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与社会经济

自然与社会经济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村子再一次与外族的交战中被大火焚毁,只剩下现在的规模,灵泉村从此衰退。灵泉村隶属合阳县方镇,全村共1 903人,其中劳动力822人,457户,分为七个村民小组。进入90年代后,灵泉村人受传统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依靠单一的种植方式,经济严重滑坡,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全镇倒数位置,成为本县东部经济贫困村。此项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60%以上。

7.1.1 历史、自然与社会经济

1)历史沿革

灵泉村建村已有七百余年,据说很早以前,灵泉村东南方向的沟岔里有一眼清泉,每逢天旱人们就到泉边去祈雨,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了病,没钱治,也到泉边去求药,没有一次不灵验的,人们就给这泉起了个名字叫“灵泉”,村庄也因此得名。大约在公元1330年左右,有党项族人迁移至灵泉村发展而成。当时的先祖以租庙田为生,后山西人来此经商,受山西商人的影响纷纷南下经商而发展并逐步兴建村落。这是传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观念和乡土情节的表现。灵泉村人随着生意兴隆,村子里相继出现了几次拆旧盖新的高潮:天启末年,康熙之际,光绪年间。在同治年间,外族入侵,大火烧村,村房烧光,后重建。清末慈禧逃难时期是灵泉村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村里有几个出名的大财东经商发财后,回村置地建房。当时村子的规模约为现在的三倍,现状用地的西北方当时几乎全是住宅,村民为保人财平安,在村子四周修建城墙,兴旺的景象连党家村都得自叹不如。之后,村子再一次与外族的交战中被大火焚毁,只剩下现在的规模,灵泉村从此衰退。

今天保存的村墙就是修建于清末村中最富有时期用于防御土匪和外族的构筑物。于“文革”时拆除的城楼也是用于防御土匪。

1979年开辟新村。

2)自然条件

地理——村庄三面环沟,地形东西狭长,地面沟壑纵横,斜坡台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气候——属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560mm,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

生物——植被类型包括:温性灌木草丛,一年熟或两年熟落叶果树,杨、柳、榆、槐、椿;野生动物种类较少,良种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鸡。

水——该村属抽黄、红旗水库双灌区,能灌面积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5%,但由于村组渠道年久老化,水毁断裂现象极为严重,导致灌溉面积减少一半以上,且逐年缩减。干旱、缺水是全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村中过去深井取水达60丈,80年代开始从方镇拉水。1976年,开始兴修水利以改变用水困难的现状。

3)社会经济

灵泉村隶属合阳县方镇,全村共1 903人,其中劳动力822人,457户,分为七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4 282亩,人均耕地2亩。

古时的灵泉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财东村。进入90年代后,灵泉村人受传统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依靠单一的种植方式,经济严重滑坡,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全镇倒数位置,成为本县东部经济贫困村。

村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有粮、棉、苹果,其他还有小麦、玉米、花生等,经济结构与种植方式单一,经济严重滑坡,农民收入恶性循环。到2001年底,全村苹果产量受地理条件限制,效益极差,面积已由起初的800多亩,锐减为265亩,目前面积还在不断下降。夏田作物以小麦为主,近十年,由于连年干旱,农民无力投资,亩产量在100公斤上下徘徊。秋田作物没有可靠保证,“旱时盼水难上难,水过村头不进田”。

村中其他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打工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50%,主要以木工、水泥工为主,分布于山西、甘肃等地。此项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60%以上。

村中现有村办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6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委会设立在村组祠堂内。村中现无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