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的蛋白质和缔子的特性

中的蛋白质和缔子的特性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缔子是由动物肌肉茸或块根植物、豆类茸泥与水、鸡蛋液等填辅料混合而成的具稠粘状态的混合型食物原料,广东称为“胶”,工业上称为“糜”,这里以其粘结的工艺性能称之为缔子。在缔子的胶态体系中,蛋白质起着重要作用,这主要由蛋白质的特性所决定。弹性,即指缔子的伸缩强度特性,这是由缔子中蛋白质的凝结强度所决定的。肌动球蛋白溶解于离子强度为0.4以上的盐溶液中,变性温度为45~50℃,因此又称为盐溶性蛋白质。

一、缔子的特性

缔子是由动物肌肉茸或块根植物、豆类茸泥与水、鸡蛋液等填辅料混合而成的具稠粘状态的混合型食物原料,广东称为“胶”,工业上称为“糜”,这里以其粘结的工艺性能称之为缔子。缔子一般有如下特性:

(一)缔子的胶体特性

缔子的胶体特性是指缔子中胶态体系的稳定状态。在缔子的胶态体系中,蛋白质起着重要作用,这主要由蛋白质的特性所决定。一般来讲,蛋白质的胶体共有良好的稳定性,胶态粒子的大小一般在10~100之间,带有相同电荷,与溶液分子形成溶剂化层。在蛋白质大分子表面上的许多亲水基因,如氨基、羧基、羟基等,在水溶液中能与水结合起水化作用。每克蛋白质可以结合0.3~0.5g水,因此,在水溶液中每个蛋白质大分子表面都有一个水化层。加之蛋白质分子具有可离解的极性基因,在一定pH状态下,蛋白质大分子表面都带有相同的电荷,这些电荷和周围电荷相反的离子构成稳定的双电层,这是蛋白质溶液的胶态体系稳定的根本原因。

肌肉中的活性蛋白即是形成胶态体系中的胶体粒子,它们相互交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空间网络结构。由于未结合部位的蛋白质大分子水化作用和网状结构的毛细管作用,使得缔子能保持大量水分,给成品带来良好的咀嚼性、嫩度和出品率。

要使活性蛋白从肌细胞纤维中提取出来,需要建成一个合适的离子强度环境,这个数值一般认为0.8~1.0较为合适。例如猪肌肉本身的离子强度约为0.26,要使其达到0.8~1.0则需加入一定量的第三种电解质——食盐。据有关资料测算,猪肉缔的成品中食盐含量应达4.7%左右,但由于口味的关系不易被人接受。为降低食盐的含量,在工业上常添加复合磷酸盐作为改良剂来解决这一矛盾。

在工艺中,还有许多影响蛋白质胶态体系稳定的因素,如脂肪量的控制,温度的控制及添加剂的控制等等。脂肪具有相当强的憎水性,会降低表面蛋白质大分子的活性,而不利于活性蛋白质的溶出。此外,温度也是影响胶态体系稳定的一个因素,将肉温控制在2℃左右,最利于肌肉活性蛋白质的溶出。再有,食盐的添加也使活性蛋白质溶出作用加强,但同时也易使肌纤维收缩,不利于空间网状结构,使胶态体系呈不稳定状态,持水能力降低,因此,在有些肌肉缔中加入适量糖,通过糖在脱制过程中产生酸使肌纤维弛张,至纤维空间网状结构疏松,有利于保持大量水分。

由于缔子胶态体系的稳定,致使缔子具有相当的黏度,凝聚成团,其成品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保有多量的水分。

(二)缔子的弹性特性

弹性,即指缔子的伸缩强度特性,这是由缔子中蛋白质的凝结强度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肉中主要成分除了水外,就是蛋白质,约占肌肉的20%左右。肌肉蛋白质分为三类,即肌浆蛋白、基质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使肉缔制品富于粒弹性的主要因素是肌原纤维中蛋白质的存在。

1.肌浆蛋白质

占蛋白质总量的20%~39%,主要有肌溶蛋白、肌红蛋白、肌球蛋白以及肌粒中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易溶于水或低离子强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是肉中最易提取的蛋白质,故也称为可溶性蛋白质。将其从肉中提出,肉的各种特性,如形态、性质均无明显改变,因此,肌浆蛋白质并不是影响肉缔制品弹性的主要因素。

2.基质蛋白质

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属硬蛋白类,主要有肌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这两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20%,加热可生成明胶,但在常温下不溶于盐溶液和水。肌原蛋白在有水存在时加热可以膨润,弹性蛋白加热至130℃以上才能发生水解。因而在缔子中,肌原蛋白只能以固态存在,不能吸收水分膨胀,要达到形成明胶溶液,其温度为80℃,远高于肌动球蛋白的凝固温度(40~45℃)。有人认为,缔子中弹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结缔中的胶原蛋白,因为明胶溶液形成后已失去可以自由扩散渗透的条件。

3.肌原纤维蛋白质

包括肌球蛋白(即肌凝蛋白)、肌动蛋白(即肌纤维蛋白)、肌动球蛋白(即肌纤凝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40%~60%,该类蛋白质能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形体结构。从肌肉中将这些蛋白质抽提出来,肌纤维的形状和结构即遭破坏,肌肉的形体结构随之消失,因此,又称这类蛋白为结构蛋白质。其中肌球蛋白质是肌原纤维中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将其除去,则暗带消失,肌纤维即失去了一定的结构和形状。肌球蛋白溶于离子强度为0.2以上的盐溶液中。在有盐时,变性温度为30℃,对热很不稳定。所以在无恒温条件下,夏季肉缔的吃水量较小,通常制缔须控温在2℃最佳。

在肌原纤维的蛋白质中,肌球蛋白占55%,是肉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在屠宰后成熟的肉中,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这是分子量相当大的线型结构,在其受热变性凝固的过程中,分子之间互相交联,对不溶性物质起着黏着剂的作用。同时,其自身形成网状结构,内部充填了水分、脂肪和可溶于水或脂肪的其他成分。肌动球蛋白溶解于离子强度为0.4以上的盐溶液中,变性温度为45~50℃,因此又称为盐溶性蛋白质。

综上所述,肌动球蛋白是缔子制品的弹性、嫩度及其他性质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4.肉中的水

除了蛋白质的本质之外,肉中的水亦对缔子制品的弹性起着关键作用。

水可分为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三种。不易流动水存在于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是肉中水分的主体,能溶解盐及其他物质,在0℃以下温度中易结冰,又称可冻结水。缔子内水分的多少是影响其弹力、嫩度的直接因素。一般说,含水量少较老,适中弹力较好,过多则松散而失去黏接力。在大多数缔子中,都需掺入一定量的水分,使缔子中蛋白质充分吸水,提高缔子制品的嫩度和数量。除此之外,在缔子中掺入一定量的蛋液、淀粉,对提高缔子的弹性、黏度和保水率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缔子的乳化特性

缔子的乳化是指利用绞碎和切剁工序,以机械激动的方法,使肉中蛋白质产生黏性,使肉黏结,从而将脂肪包被,均匀地分散在缔内,提高油嫩度。机械激动主要是切剁和搅拌,切剁即将原料粉碎;搅拌是将原料翻滚至浆糊状,使肉体内不溶解的液体混合物悬浮、稳定,增加黏合力。有研究表明,切剁效果比绞碎好,因剁能充分破坏蛋白质细胞膜,而绞碎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因为绞肉机基本上是通过挤压的方式绞碎肌肉的。测试表明,在肉缔中,肌球蛋白具有较高的乳化能力,盐溶液蛋白在切碎的脂肪球外面形成被膜,在加热中包被着脂肪球而凝固。

在缔子中,脂肪在蛋白溶液中形成乳胶悬液,带电的蛋白质分子降低了水油两者间的表面强力,提高了乳化稳定性,蛋白质对脂肪的乳化程度高则缔子制品愈滋润。换句话说,即蛋白质溶液包被的脂肪球,在缔子中分散得匀密,则缔子就油嫩。在一些脂肪缺少的原料缔子中掺入一定量的脂肪,就是为了增加缔子的乳化性,达到其滋润的目的,如鸡缔和鱼缔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