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语言的特性

广播语言的特性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广播语言的特性大家都知道,广播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广播是线性媒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收听的,听众不可能打乱这个次序,也不可能在瞬间反复收听。而说“口语化”其实也要具体分析,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广播语言是随着广播文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这应该是广播语言最重要的特性。

第一节 广播语言的特性

大家都知道,广播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广播是线性媒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收听的,听众不可能打乱这个次序,也不可能在瞬间反复收听。

第二,广播是纯听觉的媒体。它不像报纸,是纯视觉的平面媒体,可以随意和反复浏览;也不像电视,虽然二者同属于线性媒体,但电视除语言外还有图像,也可以显示文字。

第三,广播是“伴随收听”。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听广播与上课不同,是处在一种随意状态下的,是“伴随收听”。

所以,广播语言应是一种充分符合线性媒体“一过传播”特点的语言,即要符合人们的收听习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

有人认为,广播语言是一种“规范化”和“口语化”的语言;也有人认为,广播语言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还有人认为广播语言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

那么,这些是不是广播语言的本质特性呢?严格地说,它们只是重要特性而不是本质特性。说广播语言具有“规范化”、“口语化”的特征,或者说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征,这都没有错,但都没有说到根本。因为,说“规范化”,或者说“形象”、“生动”,其实哪一种媒体所使用的语言是不规范的?是不“形象”、不“生动”的呢?而说“口语化”其实也要具体分析,因为在实际运用中,广播语言是随着广播文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例如在“录音新闻”中,记者使用的是简练的新闻语言;在“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语言则最接近口语;而在“录音专稿”中,记者的语言则更接近书面语,甚至会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可以富有诗情画意,有抒情色彩。因此,说“口语化”并不全面。至于“通俗易懂”,似乎更接近广播语言的特性,但还是没有说出根本,因为什么样的广播语言才是“通俗易懂”的呢?显然这样概括仍未说到本质。

那么,广播语言的本质特性究竟是什么?我们以为,广播语言是一种最符合人听觉习惯和思维特性的语言。这应该是广播语言最重要的特性。

我们都知道,人的听觉与思维是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人的思维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人的思维又是有一定逻辑的。由于广播只有听觉这一条传播途径,而且不能瞬间反复,因此,广播语言应当与人的思维逻辑一致,这一条尤为重要。

什么是人的思维逻辑?举一个简单的现象:当你说:“他来了。”这时,听到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谁来了?”当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听者又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他干什么来了?”等等。这一现象说明,听众在听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将听觉语言转换成思维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听觉语言的不断堆砌而不断产生疑问和不断消除疑问的过程。只有在没有疑问或者在所有的疑问都消除的情况下,他才会感到“听清了”,“听明白了”。反之,他就会感觉没听清,或没听懂。所以从根本上说,广播语言应该是一个最佳的不断消除疑问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疑问不断积累而得不到解决的过程。只有当广播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相一致的时候,这样的广播语言才是最好的。

另外,人的听觉特点中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人的听觉有“听后忘前”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广播语言也要充分注意和符合人的这一听觉特点。

那么,如何做到上述亮点?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避免因某个词汇没听清而影响后面或整体的收听;二是要注意避免因某个句式不符合人的思维逻辑,或者让人听后忘前,而导致没有听懂,或没有听明白。

这实际上是说,无论是广播中的词汇、句子还是句群,都应该努力适应广播的这一特性,努力与人的思维逻辑相一致。而我们所说的“口语化”、“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则应该是建立在“与人的思维逻辑相一致”这个重要基础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