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建设顾误再谈

园林建设顾误再谈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园林建设已从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并向大地景观的层次进展。西方的人本主义出自对神本主义的背叛,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园林就是将人的社会美融入自然美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美。继往开来的园林建设要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除了直接破坏,还有“建设性破坏”。局部滨水城市无论是海、河、湖,都有滨水景观的问题。城市的线性轮廓设计对于相对保持自然风貌也是很重要的。城市路网是方格状或

园林建设顾误再谈

我国的园林建设已从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并向大地景观的层次进展。城市绿地率呈普遍增长之势,人居环境、特别是新居住小区中的自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景观融为一体,出现了许多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人居环境。空前的成就令人欣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涌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正视和解决问题,则成为巩固成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正同时要勘误,使之“负负得正”。顾误者也难免有误,因此求教于众。

理念至为重要,是人本主义还是人与自然相协调?西方的人本主义出自对神本主义的背叛,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人类只有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地球,人作为自然中特殊的成员可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但人毕竟是从属于自然的生物,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人与自然协调才能产生美。园林就是将人的社会美融入自然美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园林美学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城市的实质首先在于作为人类聚居生存的生活环境,社会生产要与自然环境与时俱进地协调发展。城市化不应与自然环境针锋相对,因建设城市而在初期被破坏了的自然环境现在应得到补偿,并继而建立人工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理基础。园林是人造自然,亦即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其宗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因脱离自然所产生的,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具体而言,将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环境融汇以文化,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游览和休息的空间,与此相违便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继往开来的园林建设要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要切实保护城市借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山、水、土壤、空气和植物,尽可能保存原生状态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首先要相地,选自然胜境之所在。自然者,自其然也,长期形成协调的水陆比例。如总嫌用地不够,就必然要炸山填海、垫土填江、湖,因此绝大多数城市水体与时俱减。除自然淤积因素外,人为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炸山必破土、伤树。唯自然资源是很难再生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即使是次生的也很宝贵。明代的园林宗师计成忠言犹在耳畔:“须陈山水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除了直接破坏,还有“建设性破坏”。城市路网或建筑不因起伏的自然地形做因地制宜的调整,而简单地用方格网式的线形硬扣在自然地形上,加以“几通一平”的提法,破坏了自然起伏的地形,自然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两败俱伤。市区内宽广平直的主干道要延伸到近郊,所到之处,刚直不阿之路压平了自然起伏的岗坡。逢山开口,遇水填平,把路旁自然逶迤、高低起伏的山林和水泽化为堤坝式的单面平坡。建筑则疏于测量山地空间尺度来定其体量,多为扩大建筑规模后再强加于山坡、谷壑。如果不被人为的轴线和方圆几何形体所束缚,量体裁衣、化整为零、因山构室、就水建屋、随曲合方、随遇而安,使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则必有“因山构室,其趣恒佳”之妙。路与山正交于谷口,路两边或石或土还其“未山先麓”之山势及“左急右缓”之自然山谷或陂陀之面貌,再以山石或树木布置在坡上,便会形成“两山交夹,石为牙齿”的自然景观。路旁基本平行的山体稍有切割后,也宜按照自然状态做人造自然“还谷回坡”的补山处理,而不应夷平作人工铺砌,留下人工破坏自然的硬伤。筑路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山水,反之,自然山水会为道路增添自然情趣。古人云:“径莫便于捷,而又妙于迂。”自然葱茏的坡谷可以调剂人工道路的平滞和呆板,平添自然生趣。山上开隧道,洞口凿石为自然式洞口,不一定用块石再砌洞口或用钢筋混凝土的人工拱券洞口。

局部滨水城市无论是海、河、湖,都有滨水景观的问题。其自然景观资源是河床、沙滩、礁石、滩涂和相应环境下生长的江苇等湿生植物群落,要尽可能地加以保护。不要一律用人工硬材料铺砌的岸壁直墙或护坡取代滨水的自然景观,局部有人工岸线也尽量后退,在人工驳岸外保存自然滨水景观。礁石不要炸掉,可以与人工岸壁嵌合;人工岸对礁石作退让,照样可以立根。有的滨水城市将数千米甚至更长的滨水自然景观岸线变为人工石砌的岸壁直墙,更以几何形体取代自然岸线,或圆或方,突出于岸边。岸上则划分为成排的矩形或与岸线垂直的几何形体,自然水岸景观荡然无存。化大地自然水景为人工硬质材料铺装的水景,不但耗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舍本逐末。这不仅在水土工程技术方面难以实现,而且在大海面前造人工水池,矫揉造作,何美之有?再者,江、河、湖、海都属于大地景观,气势磅礴、辽阔壮观,面对大千世界玩弄城市园林常用的曲桥、亭榭以及人工喷水池、花坛等雕虫小技,不但与周边环境不相称,简直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亵渎。景与境违就违反了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管子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是千真万确的。

另外,出于防洪的目的,往往在滨水地带高筑数米堤坝,堤上再加闸墙,以致出现了滨水城市见不到水景的难堪局面。这也是滨水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堤、闸将人与自然水体生生地分开了。防洪是生态措施,自古治水有堵截和疏导之分。传说大禹是吸取了鲧治水堵截失败的教训而以疏导奏效。而今,低流量高水位的洪水,主要在于河床自然淤积和其他容洪水体被人为围水造地破坏所致。河床断面面积缩小,容水量下降,是向河床要容水体积,还是筑堤将洪水蓄于河床岸以上呢?李冰父子在主持都江堰成功后,总结了六个大字刻于墙上,即“深掏滩,低作堰”(图1)。同样的水位如不用筑高堤堰而是深掏淤积的河滩,照样可以纳水防洪,而区别在于降低了水位,人、水之间的堤墙鸿沟也就随之相对降低,江边观水便可如愿以偿。否则只要数米高堤存在,改陡坡为缓坡,或覆土掩盖,或做高架平台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唯清淤疏浚才解决根本问题,沧海桑田是自然规律,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我国历来视治水为国家大事,如无历代疏浚工程,杭州西湖哪能持续到今天?人杰地灵,包含“景物因人成胜概”的含义。

img251

图1“深掏滩,低作堰”断面示意图

城市的线性轮廓设计对于相对保持自然风貌也是很重要的。自然水体要保持自然曲折的线形,何必一概拓宽、取直呢?试看北京老城,旧城区胡同的布局是棋盘式的,“引水贯都”的三海却以人造自然的曲线为调剂,二者相得益彰。当前城市景观的主要症结点是人工化太强、生趣不足。城市路网是方格状或矩形、梯形、三角形的,广场是长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的几何体,加以平行等距的路灯、电杆等。这些平滞、呆板、缺乏生气的线条需以绿地为调剂,要以素药艳,以清幽之趣药浓丽,令人工之美融入自然。绿地不论从生态或景观的角度讲,都是隔离城市过密建筑、街道的有效措施,不仅将其加以分隔和增加了层次,同时更平添了难得的生气。

园林布置有整型式和自然式之分。除了特别庄严肃穆、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城市宽广平直的大道和大型公共建筑衔接部分宜按整型式布置外,城市园林在线性设计方面要更多地强调自然式布置,才能起到“以素药艳”的作用。街道两旁的绿地不一定强求对称,路两边的行道树所在绿带在具有一定宽度的前提下不一定要成排等距。实践证明自然式乔、灌、花、草组合的绿地不仅绿量大、种类多,而且天际线丰富多变,层次和景深都较整型式好。就道路绿化的横断面而言,新建地区可考虑除步行道边的行道树外,增添建筑前庭的绿地,宽度可为二至数米,多多益善。这将显著改善街景的层次。就城市规划而言,与其在车行道当中做宽阔的绿带,不如分散两旁作为建筑前庭绿带使用。目前,花卉布置重点在节日用花,搭支架或在地面堆放花坛,动则多少万盆,多为一年生花卉,节日后撤花,且大多为模纹式几何形体布置。城市花卉首先要变盆栽为地栽,并以运用宿根花卉为主,种植形式也宜以花丛式自然种植为主。依托于乔灌木林缘与草地衔接的地面,床地有陆有水,有了不同水深的种植池才能种植相应的湿生、沼生、浮生等各种花卉植物。宿根花卉几乎一劳永逸,一次种植可持续生长,按季节先后开花。花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形式,地被植物未必一定是人工修剪得平平整整的草坪,矮生竹类、匍匐状生长的植物、多种野生花卉均可作为地被,以大片花卉铺满自然起伏的坡岗,别有一番自然情趣。至于露天摆设的假树、假花,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给人以违背植物按地带分布的科学规律的误导。中国北方露地何来椰树和仙人球?脱离了自然又有何美可言?以上为人的自然化方面凸现的问题。

自然的人化主要指文化内涵和形式。我们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此目标下园林建设当然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要传承悠久、独特、优秀的中华民族园林文化传统以自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没有民族就没有世界。学习外国经验在于学习他们如何在特殊的环境中创造出民族特色,学习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面的经验。是学,不是仿,更不是照搬,要传承本土文化的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把人家的作品打碎化为己有。宝塔、须弥座、琵琶等都是将外来文化化为我用,从而发展了民族文化的经典范例。我国的江南水乡何必冠以中国的威尼斯?有美丽的湖泊何必要冠以中国的日内瓦呢?为何巴不得北京的“凉水河”是巴黎的塞纳河?各有千秋嘛。要把中国城市建成异国风光或把世界名桥都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提法和做法都是违背自然和人文规律的。城市、建筑、乃至园林创作的基础都是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以用地性质的定性和定位决定其文化内涵。不少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高达50%,设计利用自然地形并做适当的人工调整,水面、陆地各得其所;环境封闭、安全、幽静,景观优美。在自然环境中结合布置一些人文的景物并紧密扣住居住文化。也有的居住小区以历史名园为标榜,名园的湖、阁都要同名仿造,意欲照猫画虎。人文景观节点密、频率高,本应当安宁的居住环境却以吸引大批游人、变为公园为荣,或者一提文化就要集中表现上下五千年、方圆多少千米的文化结晶,那不成了露天博物馆了吗?而实际上是居住区,居住区有居住文化,要巧于因借。

人的自然化反映园林的科学性,自然的人化反映园林的艺术性。融汇二者于一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并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园林,全面体现园林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才能代表人民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让我们巩固成绩,改正错误,大步幅地向前进。

(注:本文为上海2003城市绿化国际论坛上讲稿,感谢上海市绿化管理局提供稿件,征得作者同意,修改发表。)

(此文原载《中国园林》2004年第1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