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至清初园林的发展

宋至清初园林的发展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是较少皇家气派而较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呈现为一种历史上最深刻的“文人化”倾向。明代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紫禁城内的御花园。这3座园林经过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成为皇家园林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家园林从宋代开始走向了全面“文人化”的道路,展现诗画的情趣,表达意境的涵蕴等各种造园原则和艺术手法已全面成熟并基本定型。至于这时的寺观园林,也由过去的世俗化更进一步文人化。

宋至清初园林的发展

按照建筑园林专家周维权先生的说法,宋元明清诸朝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时期,其中宋代至清雍正年间是这一成熟阶段的前期。成熟前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基本上达到了高水平。当然,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园林的发展自有其起伏波折,就宏观而论,这期间有两个园林发展高潮,一为两宋,二为明中叶至清初。

宋代朝野,人们陶醉于声色犬马、风花雪月之中,即便是在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不少仁人志士大有匡复河山的忧患意识和悲壮行动,但更多的人则将江左一隅当作纸醉金迷的温柔之乡。“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这种侈靡浮华的风气之下,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营园林。当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重文轻武的社会制度和风尚,缠绵悱恻、空灵婉约的文化艺术特色也是这一时期园林发达的重要原因。

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有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玉津园等皇家园林多座,南宋则借杭州西湖山水之胜,占据风景优美之地修筑御苑达十座之多。其中,由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兴建的艮岳是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它在造园艺术和技术如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成就,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艮岳又称万岁山、寿山,从而开了后世将皇家园林中的山称作万岁、万寿的先例。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是较少皇家气派而较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呈现为一种历史上最深刻的“文人化”倾向。

在北方,金朝在中都(即今北京)市内和郊外营建了数量和规模都十分可观的皇家园林。元朝继续经营,特别是对现在的北海及琼华岛进行扩建,又更名为太液池和万岁山,使之成为皇城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并奠定了明清三海的基础。

明代皇家园林仍以万岁山和太液池为主,并有所发展,即将太液池向南拓展,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贯的水域,又在三海沿岸以及池中岛上增建殿宇,开辟新的景点,总称西苑。它与紫禁城一街相隔,构成宫苑相连的宏大布局,既有仙山琼阁之境界,又富水乡田园之野趣。明代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紫禁城内的御花园。这座花园为适应皇宫总体规制,树木、山石、园路等都有一定的规矩。此外,明代还有东苑、兔园等皇家园林。

清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全面接管了明朝的紫禁城和各处皇家园林,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至于新建的离宫御苑主要是畅春园、避暑山庄和圆明园3座,它们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前期的3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并代表着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和园林艺术水平与特征。这3座园林经过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成为皇家园林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家园林从宋代开始走向了全面“文人化”的道路,展现诗画的情趣,表达意境的涵蕴等各种造园原则和艺术手法已全面成熟并基本定型。审美观念的发展如“小中见大”、“壶中天地”、“须弥纳芥子”之类成为园林写意的美学依据。总之,这一时期文人化倾向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所有私家造园活动。当然,由于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勃兴,文人园林又出现了多种变体,从而使私家园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的局面。至于这时的寺观园林,也由过去的世俗化更进一步文人化。寺观园林遍布海内,其结果是演化宗教意义而增强审美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明清之际,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造园家,有的出身文人阶层,有的出身工匠,他们与广泛参与造园活动的文人们一道,总结造园经验,钻研造园理论,著书立说,开创宗派,从而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水平推向了空前的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