堤达到了20年一遇。1999年县政府对 河苏家屯险段实施了裁弯取直除险工程,采用机械施工,开挖新河980米,两侧筑堤,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使苏家屯险段脱险,河水畅通。

2.灌溉引水(发电)

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中,其大部分河段在山地、丘陵之中,因此蕴藏着较大的水能资源。1980年建成的 河灌区就是利用梯级水头发电的尾水,将库水引至20公里外的下游 河灌区,灌溉水田11万亩,水库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开发。 河拦河工程见表5-3。

表5-3 河拦河工程

七、西小河

西小河发源于铁岭县腰堡乡与李千户乡交界处山区的薛家岭东部,穿越102国道后进入平原地区。原在腰堡乡西小河村西汇入辽河,因此在铁岭市的河道统计表中被列入辽河一级支流,并完成了回水堤的建设,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标准,安全泄量达494立方米/秒。1999年开始实施的辽河石佛寺反调节水库前期工程,将原西小河汇入辽河处的辽河堤防改建为未来水库的副坝,故将西小河在鲍家岗子排水站处切断,下拉5公里,将西小河引入万泉河后汇入辽河,今后西小河将是万泉河的支流,辽河的二级支流。西小河原流域面积174.7平方公里,河长38.5公里,两侧堤防长各3.9公里。

八、万泉河

万泉河,原称懿路河,又称麒麟河,属辽河一级支流,为新城子区与铁岭县的界河,发源于铁岭县马鞍山西麓的靳家沟,于清水台镇弯道河子村东北流入新城子区境,经清水台、新城子、黄家三乡镇后汇入辽河,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为228.9平方公里,主河槽深邃,河宽20~110米。河道比降2.4‰。流经我区境内长36公里,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有河道险工2处。

堤防现状:

1989年秋新台子镇在万泉河从杨士到鲍家岗子建设两侧各8公里的堤防,将下游不足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加高培厚。对河道内的建筑物及阻水林木进行了清理,使其中辽河回水堤长3.10公里,设计防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一般堤防5.60公里,堤距60~150米,设计防洪能力219立方米/秒,防洪标准20年一遇。

九、横道河

横道河原称浑沱河、浑头河,实质上它是辽河一级支流在蒲河的上游。清光绪年间,当地民众根据一条长流水从村东流过村西,横穿两条大道,始称横道河,至今。横道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东部大石门山西,汇集了来自左右两岸众多山川之水。在铁岭境内流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区。干流两侧山间谷地宽约1.0~1.5公里。1989至1995年铁岭南部处多雨年份,山区洪水肆虐,冲毁堤防,淤平河槽,直接影响村屯的安全。横道河子乡政府通过集资的办法,雇用推土机械推出主河道,筑起两侧防洪堤,连续实施3年,实现了绿堤工程:固定主槽、生物措施防护岸滩、堤防的技术要求,从四冲至百贯疏浚河道11.2公里,筑堤22公里,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百贯屯西南流进沈阳市境内,在东陵区望宾乡入棋盘山库区,该段河长8.5公里。

十、公河

据《奉天通志》记载:历史上发源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在大柳树村西新开河右岸分支南流。经小蒿子、南岗村东西南流,经大崴子东,右受汤子河水西南流,经小崴子、三眼井东南流,到辽阳窝堡村东入康平县境,境内45.5公里。北段从辽源东南流入康平北境。南北40余公里长,东西宽5余公里的地势低湿,河流错综,其间水盛时弥漫无际,昔时称为辽海沼泽地,以上乃公河之古道。于1949年被西辽河变迁吞没。现在公河源出自康平县山东屯乡马家铺北洼地。南流经四间房西、王乡屯西、西河沿西南流,经河夹信子西、圈河西南流,经陈家坨子、贾家窝堡东南流,经任家店、高家马圈子南流、到老山头入辽河。

堤防现状:

1949年后,公河经过几次人工整修、筑堤,为公河涝区15.8万亩耕地的主排水河。河长35公里,河宽18~30米。堤距30~80米,比降为0.3‰,控制面积为214.7平方公里。泄洪流量为41.3立方米/秒。堤高1.5米,堤顶宽2米,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辽河超过设计标准时,公河排泄不畅,最大回水长度达16.1公里。为解决泄水不畅,提高除涝标准。1987年将公河出水口从老山头下改到青龙山,新开一条人工河道。长6.77公里,出水口水位下降0.68米。新开河道设计流量61立方米/秒,河底宽30米,河底比降为2‰,两侧边坡1∶3,回水堤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流量为260立方米/秒。1990年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十一、王河

王河发源于法库县慈恩寺乡白石砬子山区,河水流经距河源23.4公里的法库县泡子沿水库后,于调兵山镇大平山村进入铁岭市。水库下游有头台子河、柏沟河汇入。流经铁法市、铁岭县,在镇西堡大台山下汇入辽河。王河流域主要由水库以上的低山丘陵区、高家窝堡以下的低洼易涝平原湿地沼泽区及期间的过渡区组成,其中山地面积278平方公里(含过渡区),平原沼泽区204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482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河道长25.3公里,堤防长7.1公里(左堤4.5公里、右堤2.6公里)。王河地处医巫吕山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的缓接处,上游属低山区,地表比降较大,河道狭窄,约50~70米,沿河土质松散,水土流失较重,进人铁岭市后,河道比降突缓,约为0.68%~0.32%,河床开阔,呈现明显的淤积形态。特别是王河原由两座平原水库(注)相连而构成,因此该河实质上是由左右两堤夹一束低洼沼泽地而演化为河道,两堤间距1.5~2.0公里,大部分河段无主槽,洪水随意摆动,平原行洪,河道水位高于耕地,防汛压力大。上游各支流汇流快,主河道流速小,如遇辽河顶托,基本成滞洪区,为此,1976年在汇流口处建大台山防洪闸一座,防洪闸共2孔,净宽8米,宽3.1米,设计洪水位66.04米,左侧为土坝与辽河大坝相连,坝顶宽4米。

堤防建设

由于王河流域各要素造就了该流域多洪涝灾害,仅新中国建立以来,局部堤防溃决而淹地多达十余次,据当地老农回忆“从1951年至1998年(除1998年外)只要辽河水大,王河几乎年年出险”。因此从1949年4月铁岭解放后,到1999年(1998年辽河大水过后),50年来铁岭县人民政府先后四次组织人员修筑王河流域防洪工程。1949~1950年为医治战争创伤、发展农业生产,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开始组织修建王河防洪堤,但因人力、财力有限,堤防的标准很低,只能抵御春汛而已。1964年秋,再一次组织对已建堤防的较大规模的加高培厚施工,从大台子—古洞坨—口门沿共7公里,因内外皆水,施工条件很差,经一个月苦干,用工7.5万工日,1987~1989年在辽河整治过程中,再一次对王河堤防实施除险加固。铁法市水利局根据铁法矿务局因采空区沉陷和排污淤积问题,责成其整治王河及其支流新开河,该局连续5年加固培厚河堤,每年用于治河资金都在20万元以上。1998~1999年铁岭县双井子乡、镇西堡镇又一次对王河堤进行了加高培厚(主要是培厚),解决了因下游滩涂开发产生的水位增高及滞洪时间过长浸润堤防等问题,完成土方20余万立方米。至此,王河47.7公里堤防(左堤25.1公里、右堤22.6公里)全都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安全泄量达到405立方米/秒(铁岭段)和211立方米/秒(铁法市段),辽河回水段达到20年一遇标准。

十二、长沟河

长沟子河发源于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乡四家子屯北低山区,流经铁法市、铁岭县,在铁岭县大青乡冯家窝堡汇入辽河,流域面积149.1平方公里,其中低山区42.4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8.4%,平原区10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6%,地势东高西低,以前峪—调兵山公路为界,西部山峦起伏,沟谷密布,植被较好。东部漫岗平原—辽河冲积平原区,土地肥沃,人口集中,铁法矿务局所属小青煤矿就位于此。长沟河干流长度29.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9‰,其上游部分8.3公里属山间下切河道,沟深岸陡,两岸多黄土堆积,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其间曾建过2座塘坝,因施工质量低劣和工程不配套,基本上不起作用。其下游部分河道21.2公里,分为辽河回水段2.1公里、1979年前已建左堤段9.1公里和历史上没建堤段。1979年铁岭县水利局曾对长沟河进行过一次规划,要求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曾于当年实施,次年完成了600米裁弯,退堤改线386米,但由于群众性施工,工程质量没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不了了之。在辽河整治期间,对2.1公里回水段进行了达20年一遇标准施工,工程达到设计要求。1994年8月5日至7日,一场大暴雨袭击了长沟河及其相邻流域,点雨量达300毫米,上游山区洪水暴发,将历史上曾修过但没达标的堤段冲决5处,铁岭县大青乡3万余亩耕地被淹,宋荒地、西贝河等数个村屯进水,水利、交通、通讯、电力设施及民房水毁严重,直接损失超亿元。是年汛后由河道处牵头,铁岭县、铁法市水利局参加,共同对长沟河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于第二年汛前全部完成了疏浚、筑堤、清障、动迁等治河工程,使已建或加高培厚的堤防计16.7公里,安全泄量达到303立方米/秒,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辽河回水堤段达到20年一遇标准。

十三、拉马河

位于法库县中、南部,发源于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北八虎山东麓,贯穿法库南北,经法库县东尚屯水库,经五台子、冯贝卜、依牛卜乡,大孤家镇,在依牛卜乡祝家堡村北宁家山出境,进入铁岭界,纳胜利河水后汇入辽河。拉马河流域面积635.9平方公里,干流河长78.1公里,但在铁岭境内流域面积仅131.2平方公里(含胜利河流域面积124.5平方公里),河长6.7公里,堤长9.2公里(其中左堤6.7公里、右堤2.5公里),辽河回水段安全泄量581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法库县境内河长25.1公里,河宽8~20公里。左岸堤防14.5公里,右岸堤防15公里。堤高3~4米,堤顶宽3米。防洪标准20年一遇。允许泄量265立方米/秒。

拉马河发源于低山丘陵区,山虽不高但坡陡,植被少,河道流程短,一遇暴雨水土齐下,造成拉马河洪水暴涨暴落,如遇外水顶托洪水下泄不畅,河床淤积增高。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决堤造成灾害。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在拉马河支流小岭河上游修建了牛其卜中型水库。水库控制面积65.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980万立方米;1958年在拉马河上游修建了尚屯水库,控制面积233平方公里、总库容为8560万立方米。接连又先后建成5座小型水库,保护了下游4个乡57个村,13.6万亩耕地。

1974年春,对拉马河进行了全面的整治,修建堤防15公里,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当时对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运用,由于管理维修养护工作跟不上,防洪能力严重降低。特别是1985~1986两年大洪水的冲击,堤防决口两处。1985年淹地1.2万亩,1986年7月14日暴雨,上游3座水库溢洪,河水暴涨,造成堤防决口,使冯贝卜、大孤家的1.5万亩农田被洪水淹没,平均水深1.5米。冯贝卜孙家装机320千瓦的排水站失去了排水作用。

1986年和1989年分别进行了堤防整治,从而提高了防洪能力,达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十四、小河子

小河子位于法库县南部,发源于依牛卜乡戴荒地东山,由低洼排水干沟汇集而成:流经三尖泡,在三面船镇南进入辽河。流域面积178平方公里,河道长度14.45公里,堤防长29.9公里(左堤15.2公里、右堤14.7公里),设计流量89立方米/秒,设计防洪标准分上下游两段,上游段为10年一遇,下游段为30年一遇。

小河子堤防:

小河子原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排水沟道,在60年代用人工拓宽达到现在的规模,一般堤距40~50米。河道比较顺直,两侧多为低洼易涝地,现有电力排水站13座,排水面积5.2万亩。

十五、长河

长河属辽河一级支流,位于新城子区境内,源于马刚乡邱家沟村山谷一带,流经马刚、清水台、新城子、黄家四乡镇于高坎村西北汇入辽河。河长32公里,河宽20~30米,流域面积112.5公里。

堤长22.3公里,堤距70米。其中辽河回水堤长6.76公里,设计防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一般堤防长16.84公里,设计防洪能力168立方米/秒,防洪标准20年一遇。

十六、左小河

辽河支流,位于新城子区境内,源于新城子乡新南村南田间一带,流经新城子、兴隆台、石佛寺、黄家四乡镇于老戈三家子西北汇入辽河。河长18.9公里,河宽70~200米,流域面积118.4平方公里。

堤距60~100米。堤防长20.62公里,其中辽河回水堤长9.27公里,设计防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一般堤防11.35公里,设计防洪能力2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20年一遇。

十七、羊肠河

辽河支流,位于新城子境内。源于帽山西麓坡岗地带,流经清水、新城子、黄家三乡。河长9.5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河宽30~60米,河道比降1/950。

堤防长32.04公里,其中辽河回水堤长15.11公里,设计防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一般堤防长16.93公里,设计防洪能力25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5年一遇。

十八、八家子河

历史段已在东马莲河叙述,现在的八家子河发源于小城子镇三家窝堡,又系属康北涝区的排水河和新生农场水田区的主要排水干线。经原河道南流入老山头入辽河。辽河水大,回水可达14.5公里。左堤长25.4公里,右堤长19.1公里,河长45.6公里,主河槽宽8~50米,右岸19.1公里,一般堤距50米,比降为1.2‰。控制面积511.22平方公里。该河系1943年(康德十年)从关内来劳工修治的人工河道,比较顺直。1974年春又一次进行全面清淤。1986年对8.7公里长回水堤再次进行维修加高,排水畅通。

一、北小河

北小河(当地俗称小河子)发源于西丰县天德乡鹤鸣屯(又称卧龙泉)北低山区,北流汇入东辽河(二龙山水库)。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河长28公里,平均比降6.2‰。,两岸堤长各10公里,计20公里。西丰县位于辽东丘陵最北端,其北部即东辽河沿岸(含小北河流域)属吉林地槽范围,山峰海拔多在300~400米,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历程,沿河多黄土漫岗,山间谷地宽1.0~1.5公里,河道无明显主槽,岸滩以圆砾、粗沙为主。一遇大雨,则泥沙俱下,经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北小河有堤段已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二、猪咀河

猪咀河,又称珠珠河(满语有鱼的河),发源于西丰县德兴乡哑吧岭北麓,向北流经平岗镇西北之新丰屯,穿过四梅铁路汇入东辽河。猪咀河的流域面积154.4平方公里,河长26.5公里。该产生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发生的地质断裂过程中,广泛沉积着朱罗纪的砂岩、页岩、安山岩以及白垩紫红包泥岩和凝灰岩,山峰海拔在400米左右,山间谷地相对开阔,约在1.5公里至2.5公里间,由于风化强烈,河槽建立在沟谷洪积扇间,多圆砾、粗沙,无明显主槽。两侧山川短且陡,对河道行洪安全极为不利。从1996年始,铁岭市河道管理处提出“绿堤工程治理中小河道方案”,得到西丰县政府及德兴、天德、平岗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响应,在根治猪咀河的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筑“缓坡低堤”24.5公里,两堤间距30米左右,设计行洪能力已达10年一遇标准。

三、条子河

条子河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其主流穿越吉林省四平市城区后作为界河于昌图老四平镇后义和屯进入铁岭市,在曲家店乡汤家屯汇入招苏台河,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922平方公里,该河在昌图境内长64.4公里,主槽宽约9~30米。流域面积367.5公里。由于该河穿越工业城市四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春秋两季如污水沟般臭气熏天,水色黑里透绛,同时也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1997年昌图县八面城、宝力镇、宝力农场曾引出此水灌溉水田,造成近万亩秧苗枯死。经化验内含大量“阿特拉津”灭草农药所致,系四平市化学药剂厂排污所为。

四、小南河

小南河发源于昌图县朝阳乡西北漫岗区的下沟,先后穿越曹家小(一)型水库,三家子小(一)水库后在前双井子乡西二道河子处汇入招苏台河。流域面积167.5平方公里,该流域地处松辽台地构造之上,耕地层及其下的亚黏土层均较厚,由于河流的下切分割,形成漫岗区,冲沟发育、河谷宽阔、地表坡度小于15°,并形成宽窄不等的阶地。小南河干流长29公里,河道宽度7~25米,现建有防洪堤11.5公里,其中左堤5.5公里,右堤6公里,目前该河的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

五、二道河子

二道河明代称小创忽儿河,又称糜子河,发源于吉林省四平市东老虎洞龙王屯。流经梨树县半拉山门水库(总库容2560万立方米),于昌图县毛家店镇白山村进人铁岭市,在昌图县宝力镇南汇入招苏台河,流域面积1587平方公里。该河在昌图县境内长为129.0公里,主河道宽度在10~30米之间,流域面积为1393.7平方公里。

由于该河源自山区,如遇招苏台河大水顶托,可在中下游平原区泛滥成灾。史料记载,1881年(清.光绪七年)昌图大雨水,夏糜子河溢,可见一斑。新中国建立以后,曾于1952年县政府组织沿河农民修堤15公里,目地在于防止二道河子洪水出槽淹地和控制招苏台河洪水倒灌。后经历年来的农田基本建设,对二道河子进行整治,使堤防长度达28公里,左堤13公里、右堤15公里,使其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

六、小河子

小河子发源于昌图县丘陵漫岗区的太平乡偏岭子村芦家沟,先后穿越四新(一)型库、黑鱼(一)型库后在通江口乡义兴屯西进入辽河招苏台河的汇流处,因汇入的河流主槽系招苏台河,固认定该河为招苏台河一级支流。小河子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全部处于广泛分布黄土状亚黏土的第四纪沉积区范围内,土层厚度由东至西逐渐加厚。由于冲沟发育,构成波状起伏的漫岗平原。因此小河子河谷宽阔,两侧坡降较缓。干流长59.8公里,河道宽度20~70米。

由于地形条件影响,历史上小河子下游地段由招、辽两河回水影响多发生漫堤决口灾害,近期的1985~1986年回水影响,洪水决堤曾使昌图县通江口乡、市直两家子农场损失惨重。1986~1991年实施的辽河整治工程将小河子治理纳入其中,共新修、加高培厚堤防15.3公里(其中左堤5.8公里,右堤9.5公里),使其下游段的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回水段达到20年一遇。

七、寇河

寇河古称瞻河、沽源河,俗称寇河。“寇者,西流水之意也”,亦称扣河,同音字是也。寇河发源于西丰县振兴乡枫树村河源屯之老爷岭西北,纳小寇河、乌鲁河、艾清河、叶赫河诸水,在开原市老城镇东汇入清河。流域面积1551.6平方公里,全系山区。干流长度118公里,是辽河流域中唯一没有控制性工程的较大型山区河流。

寇河是华北台地与吉林地槽的大断裂带,是由中生代燕山运动所产生的东北西南向断裂形成的,两侧多山,其中老爷岭、冰砬山、妈呼岭、高丽盘道岭等山脉海拔在310~870米之间,地势陡峭。

寇河流域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受西南季风与地理、地势、地貌的共同作用,使寇河流域成为辽北的暴雨中心之一,寇河也就成为辽河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1951年8月14日一次暴雨中心在寇河流域的西丰站,雨量为440毫米,给辽河中下游带来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1957年、1964年、1994年、1995年、1998年强暴雨都曾笼罩过寇河流域,寇河洪水泛滥成灾,也都引发出当年的辽河大水,中下游损失数以亿元计。

1.工程措施

寇河流域是由小寇河、艾清河等数条两山夹一沟的地貌和东西向大断裂寇河谷组成的。山岭以震旦纪前的混合岩、震旦纪的片麻岩、晚古生代后期的花岗岩以及朱罗纪的沙岩、页岩和凝灰岩等组成。相对而言,流域内植被尚好,以椴、柳、榆、槐、松树为主,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沟谷由洪积扇与较大河流的冲积平原组成,谷地宽度在600~2000米之间,海拔高度约在120~200米。寇河谷地平原农作物种植区面积约为全县面积的4.4%,是粮食作物主产区和经济、政治活动中心区。寇河主河槽宽30~100米,是一条基本没有设防的河道,只是在“因害设防”的原则指导下,在重点河段设堤或防洪墙、挑流工程等,据统计寇河已在河源至兴学桥、更刻忠信段、松树神树段建堤防40.2公里,在西丰镇段建城市防洪墙1.0公里。在明德、郜家店段建挑流工程2处,就其防洪标准而言,都不足10年一遇标准。

2.灌溉引水

寇河谷地是由地质构造断裂形成的。因此,现代寇河谷地表层是由山地崩塌、沟槽洪积和主河道推移质堆积形成的,表层多以角砾、卵石、粗沙与壤土的混合型式出现。经过百多年来的垦植,沿河逐渐开发成水田,引寇河水种稻。由于寇河水丰枯变化很大,有坝引水工程水毁时有发生,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洪水曾使寇河拦河工程全部水毁,并使主槽改道,造成很大损失(见表5-4)。

表5-4 拦河工程统计表

新中国建立50年来,先后在寇河各支流建设了宝兴、铁河、房身等一大批小型水库,它们在发展养鱼和灌溉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调节寇河洪水可以说没有作用。拟议了30年在寇河干流神树处建一神树大型水库,终因各种原因搁置无期。

八、马仲河

马仲河(马鬃河)原系亮子河一级支流,该河上游系低山、黄土丘陵区,地表裸露,易引起陡涨陡落洪水,特别是该河与亮子河上游在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河流长度等方面很相似,容易产生同步洪水,淹没下游农田。1972年由开原市人民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城市居民和受益单位的农业劳力万余人大干30天,将马仲河在开原市金沟子乡头道房村截断,开挖了一条头道房至八宝镇四社村长3450米、底宽38米的人工河道,将马仲河改为清河一级支流。挖河的土方在河道两侧筑起高约3米、堤距约200米的防洪堤防,由此形成新的马仲河。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一队清兵过河受阻停滞不前,一统领将军挥鞭驱马,一纵而过,故称此河为马纵河——马仲河。马仲河发源于昌图县昌图站镇东明村齐家屯棋盘山南麓,上游称横道河。棋盘山主峰海拔433米,山态峻秀,峰顶是约10步方圆的平顶,古木松荫,恬静清幽。马仲河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50.1公里,现有堤防长度11公里,其中左堤从开原的刘屯至四社7公里,右堤从头道房至四社4公里。该河的上中游在昌图范围内穿行于黄土漫岗区,属冲刷下切型河道,无堤。

九、苔碧河

苔碧河发源于西丰县成平满族乡景贤村北马屁梁子南丛山中,原称台毕勒河(满语),因主河道穿过台毕勒屯(现称凤楼村苔碧屯)得名。流域面积113.2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9公里,平均比降72‰,流经西丰县成平乡,在会英屯出县境进人清河区,在杨木林子乡佟家屯汇入清河水库。两岸堤防长18公里,其中左堤凤楼至东城10公里,右堤凤楼至东城8公里,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

十、碾盘河

碾盘河古称西巴尔河(满语)。县境初辟时(清、光绪年间),在该河上游发现了7具碾盘,不知何人何年所遗留,故此河得一俗名碾盘河至今。碾盘河发原于西丰县和隆乡九如村城墙背岭西,流经和隆、凉泉、房木等乡镇,在开原市八棵树镇孟家沟进入开原市,在耿王庄南汇入清河水库,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干流河长57.4公里。

碾盘河是清河的一条重要支流,这是一条桀骜不驯、经常泛滥的河流,原因有三:其一该河发源、穿行于群山之中,流域内有铁岭最高峰大顶子山(海拔802米),有著名的历史名山城子山(海拔760米)等20余座山峦。其二各支流短,比降大,汇流快而集中,易形成洪峰。其三由于地理、地势与西南季风的混合作用,该流域内的山南多次成为清河流域的暴雨中心。例1953年8月19日历时3天的降雨过程,位于流域中部的凉水泉子站降雨量为354毫米,大于200毫米笼罩面积1.2万平方公里,引发了建国以来辽河第二位大洪水,给辽河中下游造成一次巨大的灾害。又如1995年7 月29日碾盘河流域及临近山区普降大雨,最大二日点雨量达290毫米(营厂)和247毫米(八棵树),碾盘河发生设立耿王庄水文站35年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1960立方米/秒,使清河水库告急,开启溢洪道闸门溢洪,辽河铁岭站由此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三位的大洪水,河夹信子护村堤溃决。

河道整治:

西丰地处辽东丘陵最北端,境内多山,土地资源不足,多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而碾盘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区面积621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可见其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位置。1989、1991、1994年的洪水洗劫了碾盘河两岸,当年的农业生产几无收成。更有甚者,1995年大洪水将碾盘河两岸夷为平地,无怪乎当地人叹息:辛辛苦苦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沿河的堤防、公路、通讯、电力设施全部被毁,因河流改道农田被冲毁、沙压者不计其数。大水过后,铁岭市河道管理处提出了整治碾盘河的“绿堤方案”,从支流到干流逐步实现:固定主槽,实施缓坡低堤,因害设置工程项目,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中小河道治理原则。历经三年的实验,已显露出优越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堤前5行杞柳,堤脚3行枫杨,堤坡数行刺槐(或紫穗槐),不仅达到了固滩护坡的作用,而2年后林木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碾盘河已建堤防74公里,其中左堤万合至实妙36公里,右堤万合至实妙38公里,防洪能力相当10年一遇标准。

十一、阿拉河

阿拉河,古称阿噜河,发源于西丰县和隆乡达成村偏道子屯北丛山中,上游由东大沟、大小沟组成,在达成屯南始称阿拉河,于开原市林丰乡之栾家街东北流入开原市。流经林丰乡、八棵树镇,在建材场屯与古城子屯间汇入清河。阿拉河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皆属低山区,海拔在300~460米间,山势陡峻,地表比降较大。山区植被尚好,多杨、柳、松、榆、柞树。河谷宽度在600~1200米间,主河道宽度约20米左右,有堤段堤距大都在40米左右,主河道长24.2公里。由于阿拉河是山区河流,众多山间小溪大都属季节沟槽,河短且比降大,一遇较大暴雨则洪水陡发,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洪水使原筑多年的沙堤夷为平地,沿岸居民损失很大。1996年后林丰乡政府采纳了“绿堤工程”方案,将筑堤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取得明显的防护效果,现已筑堤40公里,其中左堤从新边至古城子20公里,右堤从新边至古城子20公里,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

十二、二道沟河

此河本应以蚕场河命名,因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先后汇合的干流——蚕场河很短即流出县境汇入清河而以其最大的支流命名,这是原因之一。其二是当年区划归拢资料的工作失误,以讹传讹没作修改,延用至今。二道沟河上游主要由三条大沟组成:头道沟发源于西丰县营厂乡嵌石岭南;二道沟发源于西丰县与清源县交界之冰砬山南麓山区中;三道沟发源于西丰和隆乡冰砬山西麓;二道沟在营厂乡的景新屯、碧玉屯纳头道沟和三道沟后,在营厂乡龙家街流入清源县后在小荒沟汇入清河。二道沟河流域面积228.7平方公里,全系山区,山峰高耸,海拔多在500~800米间,地势陡峻。植被较好,以榆、杨、柞、槐、核桃、楸等树种为主。主河道长27公里,因地表比降较大,洪水时推移质量很大,对堤防、桥梁及其他建筑物有很大破坏性。现有堤防10.1公里,其中左堤从实妙至桦树5.1公里,右堤从实妙至桦树5.0公里。堤防标准不足5年一遇。

十三、南沙河

南沙河(铁岭县称沙河,又称山头蒲河)发源于开原市马家寨乡东双台岭村之老爷岭,在南腰堡东汇入马家寨小(一)型水库,在铁岭县平顶堡镇东宋家窝棚进入铁岭县境,流至北窑又入开原市界并汇入沙河,进入辽河。南沙河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干流长32公里,其中在铁岭县境内6公里。

南沙河流域面积大部分属于低山丘陵区,只是在团山沟以下进入辽河冲积平原区。由于该河发源和流经低山丘陵区,仅有一小(一)型水库调控来水,故仍不能解决上游洪水危及下游村屯安全的水患。1995年汛期铁岭县平顶堡镇之贺家屯曾被洪水围困数日。为了根治洪水,历史上曾筑过南沙河堤,1995年前数次水毁。近几年开原市、铁岭县人民利用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的形式再筑南沙河堤,已筑堤27公里,其中右堤双台岭至金家寨11公里;左堤双台岭至贺家屯16公里。防洪标准:水库以上不足10年一遇,水库以下达到20年一遇标准。

十四、南柴河

南柴河系柴河一级支流,为有别于柴河而命名。南柴河发源于清原县夏家堡镇金家村群山中。在开原市黄旗寨乡上顶子东进入铁岭市,在黄旗寨乡与靠山屯满族乡交界处金场屯汇入柴河,流域面积218.6平方公里,全部属山区,河长29公里,穿行于群山之间的河谷地中。南柴河谷地宽约600~1000米,主河槽30~50米宽,由于地表比降很大,虽植被较好,林木葱笼,仍由暴雨冲沟下切,使河床质以圆砾、粗沙为主。1994、1995连续两年大水将原有堤防及引水建筑物夷为平地,黄旗寨党委、政府利用农建政策,再一次整治了河道,并将生物措施用于固滩护堤,取得很好效果,现已筑堤27.5公里,其中左堤黄旗寨至靠山13.5公里,右堤黄旗至靠山14公里,安全泄量达300立方米/秒,接近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十五、恶龙河

恶龙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北麓,流经李千户乡上台小(一)型水库后,纳延水河等山区诸支流,在催镇堡乡张家楼子南汇入 河。恶龙河属山区下切型河流,流域面积123.2平方公里,全系山区。河流长6.5公里,V形河槽,河床质以砾石、粗沙为主,无堤。

十六、胜利河

胜利河发源于铁法市孤山子镇前峪的低山区,在菜牛乡王千总堡子北进入铁岭县,纳数条低山丘陵区沟川之水,穿过已报废的杨屯水库,进入平原区,在阿吉镇陈平堡子东汇入拉马河,后进入辽河。胜利河是由山区沟道、平原区自然洼地经人工加工而形成的泄洪排涝河道,因流经附近利用自然洼地建设的胜利平原水库(已报废)而得名。胜利河流域面积124.5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8公里。该河发源于低山丘陵区,其中下游是几乎与辽河平行的低洼湿地组成的排涝沟道,而且在辽河回水区内汇入山区河流拉马河,因此历史上常因上游山区暴雨、下游顶托排水不畅而漫堤决口,1986年8 月4日~5日曾在阿吉镇至原胜利水库南坝头全面漫堤决口,淹没胜利河至辽河大堤间全部耕地及农舍,损失很大,1987年将胜利水库报废,改其副坝为胜利河左堤。1997年阿吉镇利角农建义务工集中会战,提高胜利河泄洪能力,新建、加固堤防11.5公里,其中左堤河口至阿吉8.3公里,右堤河口至高排沟3.2公里,安全泄流量达到21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达10年一遇标准。

十七、蚂螂河

位于康平县东北海洲乡北部,伪满称“贝河”。源出于内蒙古西北吐沙地,从葛家炉北入境,经王全、邵家窝堡北,1954年改南流为东流。经刘财窝堡南,杨菜园子北,在武家窝堡东入西辽河。改南流为东流,解除了东三家子的水害。此河境内长17.2公里,控制面积74.9平方公里,流经全系细沙地带,是时令河,比降较大。1956年虽有人工筑堤,但河身易冲刷,河床摆动性大,流沙严重,汛期受内蒙古排水的危害。从1987年开始对该河堤防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加固,由原5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十八、东马莲河

据《奉天通志》记载:原是小城子河,一名马莲秋河。自和硕博多勒台王旗南境公河来村南,东南流至小城子村西入境。东南流,经裴家窝堡村西又东折,经兰家店村南,朝阳堡村北,又东南渗入沙中,伏流4公里,至八家子村北复涌出成流,东南流经哈拉户硕村东。又折西南,经孔家窝堡村南,又西南漫散,行境内34公里。又据《康平县乡土志》记载:马莲秋河也行流此路。1929年经各村请报,由獾子洞开始经横道子、兰家店西流改道5公里,入马连屯北流入西泡子。

东马莲河堤防:

1951年,从夹信子、周徐窝堡、团山子、孟家西改线筑堤入西泡子水库。1954年秋下游段再次进行复修,达到顶宽1米、底宽7米,堤高1.5米。1981年、1986年堤防进行了补修。河长17.6公里,左堤长7.2公里、右堤长6.6公里。堤距一般97~141米,允许泄洪216立方米/秒。境内控制面积66.8平方公里,比降2‰,1988年加固堤防,由5年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此河处于多沙区,河道易冲刷,淤积严重,徐家窝堡以下为地上河,无河床,靠沙堤拦水。

十九、西马莲河

与东马莲河对称,又称莫力克河,发源于内蒙古散都水库之上游哈拉勿苏草地,从散都水库南流,到张强镇的官家窝堡入境,东南流,经华家、林家村东,大莫力克村西南流,到一棵树村屯北,右受二道河之水,此河原在一棵树西流,经半拉门、靠山东南流入秀水河。

1973年7月人工改道,经一棵树村水库南流,魏家窝堡东南流入西泡子水库。境内河长23.6公里,比降为1.3‰,堤距125米,左堤长15.1公里、右堤长17.1公里,允许泄量155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56.4平方公里。该河特征是洪枯变化悬殊,含沙量大。1987年堤防再次进行维修加固。

二十、李家河

发源于西关屯乡姜家沟西胡仙堂山西南侧分水岭。经姜家沟、大房身、东小陵,李家窝堡村南流入法库县慈恩寺乡王义官屯。其中一部分经人工修建的第一来水路入三台子水库;另一部分经钱家窝堡东流与三台子中央排干、八家子河汇合后入辽河。后改为从赵增窝堡东流经自家窝堡北,东流进入八家子河,汇入辽河。河长35.9公里,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水库以下比降为0.3‰,允许泄量87立方米/秒。河槽4~60米,1987年修回水堤6.7公里。

二十一、利民河

又称柳树屯河。发源于内蒙古的两源:一是西树林子与广正营子两处水流合二为一源;二是七棵树为另一源。两源流至麻利营子又合二为一,经古力板花、八张锄到张家窑入境。建水库后改变了水的流向,一部分由溢洪道下泄后,经嘎土窝堡、东窑、旧府,入花古水库;一部分从水库东闸门经王天福窝堡、李成窝堡入四道号水库。花古水库下游经柳树屯西南流,经张家窝堡、大冷出境入秀水河。

利民河境内长28.9公里,流域面积520平方公里。河长44.1公里;主槽5~50米,堤距175米,泄洪流量24.2立方米/秒,5年一遇防洪标准。1990年8月,对利民河进行了长度18.8公里全面的整治,整治后堤顶宽达到3米、高2米、超高1米,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二十二、南小凌河

又称秃尾巴河。系1943年人工开挖的排水河,逐步演变成内河。发源于老堆台山(烽火台)西侧,经白石沟、小辛屯、方家屯街里大沟、三家子、曹家水库,到团山子村南两侧之水汇流后,经南小陵流入秀水河。团山子以下筑有堤防,1976年对堤防又进行了维修加固,并从南小陵桥下改线。

1990年下游维修加固部分堤防,筑堤长15.6公里,堤高2~2.5米,堤防安全超高0.8米,堤顶宽3米,现右堤长9.03公里、左堤长10.57公里。该河流域面积79.14平方公里,河长23公里,比降为0.7‰,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