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禹迹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实践

禹迹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实践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与聚居秩序思想起源的过程中,“大禹治水”事件至关重要。目前为止,能追溯到的中国区域空间一体化、系统化的空间格局观念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禹治水事件为标志。“禹迹”贯通古代中国南北,具有统筹区域空间整体格局的重要意义。周人将大禹治水与“德”密切联系起来,即大禹治水已成为“德”的重要例证与标识。

5.3.1 “禹迹”——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实践

1)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记录

人地关系越密切,人类的地理知识与地域空间观念的积累越多。甲骨卜辞材料中记录有丰富的地理内容,仅商代文字部分就已有上千个地名,其后世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可谓我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的发端。地名属于人文地理范畴,它体现的是大地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积累和人类对区域空间的标识、认知。大量出现的地名,说明卜辞记录的人地关系密切,如对“鬼方”、“工方”、“夷方”、“土方”、“羌方”等地域空间的表述,即反映了商人的活动范围和空间视野已相当广阔。因此,可以断言,中国最早的区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系统化的区域聚居观念,在先秦即相当丰富,对后世区域空间观念的成形和城镇规划思想的影响至深。

2)“禹迹”与九州

在中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与聚居秩序思想起源的过程中,“大禹治水”事件至关重要。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大禹治水的意义不仅只是“战胜水灾”,它还包含了一系列整治疆土的空间实践。目前为止,能追溯到的中国区域空间一体化、系统化的空间格局观念形成的起点,就是以大禹治水事件为标志。

大禹治水所经行的地方被称作“禹迹”。“禹迹”贯通古代中国南北,具有统筹区域空间整体格局的重要意义(图5.6)。“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引自《左传》),在“禹迹”贯通的区域空间内划分为九个州,从区域空间观念的角度看,“九州”比“禹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九州”反映了一套完整的区域空间分区体系,一个广域空间的区域聚居格局。

img100

图5.6 《禹贡》九州山川
资料来源: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3

根据聚居发展的具体进程可以推断,商代的区域聚居格局不是一个弥合的整体,而是以都城(大邑)为中心,四周远近散布着众多诸侯“据点”。在这种聚居格局的空隙地带,存在着广阔的自然生态空间。就是说,在“九州”的总体格局下,商朝的区域聚居格局是“疏而有漏”的大分散、小聚集模式(图5.7),这也是早期广域空间区域聚居格局的基本特征。

img101

图5.7 中国城镇地域聚居格局及发展分布简图
资料来源: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53(改绘)

国人一般把“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归于秦始皇,但是在区域空间观念上,“一统化”或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在周代已发展得相当完善。除了“禹迹”这一带有原始痕迹的一体化区域空间观念外,周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更为成熟的一体化区域空间观念,而“九州”则是它的具体分区。周人将大禹治水与“德”密切联系起来,即大禹治水已成为“德”的重要例证与标识。“德”是周人崇拜的对象,是一切事物是否具有正统性的标准。大禹治水与“德”的结合,使“九州”具有如“德”一般的崇高地位。这一思想为后世以“九州”为代表着大一统的区域空间观念不可动摇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并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空间层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以及“体国经野”思想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