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浆工艺原理

上浆工艺原理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浆的原料一般为动物的肌肉组织,主要是横纹组织。这些原料中所含蛋白质与水是上浆工艺的关键。但时间越长,则蛋白质水解产物越多,原料光泽度和持水性都将下降,从而对上浆不利。上浆原料在搅拌过程中排列越来越紧密,导致了原料表面蛋白质结构的微妙变化而黏稠上劲。虽然搅拌使浆液能均匀地裹附在原料表体,但经剧烈搅拌后,原料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不稳定状态,蛋白质的水化能力还没有达到最高值。

一、上浆工艺原理

将食料裹拌用蛋、淀粉调制的黏性薄浆就是上浆。上浆部分被食料内部吸收增强其嫩度。部分均匀分散裹附在食料外层,加热时经过糊化形成软滑明亮的胶体保护膜。上浆的实施方法、程序以及对食料的选择都具有明确的要求。

1.适宜上浆的食材

上浆的原料一般为动物的肌肉组织,主要是横纹组织。陆生性动物横纹肌,如猪、牛、鸡等,经加工成丝、条、丁、片时可以看到一条条纤维组成的肌束,各个肌纤维由结缔网络连接,在肌纤维内充满着由原生质转化的很细的肌原纤维,这种结构使肌肉加工后不易破碎,但易于失水萎缩而老化。水生性动物以鱼虾、鲜贝为主。鱼肉是套叠肌状肌节结构,比较松散,易破碎。虾肉肌纤维膜较厚,由伸、屈肌构成肌肉块,含水量大,易流失而使肉质老木或破碎。这些原料中所含蛋白质与水是上浆工艺的关键。与制缔一样,对上浆有直接作用的是肌原纤维蛋白质。对上浆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物质是水。我们知道,水在原料中以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三种形式存在,而与上浆关系密切的则是不易流动水,它存在于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水在上述原料中含量略有差异:虾肉含量最大,鱼次之,畜、禽肌肉最少。

对肌肉上浆,亦适宜选择僵持后期为最佳时机,这时肉体开始软化,肌原纤维逐渐破碎,肌肉逐渐伸长,持水性逐渐提高,原料中ATP经各种酶的作用,生成重要的风味物质IMP,其次,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部分水解成肽和氨基酸游离出来,大大改善了原料的风味。但时间越长,则蛋白质水解产物越多,原料光泽度和持水性都将下降,从而对上浆不利。

淀粉是上浆的主要原料。淀粉品种很多,在结构上有支链与直链之分,从来源上有豆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麦淀粉等等,淀粉的吸水性能对上浆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同等原料上浆时,对吸水性强的淀粉添加应小于吸水性弱的淀粉量。通常来说,以含支链淀粉量多的淀粉为好,如马铃薯粉与玉米粉。

由于淀粉颗粒内部紧密有秩序的排列,使得淀粉具有较强的抗水性而不溶解于凉水,其水溶液易发生沉淀,故上浆后的原料放置较长时间易脱浆。另外,蛋液的黏性使干淀粉不易均匀分散在蛋液中,因此上浆宜采用沉淀的水淀粉,这样上浆后原料表面的光滑度会得到加强。

上浆后经加热淀粉糊化成黏性很大的胶体,紧紧包裹在原料表面,避免了原料表面与高温油的直接接触,使原料内水分与呈味物质不易流失而显得饱满鲜嫩,并使原料在加热中不易破碎,从而又起到了保嫩、保鲜、保持形态、提高风味与营养的综合优化作用。

蛋液在上浆中既具有调解剂又具有黏结剂的作用,常用于对包、卷、贴、襄等类菜肴成形的黏结剂。蛋液中黏蛋白能增强浆液对原料表体的黏附性,蛋液对淀粉调解组成浆液对原料上浆,加热后蛋白凝结,尤其是卵蛋白的凝结,使菜肴滑嫩光亮,由于这种蛋白质大分子形成的固态传热性能差,因而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2.上浆的程序与方法

上浆一般程序如下:

腌拌→调浆→搅拌→静置→润滑

(1)腌拌 将食盐添加于浆料之中,搅拌均匀至肌肉表体有黏稠感,目的是通过盐的电解作用,使肌动球蛋白的溶液度增大,原料表面蛋白质的静电荷增加,提高水化作用,引起分子体积增大,黏液增多,达到吸水嫩化。在用盐腌拌致嫩前,有的原料还需漂色或致嫩等,机理如前所述。腌拌还可达到基本调味的目的。

(2)调浆 用湿淀粉与蛋液(或水)调匀成蛋浆,常用蛋浆有如下种类:

①蛋粉浆:即蛋液与淀粉结合的浆液,又有全蛋浆与蛋清浆两种。全蛋浆即调浆时用蛋的全部形成的浆体,色泽淡黄,适用于对有色炒、熘菜肴上浆。蛋清浆即调浆时只用蛋白部分形成的浆体,色泽洁白,适用于对特别细嫩的、白色菜肴的上浆,如清炒虾仁、糟熘鱼片等。在嫩度上蛋清浆高于全蛋浆,适用性最广。

②水粉浆:仅用湿淀粉与少量清水结合的浆液,为一般性浆。色泽洁白,可通用,上浆质量次于以上两种,但对心肌平滑肌类型原料,若需上浆则仅适用于这种浆液。如心、肝、肾、胃等。这种浆既没有蛋浆的密封性高,又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③苏打浆:即在蛋清浆中添加适量苏打水和白糖,具有致嫩膨松的作用,多用于对牛肉丝、片的上浆,如蚝油牛肉丝,肉500g可用蛋清30g、湿淀粉30g、小苏打6g、水100~200g、白糖适量。

一般来说,调浆用料没有固定标准(或尚没形成),因具体的菜肴要求和原料性质的不同而随机掌握。但在应用上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需将蛋液搅打均匀,但不能成泡沫,否则会引起蛋白质的物理变性,从而使黏度下降而影响上浆质量。

第二,蛋浆应用要适量,太多会泻浆或黏度过大而不利于滑油分散,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用量。如表面光滑透亮、水化度高的原料,蛋清量较少;如由于蛋白质水解作用使原料表面光泽暗淡,则蛋液用量应相应增加。

第三,对一些结构粗而含水量少的原料,如牛肉、鸡脯,上浆应适量添加冷鸡汤,增强其嫩度和风味。

第四,淀粉用量应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和具体料形区别掌握。若用量多,则黏度大,易起团,不光滑;用量少,则黏性小,易脱落。

第五,盐量是影响上浆的重要因素。过少,原料表面肌球蛋白分子互相聚集形成杆状体,水化能力降低,表面黏液减少,嫩化程度降低,不利上浆;用量过多,不但菜肴口味咸,而且由于原料中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其摩尔浓度很小,渗透压低,处于高渗状态,从而使原料中水分(包括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从原料内部反渗出来,大量脱水,蛋白质变性,水化能力降低,原料表面水化了的蛋白质发生沉淀而变得结实老木,并极易脱浆。

一般来说,块形大的原料其用浆量应小于料形较小者,而粉量应增加。丝、粒等料形用浆量应大于块、条、片,而用粉量则相应减少。关于对各类原料上的上浆量问题,目前亟须运用实验的方法建立一个同类规范标准,以指导实践。

(3)搅拌 将腌拌的原料置于调成的浆液中,通过顺方向搅拌,使浆液充分均匀地黏附于原料之上,在拌浆过程中,应对不同原料区别,采用不同的力和时间。一般来说,虾仁搅拌时间较长,用力要迅速,目的是破坏肌外膜结构,使肉质疏松吸浆。鱼肉易断裂,搅拌力不宜过猛,防止碎屑的产生。畜、禽肌肉含水少,且肌束纤维中蛋白质易盐溶,需在拌浆前加适量水(汤)让其吸收。上浆原料在搅拌过程中排列越来越紧密,导致了原料表面蛋白质结构的微妙变化而黏稠上劲。其机理与制缔作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搅拌不充分,浆液不能均匀牢固地黏附在原料体表,则加热时蛋液易脱入油中,造成上浆的失败。

(4)静置 亦即“咬劲”,亦同面团的“醒面”。虽然搅拌使浆液能均匀地裹附在原料表体,但经剧烈搅拌后,原料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不稳定状态,蛋白质的水化能力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将上浆好的原料静置于5℃温度中1~10小时,使蛋白质分子稳定,进一步水化,且表面发生凝结,阻止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但静置亦不宜时间过久,以免原料中水反渗而脱浆。

(5)润滑 适量添加一些油脂在浆料中拌匀,有利于原料在滑油时迅速分散,受热均匀,并对食料成熟时的光泽度和润滑性有一定帮助。若以香味油拌匀,则会提高呈香性。加油应在加热前进行,过早则会对上浆后的咬劲不利。

3.上浆实训案例

【例4-6-1】 浆虾仁(清炒)

鲜虾仁500g洗净,吸干表水,加5.5g精盐腌拌至黏。用鸡蛋清40g,苏打粉(或泡打粉)1.5g,湿淀粉团20g搅拌成浆状,加水虾仁快速拌匀,加5g绵白糖、3g鸡精再拌匀,置冷柜冷藏2小时,用时加25g清油拌匀即可。

【例4-6-2】 浆牛肉(滑炒)

A.广式

将牛肉片500g漂水至色淡,挤干水。用浅色酱油或耗油10g,小苏打6g,清水75g,风车牌淀粉25g调成粉浆加入牛肉搅拌起稠黏,再加入花生油7g,置冷柜中静置6~10小时。

B.淮扬式

牛肉丝500g,漂洗血水,吸干表水,加盐5g与松肉粉1g拌至起黏,加入用蛋清50g、清水150g、淀粉20g、糖8g、酱油15g、鸡精3g、白胡椒粉3g调成的混合蛋粉浆,搅拌至吸足起稠,加入花生油15g,置冷柜冷藏2~6小时。

【例4-6-3】 浆鸡片、筋片(猪瘦肉片)

净料500g漂去血水,吸干表水,加精盐3g,姜葱酒水10g,搅拌至起黏,加下用鸡蛋液50g、上汤60g、水淀粉团50g、鸡精3g搅成的蛋粉混合浆,搅拌至黏稠,加20g芝麻油拌匀,冷藏1小时。

【例4-6-4】 浆牛心(油爆)

牛心片500g洗净,吸干表水,加姜葱酒20g,生抽王10g,小苏打2.5g,白胡椒粉3g,湿淀粉50g一起拌匀即可。置冷柜冷藏即可,临用时加清油10g拌匀。

【例4-6-5】 浆鱼米(滑炒)

鱼米500g,漂白,吸干水分,加盐6g,姜葱汁水10g,拌至起黏。用鸡蛋清100g、水淀粉25g、鸡精3g调成蛋清浆,加入鱼米拌至起黏,加调和清油25g,冷藏2小时,同时将油拌入鱼米。

【例4-6-6】 浆羊肉片(煸炒)

羊肉片500g,加精盐3g、绍酒10g、松肉粉2g、姜葱汁10g拌至起黏,加甜面酱10g、老抽5g、鸡精3g、白糖5g、红醋5g、水淀粉5g、鸡蛋液35g、白胡椒2g,搅拌至上劲,加红椒油25g、芝麻油10g拌匀,入冷柜冷藏30分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