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工艺品】

【其他工艺品】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夜光杯 汉族民间工艺品。现存的唐代实物,反映其工艺已具有很高的水平。我国民间手工艺品。其笔法和布局借鉴国画和水墨画,采用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首饰工艺等多种技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苍劲古朴,酷似国画和水墨画,富立体感。新娘作为嫁妆,必须双数。用以扇风,香气扑鼻。其花式品种繁多,有雕花、拉花、绢画、烫面、镶嵌、接骨等种。其风格与民间剪纸相似。流行于全国各地。
【其他工艺品】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其他工艺品】

夜光杯 汉族民间工艺品。产于甘肃酒泉等地。因倒酒入杯对月映照,色呈雪白,反光发亮而得名。相传周穆王时,西域即向朝廷敬献过“夜光常满杯”。以祁连山玉石雕琢的酒器,石质细腻,色彩多变。有“一触欲滴”的翠绿,“鹅黄羽绒”的疏淡,“藕满池塘”的浓烈,“脆金碎玉”的纤细,被称为“玉中之精”。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有传统的喇叭形、仿古齐口平底杯、金丝边杯、银丝边杯等。其色白似羊脂,黄如鹅绒,绿如翡翠,黑如乌漆。

景泰蓝 亦称“烧蓝”、“珐琅瓶”、“珐琅盘”、“铜胎掐丝珐琅”等。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主产于北京。其起源: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明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景泰蓝”。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其制法:先做金属胎,叫“打胎”,所用金属或铜质,或金、银质;然后掐丝,构成图案;熔铸色料,习称“点蓝”;入火烧制,叫“烧蓝”;磨光;最后镀以金银。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技术。主要品种有:瓶、盘、碗、罐、烟具、台灯、奖杯等。内胎坚固,外形美观,色彩斑斓,具富贵气。

螺钿 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江苏扬州所产为著名。根据漆器装饰的要求用贝壳磨制的薄片,拼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雕镂的家具、奁盒、屏风等器物上的装饰。在黑色漆地上产生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也有用夜光螺的,夜里能显现花纹的光彩,为螺钿中的上品。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现存的唐代实物,反映其工艺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另外,在我国古代也有用螺钿作为铜镜的一种装饰。

梁平竹帘 竹帘的一种。汉族民间工艺。流行于四川万县地区。因梁平古称梁山,故又叫“梁山竹帘”。相传北宋年间,梁平竹林深处有一位舀纸为生的竹农燕洪春,创制了最初的梁平竹帘,后逐渐流传开去。早期,多用于轿帘。清代末期,才发展成为室内陈设画帘的形式。制法:以竹为原料,经过除青、开片、抽丝、搓揉、清毛而理出细如发、轻如棉的竹丝。然后以真丝为经,竹丝为纬,织出薄如蝉翼的素帘,再加以油饰、绘画、镶边、定型而成。品种有通景屏、单条、斗方、屏风、帐檐、对联、灯罩等百余种。近年,远销海内外,成为“天下第一帘”。

铁画 原名“铁花”。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产于安徽芜湖等地。用铁片、铁线锻打,依图焊接、上漆、装框成画。据《芜湖县志》载称,明末清初芜湖铁匠汤鹏与某画家为邻,常观其作画,渐习画理,为画家所不悦,遂奋而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创制出风格独特的铁画。其笔法和布局借鉴国画和水墨画,采用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首饰工艺等多种技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苍劲古朴,酷似国画和水墨画,富立体感。其名作:“迎客松”、“梅山水库”等。为厅堂馆所室内装饰品。

指画 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因是以手指代笔作的画,故名。多用一指(小指或无名指),也有指甲、指背、掌心和指侧并用的。据清张彦远《画史汇传》载称,指画艺术始于元代大画家金蓬头,其于绢上作画,谓之“手摸绢素”。明代指画大家傅光,技法高超,其传世作品有八仙、达摩、刘海戏蟾等。具有线条阴阳向背、布局平衡妥帖、人物衣褶流畅、画貌传神等特点。清代大指画家高其佩所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藻等,生动精美,名盛一时。现代大指画家潘天寿所画野兽、灵禽、清泉、怪石,既富有灵感、质感,又合乎自然风韵。当代指画家藤白也的花卉蜜蜂指画,丰满多姿,栩栩如生;山水指画,重峦叠嶂、气象万千;飞禽走兽、鱼藻草虫指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蔺草编 汉族民间的一种草编。产于台湾。蔺草,亦称“灯芯草”,草叶质地细软,色泽温润,可编制各种生活用品。其中以草席最有名,选材精良,织工精美,席面上可织出纤巧的文字或图案,可任意折叠,美观实用。

花鼓桶 汉族民间工艺品。流行于江南地区。其桶形似花鼓,一般高45厘米,口径长30厘米,内空,周围用油漆,并画有花鸟、山水、人物等表示吉祥的图案,美观古雅。由木头、陶瓷、塑料等材料制成。据传由古代贵族花园中圆石凳演变而来。为了制作上方便,逐渐做成八角形、六角形,并加封盖。新娘作为嫁妆,必须双数。一般置新房床前,可供放衣服、尿布等,亦可当凳子坐。

灯彩 亦称“花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流行于全国各地。相传始于西汉。历代相承。各地民间艺人利用当地所产的竹、木、藤、麦秸、兽角、金属丝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灯。每逢夏历元宵节灯会前,城镇、集市均有售卖,元宵节前后3日晚上,民间均有去灯会观赏彩灯的传统。各地制作的彩灯,均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如上海的龙灯,用布制成,上加彩绘或刺绣装饰;广东的走马灯,结构精巧;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出名;北京盛产古朴典雅的宫灯。此外浙江温州的珠囤,用万千料珠穿制而成,更为精美壮观。而河北霸县胜芳镇的花灯,颇具特色,如老鼠攀葡萄灯、蝎子驮牌楼灯、嘴眼能动的猪八戒灯、祝连年丰收的金鱼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祈子健康的鸭(压)子灯、贺新婚之喜的鸳鸯灯等,具有色泽华丽、题材诙谐、寓意明快的地方民俗特色。

檀香扇 汉族民间特种工艺品。主产于杭州、苏州、广州。用檀香木作成各式女用的折扇,加以精美的雕刻装饰。用以扇风,香气扑鼻。其花式品种繁多,有雕花、拉花、绢画、烫面、镶嵌、接骨等种。苏州产品多为绢画(即绘画绢面),广州则以“拉花”(在檀香木上刻花)著称。

火画葵扇 汉族民间工艺品。产于广东新会。因采用葵叶做成葵扇,并用煨热的铁笔或电热的铁笔在扇上作画,故名。

皮影 汉族民间工艺品。产于全国各地。为民间皮影戏所用的一种皮制的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其风格与民间剪纸相似。但手、脚等关节是分别雕制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的,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

木刻版画 亦称“木刻画”、“木版画”、“木刻”。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流行于全国各地。版画的一种,即用刀在木刻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制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等,系由技工根据画家画稿刻制而成的木刻版画,是我国最早的木刻版画。水印木刻唐代已很发达,套色木刻明末已有。其中民间木版年画,尤为发达,明中叶起木版年画作坊各地纷纷设立,清乾隆时更为盛行。木刻所用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以及表层细洁的三层板、五层板等。按用料、画面、颜色、制法等不同,有不同名称:以木纹分,有用纵剖面刻制的木面木刻和用横断面刻制的木面木刻;以画面分,有以凸线为主构成的白多于黑的阳刻、以凹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阴刻以及阴刻、阳刻混用的。以所用颜料性质分,有唐代就有的水印木刻,以及后来出现的油性木刻。以用版多少、上色种类分,有一版一种颜色印制的单色木刻和多版套印多色的套色木刻,后者明代已有。以制作过程分,有最先的多用以复制绘画,绘、刻、印三者分工的“复制木刻”和近现代兴起的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的创作木刻。我国民间木版年画,是木刻的一种特殊形式,自唐宋以来,源远流长,直至近现代仍很盛行,每逢春节,广大农村都有更新、张贴木版年画的习惯。

年画 汉族民间传统绘画。流行于全国各地。因在新年时张贴,故名。传统的年画多用木版水印,故又称“木版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以单纯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热闹、愉快的画面,如五谷丰登、春牛图、庄家忙、大庆丰年图、娃娃戏鱼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清代中叶更为盛行。有分版彩色水印的;有先印人物、背景轮廓的墨线,再以人工敷彩的。有单幅、连环、门神、灶画、斗方、横披等形式。产地很多,各有地方特色。其中以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潍县木版年画、江苏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四川的绵竹木版年画以及广东的佛山木版年画等最为著名。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上海胶版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多用作商业广告

杨柳青木版年画 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北方地区。因产地在天津西南杨柳青,故名。创于明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最为兴盛。以后因石印兴起,逐渐衰落。早期著名的作坊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稍迟的有莲增、惠隆、健惠隆等。知名的画工在张聋子和玉雕版之后有张祝三、张俊亭、戴立三、王少田、徐荣轩等。雕工有李文义、王永清、牛盛林、王文华、于振章等。这一带村镇几乎出现“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情况。年画题材多样,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财神、美人、胖娃娃、楼阁、走兽、百花、博古以及十样锦、吉祥富贵图样等,寓喜庆、吉祥之意。具有构图丰满、笔法匀整、色彩艳丽等地方特色。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革新和发展。

潍县木版年画 亦称“潍县年画”、“杨家埠年画”、“潍坊木版年画”。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山东等地。因起源于山东潍县(今潍坊)西杨家埠仓上等地,故名。相传有300多年历史。当年著名年画作坊有合兴德,稍后有公义画店、大顺画店、同顺堂画店等。开始不用套版,用木板雕出轮廓,以墨印在纸上,再加彩,而后发展为彩色套印;形式有大贡笺、小横披、方贡笺、福字灯等表现式样。题材分吉利画、旧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初期风格受杨柳青年画影响,后来自成体系。具有重用原色、对比鲜明、线条粗壮、风格纯朴等地方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 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江苏、安徽等地。因产地在江苏苏州城北桃花坞,故名。明弘治时,名画家唐寅(伯虎)曾在这里营建桃花庵,自此名扬四海。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清雍正、乾隆间盛行。此后江南各地受其影响,陆续有所开设。较著名的作坊有柳双合、谢义合、姚正合等。清末除最大的一家王恒兴外,还有王荣兴、吴锦增、朱荣记、老文仪澜记、沈文雅、文和斋、张星聚等。其年画印刷方法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清代中叶的部分作品,受欧洲铜版画影响。题材多样,或谓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内容有故事戏文、人情风俗、时事新闻、美人、娃娃,以至灶君、神马等。其中“大庆丰收”、“岁朝图”、“姑苏万年桥”、“合家欢”、“白蛇传”等年画,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富丽堂皇的地方特色。后因石印术兴起,逐渐衰落。

绵竹木版年画 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因产于四川绵竹,故名。创于明末清初,光绪年间盛行。有门画、斗方和画条等种类。大都以木版印出轮廓线,再填色、开相而成。具有造型质朴、粗犷、色彩鲜丽等地方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 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华南地区。因产于广东佛山,故名。始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盛行。远销南洋各地。有原画、木印及木印工笔三种。大多是门画。具有线条刚劲、粗放、简练,用色多大红、橘黄、绿等地方特色。

波罗鸡 汉族民间工艺品。流行于广东广州地区。用纸扎成鸡形,粘上鸡毛,于波罗庙会上出售。俗传1万只鸡中有1只会啼,购得者运气好。故赶会者每人必购几只,摆在家中,以祈吉祥。至今广州仍有句俗语:“波罗鸡——靠黐。”“黐”音“痴”,粘的意思,引申为沾别人的光,占小便宜的意思。

唐喀 亦称“唐卡”,藏语音译。藏族传统卷轴画。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北京等藏传佛教寺庙中。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史传说题材。多绘于布底之上,四周镶以锦缎的彩画;织锦和丝绣的较少。形制大小不一,一般为2—3尺,挂于室内供奉。最大的长约30丈。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展出,从布达拉宫第九层楼垂至山脚。绘画善用对比性强烈的色彩,艳丽而逼真,具有独特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