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离子的极化

离子的极化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极化率反映离子被极化的难易程度,即变形性的大小,而极化力则反映极化其他离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负离子对正离子的极化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诱导偶极所引起的附加极化效应。这是由于离子间有很强的相互极化作用,促使离子互相强烈靠近,向较小的配位数方向变化,从而改变了结构。因此,极化结果,不仅使离子间距离缩短,从而降低配位数,而且可以使晶体结构的类型发生变化,晶体中质点间化学键的性质发生改变。

4.6.3 离子的极化

把离子看成为一个刚体似的小球,但在离子紧密堆积时,带电荷的离子所产生的电场,必然要对另一离子的电子云发生作用(吸引或排斥),因而使这个离子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极化(见图4.10)。

img167

(a)未极化;(b)已极化

图4.10 离子极化作用示意图

对于每个离子来说都具有双重作用,即自身被极化(极化率)和极化周围的离子(极化力)。极化率反映离子被极化的难易程度,即变形性的大小,而极化力则反映极化其他离子的能力。这两个作用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割的。一般来说,正离子半径较小,电价较高,极化力表现明显,不易被极化。负离子则相反,经常显示出被极化的现象,电价小而半径较大的负离子如I、Br等尤为显著。因此,通常考虑离子间相互作用时,一般只考虑正离子对负离子的极化作用。但是,当正离子最外层为18电子构型时(例如Cu+、Ag+、Zn2+、Cd2+、Hg2+等),极化率也比较大,也就是说,这时正离子也容易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负离子对正离子的极化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诱导偶极所引起的附加极化效应。

离子的极化作用,将引起离子正负电荷重心的不重合,从而产生偶极,见图4.11(b)。如果正离子的极化力很强,就将使负离子电子云变形显著,产生很大的偶极,加强了与附近正离子间的吸引力,导致正负离子更加接近,缩短了正负离子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离子配位数,如图4.11(c)所示。这就引起了晶体结构的改变。例如银的卤化物AgCl、AgBr、AgI。按离子半径的理论计算,Ag+的配位数都是6,属NaCl型结构(见表4.12),但是实际上AgI晶体却属于配位数为4的立方ZnS结构类型,见图4.11(a)。这是由于离子间有很强的相互极化作用,促使离子互相强烈靠近,向较小的配位数方向变化,从而改变了结构。与此同时,由于离子的电子云变形而失去了球形对称,互相穿插重叠,从而导致键型由离子键过渡为共价键。

img168

图4.11 负离子在正离子电场中被极化的情况示意图

表4.12 卤化银晶体的结构类型

img169

因此,极化结果,不仅使离子间距离缩短,从而降低配位数,而且可以使晶体结构的类型发生变化,晶体中质点间化学键的性质发生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