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

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霉素生产菌形成绿色孢子和黄色孢子的两种产黄青霉菌株;深层培养中菌丝形态为球状和丝状两种,我国生产上采用的是丝状。临床以其钾盐或钠盐供药用,称为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青霉素的发酵过程控制十分精细,一般2h取样一次,测定发酵液的pH、菌浓度、残糖、残氮、苯乙酸浓度、青霉素效价等指标,同时取样做无菌检查,发现染菌立即结束发酵,视情况过滤提取,因为染菌后pH波动大,青霉素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被全部破坏。

技能训练 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

一、能力目标

掌握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及发酵过程控制。

二、相关知识

1.青霉素生产菌的生物学特性

青霉素生产菌形成绿色孢子和黄色孢子的两种产黄青霉菌株;深层培养中菌丝形态为球状和丝状两种,我国生产上采用的是丝状。

菌落:平坦或皱褶,圆形,边沿整齐或呈锯齿状或扇形。气生菌丝形成大小梗,上生分生孢子,排列呈链状,似毛笔,称为青霉穗。孢子呈黄绿至棕灰色,为圆形或圆柱形。

2.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分化,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形成脂肪包涵体,没有空泡,嗜碱性很强。

第4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素。

第5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涵体消失,青霉素产量最高。

第6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颗粒,仍然呈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第7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

镜检:规定时间取样,显微镜观察7个时期的形态变化,控制发酵。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在第6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

3.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青霉素不耐酸,胃酸能导致β-丙酰胺环裂环失去活性,口服无效,需注射给药。青霉素具有酸性,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临床以其钾盐或钠盐供药用,称为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均易溶于水,但是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易被水解失效,因此注射用青霉素为其钠盐或钾盐的灭菌粉末。青霉素粉在制备时要符合相应的要求,如粉末无异物,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澄明度要合格;粉末的细度或结晶应适宜,便于分装;制备要求无菌、无热源。

三、实训材料

1.设备

药物粉末分装机、轧盖机等。

2.材料

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西林瓶(10mL)、胶塞、铝盖。

四、操作要点

1.青霉素的发酵

(1)种子培养基

玉米浆4.0%(以干物质计),蔗糖2.4%,硫酸铵0.4%,碳酸钙0.4%;pH6.2~6.5。

(2)发酵培养基

玉米浆3.8%(以干物质计),磷酸二氢钾0.54%,无水硫酸钠0.54%,碳酸钙0.07%,硫酸亚铁0.018%,硫酸锰0.0025%;pH4.7~4.9。

(3)种子培养

将产黄青霉(型号99-8)接入灭菌降温至25℃的种子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5℃,搅拌速度为110r/min,空气流量为0.5~0.9m3/(m3种子液·min),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

(4)发酵期间主要控制参数

接种量为15%,温度为25℃,罐压为0.04~0.06MPa,搅拌转速为120r/min,空气流量为0.5~0.7m3/(m3发酵液·min)。当发酵液中氨氮含量下降至450μg/mL以下时,开始补加硫酸铵。在后续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液氨氮含量为300~500μg/mL,并在线监控溶解氧(DO)和pH,100m3发酵罐搅拌功率为200~300kW,罐压控制在0.04~0.05MPa,于25~26℃下培养,发酵周期为200h左右。前60h,pH为5.7~6.3,温度为26℃;后期pH为6.3~6.6,温度为24℃。溶解氧若小于30%饱和度,产率将急剧下降;溶解氧若低于10%饱和度,则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不能低于30%饱和溶解氧浓度。

青霉素的发酵过程控制十分精细,一般2h取样一次,测定发酵液的pH、菌浓度、残糖、残氮、苯乙酸浓度、青霉素效价等指标,同时取样做无菌检查,发现染菌立即结束发酵,视情况过滤提取,因为染菌后pH波动大,青霉素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被全部破坏。

2.青霉素的提炼

青霉素的提炼分为预处理、过滤、萃取、脱色、结晶等步骤,具体工艺流程及操作步骤可参见前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