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中心发展存在“单核极化”现象,新中心建设难以定位

城市中心发展存在“单核极化”现象,新中心建设难以定位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这一中心成形,在当前空间句法结构下,亦难以分解城市内部过度密集的人流。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心功能开发与城市空间格网重构在时序上难以取得统一。在1995年的拓扑结构中,石路地区的广济路轴线缺乏中心性,也就说尽管规划将其空间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但规划确立石路的中心性区位优势在90年代的拓扑结构中尚未彰显。

6.6.2 城市中心发展存在“单核极化”现象,新中心建设难以定位

尽管每一轮城市规划都围绕城市中心功能外移和中心结构重建,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苏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中心地体系发展始终存在“单核极化”现象,且主中心的极化功能日益增强。这一方面给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高度密集的主中心功能位于主城区中心,必然导致相关的生产、生活功能进一步向主城区集聚,使主城区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不堪承受,从而降低了城市空间的运行效益。同时,城市功能向主城区的高度集聚,也使得外围新区集成能力与中心性进一步下降,进而削弱新区分解城市生产和生活功能的相关作用。围绕中心外移的城市新中心建设尚未取得实际成效,新区中心区分解了城市相关的管理与金融功能,但并不能成为分区内部中心,难以为新区人口提供有效服务和辐射。工业园区围绕金鸡湖形成的旅游休闲和文化中心尚未成形,其间大尺度的环湖中心成形尚需要一个较长历史阶段。即使这一中心成形,在当前空间句法结构下,亦难以分解城市内部过度密集的人流。

事实上,中心地体系发育不全很大程度在于分区中心发展困难,尤其是对城市内部人流运动影响最大的商业零售副中心在分区均难以形成气候。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心功能开发与城市空间格网重构在时序上难以取得统一。如对于苏州石路商业副中心的定位问题,历届规划均认为石路具有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区位优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势头也很好,因此,规划将其作为地区商业中心(乃至全市商业副中心)定位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与规划功能空间布局不同的是,空间中心性发展具有滞后性,其发展是随着城市空间与拓扑结构变动的渐进过程。在1995年的拓扑结构中,石路地区的广济路轴线缺乏中心性(非局部集成核轴线),也就说尽管规划将其空间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但规划确立石路的中心性区位优势在90年代的拓扑结构中尚未彰显。但在2003年的拓扑结构中,广济路局部已经成为集成核,中心性功能增强,因此,石路商业中心复兴已经具备了空间格网系统内部的动力条件(图6.13、图6.14)。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1995年和2003年哪个时期,沿桐泾路、干将路交叉口一带始终是局部集成核轴线,因此地区商业中心开发的空间模式应结合这一格网特征进行相关布局模式调整,构建更大尺度的石路商圈。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布局也并未为商业副中心发展预留好相应的空间和配套设施。一些局部集成核轴线所在的街道,具有局部中心功能,应布局一些零售、饮食网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街道两侧的小区并未为这些功能布局预留用地空间,从而影响格网本身局部中心性功能发挥。如古城内的吴趋坊巷、新区的金山路等等。此外,速度过快的新区建设导致分区格网中心结构变得松散,相应的中心功能开发难以获取集聚效益也是分区副中心发展困难的客观原因。

img155

图6.13 石路地区局部中心性变化

img156

图6.14 石路商业中心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